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心理分析視角下的網絡民粹主義新敘事及其風險應對

      2024-12-26 00:00:00孫悅楊嶸均
      黨政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社會群體心理為網絡民粹主義敘事提供了解釋框架和動員策略。網絡民粹主義源于技術和社會的結構性原因,但沒有改變民粹主義固有的反精英、反建制、反理性的意識形態(tài)特質。在網絡民粹主義實踐生成過程中,社會群體心理折射為“弱者式道德”“技術式濫用”“引導式偏見”和“噱頭式狂歡”的敘事方式。若從突發(fā)事件的網絡輿情看,網絡空間民粹群體中存在的對抗心理、獵奇心理、從眾心理和群體極化心理,是現(xiàn)實社會心理在虛擬網絡中的投射和反映,它們在網絡民粹主義敘事中起到前提隱喻、擴大傳播、聚合意見、推動實踐的作用。消解網絡民粹主義敘事的社會風險是一項復雜工程,需從深化利益認同、法治認同、文化認同和治理認同等方面綜合施策,對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潛在風險加以規(guī)制和引導。

      〔關鍵詞〕網絡民粹主義;網絡化集聚;社會心理;敘事方式

      〔中圖分類號〕D0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24)06-0082-12

      無論是作為社會思潮、政治運動還是實踐策略,網絡民粹主義都不是新生事物,它是由于互聯(lián)網工具的技術賦權發(fā)展衍生,進而促使傳統(tǒng)民粹主義向互聯(lián)網平臺轉移的民粹主義思潮,其主要是指“以互聯(lián)網為平臺形成的一種對抗社會精英和政府等權力階層的大眾社會思潮?!?sup>〔1特別是隨著數(shù)字化、智能化的迅猛發(fā)展,網絡民粹主義的生存土壤、發(fā)展空間都產生了新的深刻變化,在形式上邏輯地實現(xiàn)了參與群體由社會大眾轉向網民、活動空間由現(xiàn)實擴展到虛擬世界的轉變。如果從其網絡化敘事來考察,那么不管在傳播速度還是在傳播范圍、也不管在可控度還是在影響范圍等方面,網絡空間民粹主義都發(fā)生了與現(xiàn)實物理空間不同的特點:一方面它與網絡場域所呈現(xiàn)的虛擬化、快捷化、開放性、交互性特點密切相關,這使得網絡空間成為民粹主義思潮泛濫的“重災區(qū)”;另一方面,它也與當下社會現(xiàn)實有關,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一樣:“在當下中國,網絡空間民粹主義滋生的社會情境是復雜的,它是社會動因、心理動因、政治動因在網絡空間中疊加而交互作用的產物。”〔2

      就此來看,社會心理是準確分析和科學審視網絡民粹主義的一個重要視角,網絡空間中大眾的社會心理可以說就是網絡民粹主義的社會情緒表征,即“網絡空間民粹主義在更多意義上表現(xiàn)為依托于互聯(lián)網等現(xiàn)代技術,在面對社會轉型和媒體變革階段所誘發(fā)的蔓延于網絡輿論中的一種社會情緒和心理反應?!?sup>〔3作為當代中國社會的典型媒介景觀,網絡民粹主義的敘事內容、敘述話語、敘事結構等也在不同程度上發(fā)生了改變,與社會心理之間的互動聯(lián)系也更加趨于顯性化。因此,對當代中國網絡民粹主義敘事背后的社會心理動因進行分析,不僅有利于甄別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發(fā)生發(fā)展的心理機制,而且還有利于在社會心理視閾下探索網絡意識形態(tài)治理的規(guī)制路徑以及消減其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安全所造成的潛在風險。

      一、當代社會群體心理的網絡化集聚

      社會心理影響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它“是一定時期、一定群體在從事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自發(fā)形成的、不成體系的、直接反映社會實踐狀況的群體心理狀態(tài),表現(xiàn)為特定群體的情緒、情感、意志、心態(tài)、行為傾向、信念等內容”〔4。社會心理產生于社會個體心理認知,又以群體心理的狀態(tài)存在和呈現(xiàn),并對主體的認知方式、價值判斷以及行為選擇產生直接影響。就當代網絡民粹主義的生成而言,社會心理在網絡中的折射貫穿于網絡空間的民粹主義話語敘事和社會動員全過程。這些年以來頻發(fā)的網絡輿情,很大程度上就是網絡民粹主義的集中呈現(xiàn)。毋庸置疑,這些輿情事件發(fā)生的背后有著極為深厚的社會心理基礎,社會群體心理的網絡化聚集也逐步成為當代中國網絡民粹主義的重要特征。

      (一)對抗心理是民粹主義生成的心理前提

      對抗心理又稱“逆反心理”,是指為了維護自身行動的自由,當外界對個體施壓時,個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以對抗實現(xiàn)訴求的心理傾向。對抗心理的形成是歷史和現(xiàn)實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是個體需要和社會現(xiàn)實之間矛盾沖突在心理層面的反映。就此而言,網絡中顯現(xiàn)的對抗心理也并不是網絡的產物,更多的是現(xiàn)實中社會心理失衡和沖突在網絡場域的投射。也就是說,在當下中國的社會情境下,對抗心理的產生和加強有著社會結構和個體心理相互影響的復雜原因。歷史地看,我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在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這使得部分民眾對貧富差距存在著不滿情緒;加之市場經濟對人們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沖擊而導致的新舊價值體系混存,在舊有的價值體系影響尚存而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的社會時空中,個體的心理抵觸情緒一旦遭遇適當社會事件或者社會輿論便可能被激化。

