素有“中國江南最美小巷”之稱的玉陵坡巷,位于湖南省益陽市的老城區(qū)。巷子地理位置不算顯眼,但卻有著獨特的魅力,它仿佛一條時光縫隙,將明清與現(xiàn)代悄然相連。
走進玉陵坡巷,映入眼簾的是麻石鋪就的地面,兩邊的高墻以拱券相連,彎曲幽深,這是典型的“拱券撐墻”建筑風格。古巷長約85米,寬約1.8米,巷子兩旁的磚瓦房雖顯老舊,但仍保留著原始風貌。無論是偶然路過,還是刻意探尋,這條靜謐的小巷總能讓人放慢腳步,沉浸在積累了數(shù)百年的文化氣息之中。
關于玉陵坡巷名字的來歷,坊間流傳著多個版本的故事。
據(jù)說,玉陵坡過去叫玉馬莊,而玉馬莊原名“馀(yú)馬莊”。這個“馀”字,在益陽方言里與“喂”字同音同義。馀馬莊,也就是喂馬的地方。為什么要在這里喂馬呢?因為益陽水運發(fā)達,商貿(mào)繁榮,每天都有很多商人牽著馬和騾經(jīng)過。馀馬莊附近的商家主要做糧食生意,客商們在糧店買了米糠,就在馀馬莊喂馬。后來,馀馬莊逐漸被叫做玉馬莊。由于玉馬莊地勢較高,清朝同治年間,這里便被當?shù)厝私凶鲇駧X坡,后來寫成了玉陵坡,名稱也就固定了下來。
另一個版本更為民間津津樂道,頗具浪漫色彩。
相傳乾隆皇帝南巡時,途經(jīng)長沙府益陽地界,當他來到益陽古驛道旁的三角坪時,御馬忽然嘶鳴,欲飲水,于是皇帝將馬拴在一棵柳樹樁上,四處尋覓水源。這時,他看到不遠處的草坡上站著一位美麗的姑娘,便上前詢問。姑娘自稱玉祾,是地方官員之女。玉祾知書達理,看到面前的陌生人氣質(zhì)非凡,態(tài)度親和,便爽快地答應帶路。兩人穿過草坡,踏上蜿蜒的羊腸小道,最終來到資江河畔。御馬飲水時,皇帝和玉祾交談甚歡。為紀念皇帝的到訪,當?shù)厝藢⑺R的地方命名為“御馬樁”,后來逐漸演變?yōu)椤坝耨R樁”。當年玉祾引路的那條小徑,則修成了一條小巷,并以她的名字命名。由于巷中原有緩坡,最終被定名為“玉祾坡巷”,而隨著人們寫作時的逐漸簡化,就成了如今的“玉陵坡巷”。
光陰如梭,在幾百年的時間里,玉陵坡巷周圍的建筑逐漸高聳,但走進這條小巷,依舊能夠感受到那份古樸與安寧……實際上,傳說都已模糊,難辨真假,只有滿載著歲月痕跡的磚石青瓦,依舊等待著人們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