      進入新世紀,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的深度轉型,特別是信息化、智能化的迅速發(fā)展,隱藏其中的錯誤社會思潮等有意引發(fā)甚至擴大社會生活領域中存在的沖突,這種對抗心理在網絡場域中表現(xiàn)出了新的特點。第一,對抗心理表現(xiàn)形式相對溫和?!熬W絡從技術上為公眾參與政治活動增加了機會,為持有不同立場、觀點的人們提供了思想交鋒空間,也為已經存在的或潛在的社會矛盾提供了辯論空間。”〔5但相較于現(xiàn)實中群體暴力事件的血腥野蠻和劍拔弩張氛圍,網絡對抗更多以網絡輿論的形式呈現(xiàn),以網絡暴力、輿論施壓的方式表達對抗情緒。第二,對抗情緒抒發(fā)的渠道多樣,作用方式不同。網絡對抗心理呈現(xiàn)形式溫和并不意味著網絡對抗心理破壞性小。相反,網絡中的對抗形成的輿情對政治實踐的影響以及線上線下的傳導速度都使得網絡中對抗心理有一個輿情積累的“緩沖期”,影響方式以輿論審判和道德施壓為主,不同于現(xiàn)實對抗心理直接轉化為群體行動。對抗心理在網絡中的集聚與民粹主義敘事對心理的要求尤為一致,這往往會導致群體心理被網絡民粹主義所利用。

      (二)獵奇心理是民粹主義網絡傳播的“加速器”

      獵奇心理也稱好奇心,是指對未知事件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了解興趣。網絡場域中的獵奇心理被激活與網絡的虛擬化特點有極強關聯(lián),體現(xiàn)在大眾對輿論事件背后“真相”刨根問底的獵奇欲望。獵奇心理是受眾心理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雖然其本身沒有直接的負面效應,但是開放化的網絡在為獵奇心理提供心理滿足渠道的同時,也極易突破好奇心的底線,演變?yōu)榈赖陆壖芑螂[私侵權實踐。事實上,在網絡實踐中,獵奇心理并不少見,其在網絡輿情中就有著多種表現(xiàn)形式和修辭手法。一是以懸疑式議題設置激發(fā)好奇心,以網絡圍觀擴大群體規(guī)模。如通過“你所不知道的內幕”“解密歷史真相”等標題激發(fā)網絡受眾的好奇心,點擊相應鏈接就會進入到特定敘事場景中,在網絡圍觀中無意識地成為民粹群體中的一員,這在當前一些歷史虛無主義的論調中極為常見。二是通過復合修辭手法滿足好奇心。利用獵奇心理實現(xiàn)某種目的的網絡實踐在網絡營銷中最為常見,如通過轉折制造反差、烘托以突出重點、對比以形成特色優(yōu)勢等,都是對好奇心的運用。從網絡輿論來看,網絡群體通過深度挖掘更多“內幕”來掌握小眾信息,一方面增加個體在群體中的特殊化地位,獲得身份歸屬;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個體自身的好奇心。正是利用好奇心,網絡活動不僅具有了更加廣泛的受眾基礎,還為多層次、多方面“輿論素材”提供來源,具體表現(xiàn)為人肉搜索、娛樂八卦等網絡現(xiàn)象。

      (三)從眾心理是形成民粹主義集體行為的重要基礎

      從眾心理是群體中最普遍的心態(tài),是個體的社會特征在心理層面的反映,表現(xiàn)為個體出于對群體歸屬感的需要進行的無意識情緒表達和情感認同、群體成員依附人格滋生并強化、個體理性判斷能力弱化或消失,最終產生網絡行為的“羊群效應”。從民粹主義的網絡傳播來看,既具有從眾心理的特點又具有“哄客效應”的敘事特征。第一,從個體心理來看,群體心理的盲目讓民粹主張易于借助網絡媒介傳播。如群體心理學家勒龐所言:“群體的輕信、極端與情緒化反應等等弱點,顯然既為領袖的品質劃定了上限,也給他動員自己的信眾提供了許多可乘之機?!?sup>〔6群體的盲目、輕信、非理性是從眾心理產生的基礎。在群體心理學意義上,從眾會使個體失去人格意識,產生教條主義、偏執(zhí)傾向、集體責任感丟失等后果,這是一種情感遺失,是甘于為集體殉道的異化心態(tài)。群體靈魂的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完全處在一些無意識的因素支配之下,并服從于一種特殊的邏輯——集體邏輯”〔7。例如,近期網絡熱炒的“娃哈哈事件”中,民粹主義的聲音不絕于耳,借助民營企業(yè)家宗慶后先生逝世,制造“娃哈哈”和“農夫山泉”品牌大戰(zhàn),制造輿論焦點,其中也不乏借助“人民名義”哄抬品牌價值的行為。第二,從意識形態(tài)滲透來看,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通過文化輸出加強對他國民眾心理控制。一段時間以來,借助電影藝術、娛樂綜藝、文化交流等方式,在中國掀起了一股“西方熱”,西方文化打著“崇尚自由”“爭取民主”的幌子傳播資本主義價值觀念,給意識形態(tài)滲透以可乘之機。在這一思想滲透過程中,中國民眾受一些“社會公知”的思想蠱惑,加入民粹群體之中,隨波逐流。第三,從群體的凝聚力來看,從眾心理還體現(xiàn)在民粹群體通過謠言鞏固群體聯(lián)盟的網絡實踐。“討論虛構的事物”——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將其看作是“智人語言最獨特的功能”〔8,具有鞏固群體聯(lián)盟的功能。網絡民粹群體雖然沒有成文的組織規(guī)章和活動準則,但通過以訛傳訛、虛構細節(jié)、捏造事實等方式將信息受眾納入“民粹之民”的范圍中,增加個體對民粹群體主張的認同,通過擴大傳播范圍、吸引同質性群體的認同等方式助推網絡民粹主義的話語傳播。

      (四)群體極化心理是敘事主張向民粹行動轉變的推波助瀾

      群體極化又稱“冒險轉移”,是指在群體決策和對話協(xié)商過程中會促使群體意見走向更加極端的傾向。它最早是由詹姆斯·斯托納在1961年研究群體決策問題時提出來的,后被廣泛應用于網絡輿情分析。網絡群體極化具有明顯的情緒化和非理性特征,容易導致網絡空間的暴力傾向,觸發(fā)網絡輿情危機,引起網民在網絡虛擬社會中言行的失范和群體情緒的狂暴,并最終可能誘發(fā)公共管理危機。“特別是網絡自媒體高度的靈活性和部落化傾向,讓一些有相同觀點的人同聲相求,使得觀點更加激進極端。”〔9一般而言,群體極化心理具有其自身的非理性、無意識和暴力化的心理特征,它是從眾心理、焦慮心理、去個性化心理、心理暗示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來說,第一,網絡群體行動的反理性。群體極化心理本身就是一種非理性的心理,通過網絡集聚的網民群體具有自身個性化特征,但是個性化湮滅于群體意見,從其敘事的道德化到其行動的非法化,都是理性闕如的表現(xiàn)。同時,網絡中的群體極化心理在網絡虛擬空間中更易被強化,也就是說,缺乏監(jiān)管的網絡環(huán)境會使得網絡群體的極化傾向性更加明顯。第二,群體極化實踐的暴力化傾向。群體極化心理不僅僅是一種群體中的心理現(xiàn)象,更是一種群體行為的驅動力量,促使無意識的群體意見演變?yōu)樯鐣匀后w事件。可以說,網絡為群體極化情緒的醞釀和集中爆發(fā)提供了一個聚合空間,“代表平民一方的草根階層憑借人多勢眾往往能夠在話語霸權爭奪中取得壓倒性優(yōu)勢”〔10。網絡群體的極化心理爆發(fā)方式不僅體現(xiàn)為向現(xiàn)實轉化的實踐暴力,還體現(xiàn)為網絡暴力等特殊暴力形式。網絡群體極化心理是社會心理中的特殊類型,這體現(xiàn)在其不能僅僅被視為一種心理,更是群體事件背后最直接的社會心理動因。

      從總體來看,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生發(fā)與社會心理具有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尤其在網絡環(huán)境中形成一種運動式的社會輿論,對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fā)展產生深刻負面影響??梢哉f,網絡技術的興起為民粹主義的群體催眠提供了“麻醉劑”,“用一種新興媒介加強一種感知,可以使一個社區(qū)全部陷入催眠狀態(tài)”。〔11加強對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引導,必須系統(tǒng)分析網絡民粹主義是如何通過對社會民眾心理進行影響從而成為催生網絡輿論的思潮,以及社會心理在網絡民粹主義發(fā)展中又是如何影響民眾的判斷,只有對其中的運行邏輯進行洞察,對隱匿其中的潛在風險進行有效辨識,才能對這一社會思潮進行有效引導。

      二、我國網絡民粹主義敘事的心理折射及其潛在風險

      當代中國的網絡民粹主義越來越表現(xiàn)為在網絡群體性事件中制造話語和引發(fā)輿論,集中體現(xiàn)了當前網絡民粹主義的敘事內容和方式的調整,是其進一步動員社會群體和宣揚錯誤思潮的內在要求。網絡民粹主義的敘事方式本質上是民粹主義的動員策略,即敘事方法中包含的行動邏輯。網絡民粹主義的動員主要通過大眾動員和話語敘事來展開。大眾動員指明了網絡民粹主義依靠和動員的對象主要是社會邊緣群體,而話語敘事主要為大眾動員和輿論傳播提供解釋框架和動員策略。網絡民粹主義敘事過程,大致包含議題設置—輿論引導—話語傳播—行動誘導等四個階段。而在上述的四個階段中,社會心理都發(fā)揮著不同程度的主導作用。

      (一)議題設置:“弱者式道德”的輿論審判

      對抗心理是民粹主義進行階層劃分的心理前提,通過將社會劃分為二元對立的精英階層和平民階層,民粹主義者為對抗尋找到了心理根源,如構建出來的貧與富、官與民、公與私、德與法等彼此之間的對立,并且否認其內在的理性對話空間。換言之,以弱者的姿態(tài)制造出階層之間的對立與仇視,是網絡民粹主義的行動邏輯起點,以此鼓噪部分社會群體并強化其差異性,潛移默化中型塑該群體的社會認知和價值認同。因而,在網絡空間民粹主義的敘事中,其主要是通過隱匿化與道德化的方式方法實現(xiàn)的。

      一是對精英階層仇視的隱匿化。網絡民粹主義對抗心理的宣泄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仇官、仇富、反智”。也就是說,在網絡空間中,凡是“涉權、涉富、涉智”的社會議題,都可能導致民粹思潮集中爆發(fā),并進而引發(fā)輿情甚至暴動。而且,“在短平快新媒體技術加持下,他們很善于借勢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熱點問題情緒化、民生問題政治化,以反主流的鮮明標簽來攪動圍觀、出位破圈,旨在激化社會矛盾”〔12。這樣,網絡的技術賦權為民粹主義長期以來形成的“反精英、反建制、反理性”核心特質在網絡空間中的滋生提供了條件,廣泛的網絡主體、匿名的話語表達、缺乏監(jiān)管的網絡生態(tài)使得“網絡暴戾情緒”肆意抒發(fā),這種敵對情緒以極端的、偏激的方式表達更容易吸引同質性群眾的關注,引發(fā)民粹般的浪潮,并逐漸在網民的普遍參與中轉變?yōu)榫W絡輿論和輿情,甚至演變?yōu)橥话l(fā)公共事件。由此,民粹群體對精英階層仇視中的“羅賓漢情節(jié)”就可以得到彰顯,即通過隱匿的議題設置引導施壓精英階層,而不是直接的現(xiàn)實對抗沖突。

      二是質疑權威的道德化傾向。網絡民粹主義在敘事中存在著這樣的邏輯:民粹主義基本上不信任那些充斥于政治機構中的人,認為他們不僅腐敗,而且缺乏智慧,智慧只屬于人民,政治機構只有認同人民的意愿,才被看作是合法的。網絡民粹主義通過營造網絡輿論來表達自身觀點,通過輿情施壓政治獲得訴求滿足,其核心主張就是要求實現(xiàn)平民的統(tǒng)治,階層之間利益的分化內在表現(xiàn)為網民群體對精英階層的仇視和對抗,以“人民主權”名義裹挾政治實踐,表現(xiàn)為反對一切建制的傾向。同時,民粹主義具有極強的迷惑性,“屢屢與民族主義、泛娛樂主義、消費主義、反智主義、女性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個人主義等諸多思潮合流”〔13IjwymUb3l4In8MQAqoMN8DFWA4Q418tKd/vyfaINJg8=,由此使得復雜多樣化的思潮被裹上“道德化”的外衣,也就是說,網民群體對權威的批判更多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以道德輿論審判政治中的私利化、官僚化,而且民粹主義的網絡輿論審判指向性明確、情感訴求具體、道德立場鮮明,往往要求嚴懲強者以保護弱者,其目標和動機在于否定一切權威的合理性。

      ①這是以對社會精英階層的劃分為依據(jù)的。在馬克斯·韋伯看來,“權力”“財富”“知識”是精英階層的顯著標識。

      ②“羅賓漢情結”是指人們普遍具有的一種心態(tài),只要涉及官民和貧富之間的沖突,往往不辨案情的是非曲直,一邊倒地站在弱勢群體一方。新媒體時代,新聞跟帖、BBS以及微博等,常常成為草根之怒的發(fā)布場、“仇官”“仇富”情緒的宣泄口,在輿論中表現(xiàn)為“弱者有理”的非理性心態(tài)。

      以上所述,就是二元對立的對抗心理衍生的策略性偏見在網絡民粹主義敘事中的具體呈現(xiàn)。比照新時代以來的一些網絡輿情事件,借以道德審判的對抗心理和行為時有發(fā)生,特別是民粹主義通過有效的輿論議題設置,將一切問題道德化,“一些人從道德主觀主義出發(fā),對于道德價值判斷標準從主觀意向出發(fā)進行隨意解讀,導致了道德的濫用和越界問題,引起道德標榜、道德綁架等偽善言論”〔14。然而,對于社會成員來說,“人的權力、地位、身份等因素都是決定負向情感產生的重要因素”〔15。在這一過程中,民粹之“民”以“弱者”姿態(tài)博得關注,利用民眾的“同理心”或同情心來實現(xiàn)自身利益訴求,無論這種訴求是否合理,因民眾的廣泛關注,都會促使其獲得一種“合法性”,引發(fā)輿論危機。

      (二)輿論引導:“技術式濫用”對好奇心的催逼

      “技術式濫用”敘事方式主要是指民粹主義思潮借助網絡工具,一方面讓受眾處于信息孤島之上,接受特定信息及其背后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則以網絡好奇心僭越價值理性,逐步背離于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引導。這種敘事方式主要以技術傳播價值,通過網絡工具理性來實現(xiàn)價值性目的。好奇心本身并無不妥,但是在網絡中的泛濫就可能致使這一心理被民粹化敘事所利用,形成不良的網絡輿論。

      其一,制造與傳播謠言。網絡民粹主義敘事通過有針對性的引導,激發(fā)民粹群體好奇心,通過網絡技術手段深挖“真相”,甚至通過謠言營造有利于自身的道德優(yōu)勢,激發(fā)起民眾的憤慨情緒。但是,這里的“謠言”并不是對事實的誤解,而是輿論引導者有意為之的策略,旨在對“精英”等特定對象的“抹黑”。在謠言的制造和傳播過程中,網絡公知的作用不可忽視,他們往往扮演著網絡意見領袖的角色。網絡意見領袖具有資源和群體優(yōu)勢,他們借助微博、朋友圈、貼吧、短視頻等平臺傳播個人“獨到見解”,通過道德綁架將個人意見轉變?yōu)槿后w主張,這種主張在更大范圍內傳播時還會形成社會輿論力量,群體在網絡信息傳播中通過表達自己的“真知灼見”而試圖獲得群體的認同。

      其二,網絡暴力。網絡暴力是網絡群體通過人肉搜索、口誅筆伐、道德綁架等形式干涉當事人正常生活,使后者經受道德審判和輿論譴責。從2007年的“人肉搜索第一案”到“崔雪莉事件”等網絡暴力中,民粹主義的敘事并沒有站在法治的角度,只是一味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通過人肉搜索和輿論暴力進行道德討伐,將工具理性的價值發(fā)揮到極致而忽略自身行為的價值理性,這也是群體性事件進一步惡化的主要原因。如網暴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頻次明顯提升,民粹主義利用這一方式來引導部分網絡群體,這種從對網絡事件的好奇心演變?yōu)榫W絡的暴力實踐,是在技術濫用中無意識完成的轉變,從輿論引爆到對事件的持續(xù)關注,獵奇心理得到極大程度的展現(xiàn)。獵奇心理對網絡空間民粹主義的助推一方面是通過動員民粹力量進行“素材”的發(fā)掘和議題的設置,另一方面又通過信息的傳遞加強和擴大民粹之民的聯(lián)盟來實現(xiàn)的。這不僅奠定了民粹群體網絡集聚的效應,也通過共同的敘事指向增強了這一群體的凝聚力。

      無論是網絡謠言,還是網絡暴力,在民粹主義敘事的場景中就展現(xiàn)為對好奇心的運用,一種超越道德而又難以用法律進行規(guī)制的非理性行為便在網絡中蔓延,作為旁觀者的民眾具有極強沖動加入其中,從“吃瓜者”轉變?yōu)槊翊庵髁x主張的支持者,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走向極端化的民粹實踐。

      (三)話語傳播:“引導式偏見”的選擇性構建

      塔格特認為:“民粹主義者有這樣的傾向,他們通常站在自己所排斥、厭惡的社會集團的對立面上來描述自身。民粹主義者的言語中充滿了對頭腦敏銳的知識分子、官僚、雇傭文人、財主、強盜頭領、披頭士和財閥的詆毀?!?sup>〔16一般而言,民粹主義者在肆意詆毀他們所攻擊的對象時,是通過帶有偏見性、選擇性、針對性的身份構建來進行的。在當代中國,網絡民粹主義者與歷史虛無主義者很大程度上串聯(lián),在話語傳播和輿論引導方面的主觀臆測更加明顯,希冀通過錯誤敘事、虛假敘事來達到選擇性構建的目的。

      其一,對精英階層身份符號的強調與凸顯。對代表精英階層身份的“符號”有策略性的凸顯,是網絡民粹主義者的一種敘事策略。這種策略的成功在于其能夠使民粹群體在輿論討伐中獲得一種“道德標榜”的榮譽感和歸屬感,仿佛自己就是“正義的化身”,從而增強對民粹主張的維護和認同。之所以強調精英階層身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當出現(xiàn)精英與大眾共同涉及的輿情事件的時候,極容易通過“悲情式”情感鼓動、“抗爭式”情感激發(fā)、“鬧大式”情感渲染等來達到對抗敘事的結果,尤其是通過“精英-人民”的對立,將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常態(tài)化沖突演變?yōu)樘囟A層的壓迫性行為,持續(xù)擴大以至于激化精英與民眾之間的階層鴻溝與矛盾。例如一些人錯誤認為國有企業(yè)改革是私有制改革,宣揚這一改革帶來了“權貴資本主義”等錯誤論調,在人為制造階層對立的同時嚴重破壞了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團結。

      其二,對平民階層的同情與利用。民粹主義通過觸發(fā)關乎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社會改革、政府管理、利益分配和弱者維權等議題進行政治動員,民粹群體作為弱勢維權的代表進行話語敘事和群體動員,體現(xiàn)了對弱勢群體和平民階層的同情。之所以說民粹主義同情平民階層同時又利用平民階層,是因為民粹主義并不關注作為觸發(fā)議題的事件中個體受害者利益,只是以此為噱頭,發(fā)動網絡化政治運動。首先將社會群體劃分為精英階層和普通階層,進而在突發(fā)事件中將個人情感上升為群體性矛盾,這便是網絡民粹主義進行動員的邏輯起點。因此,民粹主義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思潮”,而是打著“人民主權”的旗號,行踐踏“民主與法治”之實的反民主反法治的社會思潮。網絡民粹主義“引導式偏見”敘事方法得以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于從眾心理的盲JQ2D7PbCWwh2aNl0FqCfcA==目性偏見,即群體無意識的盲從但又具有選擇性的偏見行為方式。當代中國網民數(shù)量越來越多的同時,內部的質量差異性也更加明顯,這就給網絡民粹主義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旦形成了群體無意識的盲從心理,其危害是巨大的。

      在民粹主義話語傳播的過程中,敘事的引導策略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對作為“討伐對象”的精英階層身份符號的凸顯,還是對普通民眾的同情心的利用,都彰顯了民粹主義敘事話語傳播策略構建的有選擇性和有效性,為推動民粹主張的極化實踐奠定了基礎。

      (四)行動誘導:“噱頭式狂歡”的群體極化實踐

      在網絡民粹主義者看來,一切神圣物和日常生活都能夠被顛倒、褻瀆、嘲弄、戲耍、貶低、歪曲與戲仿,并且在話語敘事風格中越來越強調對抗性、情緒性和偽裝性,主張以足夠吸引人的噱頭來誘導人們的認知和行為,最終把民粹主義演變?yōu)槿后w極化。這種以群體極化的方式表達自身觀點和立場,在當代中國網絡民粹主義的生成與發(fā)展中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其一是網絡輿論對事件自身的戲仿“愚樂”。在網絡輿論中,“噱頭”成為民粹主義狂歡的手法,也是民粹敘事轉變?yōu)槊翊庹芜\動的基本方式。這種敘事手法是群體極化的結果,完全失去網絡行為應有的理性和自律。戲仿的另一面是對仇視對象的嘲弄和戲謔,近年來的網絡輿論事件中慣用戲謔敘事手法,如“躲貓貓”“多謝室友不殺之恩”等網絡語以及一些帶有玩笑意味的漫畫等。這種戲謔本身就代表民粹群體的一種立場,即對討伐對象的無差別嘲諷。

      其二是極端化輿論情緒引發(fā)的集體性暴動。群體極化心理驅動下的網絡民粹主義并不只是一種輿論,在一定情況下還可能轉化為集體行動。如民粹群體以“釣魚島領土爭端問題”為噱頭,在網絡討論極化的“愛國情緒”驅使下,轉變?yōu)楸┝瘜嵺`,打砸街上的日產汽車、飯店超市等,其中不乏民粹主義群體極化心理的痕跡。雖然類似表現(xiàn)似乎是一種理性失控引發(fā)的群體性暴動,但是從類似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來看,具有群體極化心理的助推作用。“情感動員的過度膨脹,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網絡空間提供了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覓得的情感宣泄機會?!?sup>〔17在網絡輿論向群體行動的轉變過程中,深化了自身的群體認同,兩者之間存在著由潛意識的認知向非理性行為轉變的過程。以“狂歡”的敘事方式將道德置于法律之上,為罪責的美化提供了土壤,也折射了網絡民粹群體的群體極化心理以及心理推動下的情緒的暴戾。

      上述關于網絡民粹主義思潮在網絡媒介中傳播的過程表明:網絡為民粹主義思潮的傳播提供了場所,“網絡從技術上為公眾參與政治活動增加了機會,為持有不同立場、觀點的人們提供了思想交鋒空間,也為已經存在的或潛在的社會矛盾提供了辯論空間”〔18。從網絡民粹主義思潮傳播中對議題的設置、引導策略的選擇和技術的運用過程中不難看出,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傳播中存在著對社會心理的有效運用,借助社會心理實現(xiàn)民粹主義思潮的網絡傳播,既是網絡民粹主義敘事策略構建的心理動因,也展現(xiàn)網絡民粹主義為實現(xiàn)其政治主張進行的努力,而要消解其對社會發(fā)展所帶來的潛在風險,也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剖析。

      三、當前消解網絡民粹主義敘事潛在風險的因應之策

      當前,我們正處于“兩個大局”深度交織的關鍵階段,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斷加緊對我國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很大程度上會導致社會心理、社會心態(tài)、社會情緒在遭遇網絡空間民粹主義時疊加爆發(fā),并加速負面的心理、心態(tài)以及情緒在民粹主義的生成、傳播和認同中給社會帶來風險。但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治理需要考慮網絡和現(xiàn)實之間的關聯(lián)性,統(tǒng)籌社會心理與社會實踐之間的相互影響,其社會心理的復雜性也加大了民粹主義思潮的治理難度。因此,必須緊緊扣住網民這一核心主體,聚焦優(yōu)化和引導該社會群體心理的網絡化生成與展現(xiàn),著重從深厚利益認同、文化認同、法治認同和治理認同等方面綜合施策,探索出一條消解網絡民粹主義內在風險的常態(tài)化長效化解決之道。

      (一)深化利益認同,筑牢消解網絡民粹主義的物質基礎

      網絡民粹主義雖然是民粹主義思潮的網絡傳播與表達,但是擁有極強的實踐指向性,通過對其社會心理基礎的分析不難看出,無論是對抗心理、獵奇心理還是群體極化心理等,核心原因在于不充分不均衡的發(fā)展帶來的心理落差,經由民粹主義者有意引導將這種不滿逐步轉變?yōu)閷剐缘纳鐣枷?。因此,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fā),要想消解網絡民粹主義并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心理空間,需要牢牢抓住網民等社會群體的現(xiàn)實利益訴求,在深化改革和推動發(fā)展中構建更為密切的利益共同體,在夯實物質基礎的過程中逐步銷蝕網絡民粹主義的生存發(fā)展空間。

      一方面,以社會建設為保障,切實解決民眾急難愁盼之事。社會焦慮是民粹主義生成的土壤,無論是“仇富心態(tài)”還是“仇官心態(tài)”,本質上都源于民眾對自身生活狀況的焦慮情緒,尤其是處在社會轉型期,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住房焦慮”“婚姻焦慮”“就業(yè)焦慮”“醫(yī)療和教育焦慮”等造成民眾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網絡就成為焦慮情緒的發(fā)泄口。焦慮作為一種社會情緒,一些熱點問題會被這種情緒所利用,夸大為一種社會問題,成為民粹主義思潮發(fā)難政治的依據(jù),因此其疏解必然要以社會問題的解決作為推手。解決帶來這些社會焦慮的現(xiàn)實問題是化解網絡民粹主義的根本之道,要通過經濟社會發(fā)展化解階層固化、貧富差距、公平正義等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破解民粹主義思潮產生的現(xiàn)實基礎和滋生土壤。

      另一方面,要把構建網絡空間的利益共同體作為重要方向為之努力。網絡空間是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家園,由網絡空間衍生而來的新的經濟發(fā)展樣態(tài)也展現(xiàn)出蓬勃生機。在大力發(fā)展新質生產力的新發(fā)展階段,對于網民的利益訴求也要充分考慮到網絡空間的新趨勢新特征,將網絡發(fā)展與經濟社會高質量運行緊密結合起來,讓廣大網民能夠在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中更好地從事經營性活動,真正做到堅持技術為民、發(fā)展為民,推動構建普惠的網絡空間。通過網絡空間利益共同體的建構,能夠進一步融合現(xiàn)實空間與虛擬空間、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提升經濟發(fā)展的韌性,也能夠讓更多人民群眾獲得現(xiàn)實利益,這就能夠有效應對網絡民粹主義在貧富差距、經濟衰落等話題上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提升法治認同,夯實消解網絡民粹主義的安全防線

      網絡民粹主義之民不是普通民眾,而是具有非理性、易盲從特點的網民,要實現(xiàn)對民粹主義思潮的治理,必須要將民粹主義之民轉化為具有交往理性并且遵循網絡道德規(guī)范的社會公民,只有如此才能奠定理性網絡交往和有序網絡實踐的主體基礎。此外,網絡空間意識形態(tài)斗爭更加激烈,對于制度化法制化建設的要求也十分急迫。對此,我們要著力提升法制化水平,讓社會群體形成高度的法治認同,這就能夠有效規(guī)范錯誤的社會心理并切實筑牢當代網絡空間和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安全防線。

      其一,培育公民法治意識,增強理性判斷能力。公民的網絡生活也必須經受道德和法律雙重制約,在網絡虛擬生活中也要增強其責任感,以合情、合法、合理的程序表達訴求,避免被道德輿論綁架,以理性增強輿論辨識能力,以道德和法律約束網絡言行,共同致力于良好網絡輿論氛圍的營造。要通過政治文化建設,培育公民善于透過民粹現(xiàn)象看到輿論事件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本質的能力,在辨別能力培養(yǎng)中保持網絡活動的理性心態(tài),避免成為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網絡推手?,F(xiàn)代化輿論治理不僅要通過網絡平臺建設為輿論提供合理的空間,同時也要對輿論進行及時、公開、透明的引導。準確、權威的信息不及時傳播,虛假、歪曲的信息就會搞亂人心;積極、正確的思想輿論不發(fā)展壯大,消極、錯誤的言論觀點就會肆虐泛濫。要通過公開透明的信息發(fā)布消解民粹主義對群體事件背后政治因素的非理性獵奇心理和極化心理。

      其二,完善網絡法規(guī)體系,提升依法治網水平。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當下更成為依法治理的重要領域。“底層天然正義觀的長期存在,對社會穩(wěn)定極為不利,無益于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19推進法治現(xiàn)代化過程中,要根據(jù)網絡發(fā)展的現(xiàn)實狀況,不斷推進網絡立法執(zhí)法水平,切實提升網絡治理能力。針對當前網絡短視頻、直播帶貨、微電影等新業(yè)態(tài),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guī),實現(xiàn)行業(yè)、領域、業(yè)態(tài)的全覆蓋,通過網絡法治水平實現(xiàn)民粹主義思潮的有效規(guī)制。同時,針對網絡暴力、網絡謠言、隱私權保護等,除了完善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還需要從國家頂層設計層面強化實踐指導,如針對網絡暴力,要依據(jù)中央網信辦印發(fā)的《關于切實加強網絡暴力治理的通知》等文件,從網絡暴力預警機制、強化當事人保護、網暴信息擴散傳播、依法從嚴從重處置處罰等方面進行治理,以法律的完善和執(zhí)行為抓手,提升網絡治理水平,遏制網絡民粹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

      其三,加強網絡平臺監(jiān)管,建立追責問責機制。政府部門除了要持續(xù)完善法規(guī)體系之外,還要履行監(jiān)管責任,網信辦、信息安全委員會、網絡信息監(jiān)管員、網警等,要依法依規(guī)履責,加強內容審核和管理,防止民粹主義信息的網絡傳播?!白鳛橹匾妮浾摌嫵审w,網絡意見領袖的公共素養(yǎng)和責任意識就顯得特別重要,它對社會輿論的引領和引導作用不容忽視。”〔20要建立健全問責機制,對監(jiān)管不力的部門和個人進行嚴肅處理。建立健全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的監(jiān)測、識別、處置機制,對制造、傳播謠言和虛假信息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同時,要強化平臺的自我監(jiān)管責任,對公眾號、微視頻、微信群、直播平臺等網絡互動載體進行規(guī)范管理,建立“誰建誰管”“誰發(fā)布,誰負責”的追責問責機制。

      (三)厚植文化認同,涵養(yǎng)消解網絡民粹主義的心理生態(tài)

      網絡是網絡民粹主義思潮廣泛傳播的重要平臺,消解網絡空間民粹主義思潮的風險,需要培育健康網絡文化,通過理性平和心態(tài)的培育和暢通有效表達渠道的構建,才能使民粹主義走向理性表達,推動良好網絡文化環(huán)境的塑造。

      一方面,推進網絡文化建設,培育理性平和社會心態(tài)。網絡民粹主義表達的極端化和行為的暴力化特征正是由于其心態(tài)的失衡和暴戾。雖然這種心態(tài)的產生有其現(xiàn)實的社會背景和復雜的社會原因,但是極端化的對抗心態(tài)不僅不利于社會的和諧,還為民粹主義思潮的產生奠定了社會心理前提。要通過社會文化氛圍營造和發(fā)揮主流價值觀的積極影響,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文化建設的引導,充分認識現(xiàn)階段社會發(fā)展的成就與局限性,理解社會建設的長期性等以培育理性心態(tài)。從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到社會公平正義的“遲到”,充分認識社會矛盾化解的過程性與階段性特征,消解民粹主義的絕對化對立化思維方式,培養(yǎng)網絡生活的平和心態(tài)。

      另一方面,監(jiān)控網絡熱點輿論,針對輿情及時發(fā)聲疏解。網絡熱點話題轉化為網絡輿論,最終形成網絡暴力等極化實踐,源于對網絡信息的監(jiān)管不力,以及沒有建立有效的辟謠機制。一是要強化對網絡熱點議題的關注,尤其是要提升網絡監(jiān)管人員的從業(yè)素質,能夠精準辨別網絡空間民粹主義思潮、提前研判輿情風險;二是針對民眾不了解的公共事件的輿情,權威媒體要及時發(fā)聲,對于存在網暴風險的熱點事件,網絡監(jiān)管部門必須做好預案,敦促相關部門調查澄清真相,官媒平臺及時推送轉發(fā)權威信息,引導網民理性發(fā)聲,共同抵制網暴行為。

      (四)增進治理認同,培育消解網絡民粹主義的民意情感

      對于網絡民粹主義的治理已經成為網絡空間治理與社會文化治理等多個領域相互交織、相互聯(lián)系的重要內容。新時代以來,我們在這些方面的治理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面對新挑戰(zhàn)新要求,在繼續(xù)推進改革和提升現(xiàn)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同時,也要聚焦于增進社會群體的治理認同,由此形成關于黨和國家治理政策的正確認識,這對于塑造良好的社會心理而言也有著重要價值。

      首先,在進一步明辨社會思潮中增進民眾對于民粹主義治理的情感認同。網絡民粹主義思潮之所以能夠形成一種“癥候”,不僅是因為網絡空間的拓展性和受眾的廣泛性,還由于網絡空間民粹主義與其他各類社會思潮之間存在著耦合性。在主張上,“新自由主義、西方憲政民主、無政府主義和新左派思潮的發(fā)展訴求與網絡空間民粹主義不謀而合,加速了其耦合進程?!?sup>〔21對網絡民粹主義生成的民眾基礎進行有效引導,提升民眾的網絡素養(yǎng)以及對各種社會思潮本質的辨別能力,是避免社會心理被民粹主義和其他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思潮所利用的前提。一方面,要提升民眾對現(xiàn)實問題的分析能力,理性認識社會問題產生的現(xiàn)實根源,并積極融入到社會建設之中,避免非理性情緒主導下的民粹化實踐。另一方面,要增強民眾對各種社會思潮本質的辨別能力,避免耦合性社會思潮對民本主義的利用從而演化為民粹主義思潮的網絡亂象。

      其次,在進一步加強網絡道德建設中增進民眾對于民粹主義治理的規(guī)范認同。《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要抓好網絡空間道德建設,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培養(yǎng)自律網絡行為、豐富網上道德實踐、建設優(yōu)秀的網絡道德文化等。制定網絡道德規(guī)范,明確網民在網絡空間的行為準則;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提高網民的道德意識和自律能力;建立網絡道德評價體系,對違反網絡道德的行為進行監(jiān)督和譴責等,都需要加強對網民的道德建設。必須提升網絡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guī)范網絡言行,避免網絡暴力、造謠傳謠、信息轟炸等成為娛樂的方式。在網絡生活愈加成為人們生活場所和娛樂方式的當下,除了以合理化的方式滿足群眾的社會娛樂需要以外,還必須積極引導網絡群體適度娛樂和理性輿論的道德自律,消解“娛樂至死”的泛娛樂化心態(tài)。

      最后,在進一步暢通網絡表達途徑中增進民眾對于民粹主義治理的方式認同。民粹主義敘事的深層動因在于社會沖突的加劇,這是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不可避免的話語轉型方向,“去民粹化”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需要從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出發(fā),積極探索民粹主義話語產生的根源,積極回應民眾的現(xiàn)實關切。以公開透明的規(guī)章制度、高效有序的民主法制、暢通有效的參政渠道等來滿足民眾的關切,尤其在一些可能引發(fā)網絡輿情的重大事件處置應對過程中,要充分認識民眾的現(xiàn)實需要和關切,輿論宣傳工作要“以疏代堵”,將民眾關切問題公開透明化,避免網絡意見領袖或不明真相的網民“亂帶節(jié)奏”,使網絡輿論走向失控的意識形態(tài)輿情。

      四、結語

      民粹主義成為一種極具迷惑性和破壞性的社會思潮,是社會現(xiàn)實在社會文化上的折射和反映,對民粹主義思潮的治理應當從產生該思潮的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但也不能忽視通過對社會心態(tài)的引導來加強輿論的正向引導。特別是隨著網絡信息技術、新媒體傳播技術等進一步發(fā)展,民眾意見表達形式更加多元也更加便捷,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民意匯集到國家政策、司法決策與社會重大事件上來,由此帶來的輿論壓力極有可能迫使權威退讓甚至是屈服于某些不合理的民意訴求,嚴重影響社會秩序與公平正義。從本質上看,“網絡民粹主義是社會底層通過互聯(lián)網的技術賦權與話語賦權,以話語策略生產參與公共政策的博弈,如參與公共事件輿論、社會運動等集體聚合來影響行政權力。網絡空間民粹主義在本質上仍然為民粹主義,其具有民粹主義反抗精英、推崇人民、批判性、暴戾性、非理性的基本特征。”〔22這些特征都指向一個現(xiàn)實問題,那就是對網絡空間民粹主義思潮的治理成為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其復雜性在于,網民的合理訴求經常與社會情緒發(fā)生“糾纏”,這就使得網絡民粹主義成為一種影響行政權力的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思潮,對其進行引導和治理成為現(xiàn)實亟需。

      在當下中國,網絡民粹主義并不是挑戰(zhàn)和反對現(xiàn)有的制度系統(tǒng)和秩序體系,而是表現(xiàn)為對于發(fā)展進程中出現(xiàn)的熱點問題、焦點問題和深層次矛盾的不安、焦慮等,是一種非制度化的政治參與,而非現(xiàn)實的政治運動。但其對民眾心態(tài)的利用使其蘊含巨大的政治破壞性,尤其是西方國家的滲透干預以及資本主義思潮的疊加影響,會極大破壞原有的社會心理認同基礎,長此以往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視。正因如此,加強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治理既要依靠網絡法治規(guī)范和制度的健全完善,也不能忽視轉型期社會心態(tài)的演變,要通過對網絡民粹主義話語表達中折射出來的社會心態(tài)進行有效引導,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huán)境,對網絡民粹主義思潮進行及時糾偏,不斷塑造積極向上的社會心理。在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我們更需要從深化認同的角度來治理網絡民粹主義,在持續(xù)增進全體人民“四個自信”的基礎上,通過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fā)展來提升廣大民眾,特別是網絡空間社會群體的利益認同、法治認同、文化認同和治理認同,不斷夯實全體民眾的共同思想文化基礎,凝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 劉強.網絡民粹主義國際與國內危害〔J〕.人民論壇,2016,(13).

      〔2〕 楊嶸均.網絡民粹主義的行動邏輯、滋生情境及其治理〔J〕.學術月刊,2021,(8).

      〔3〕 顧曉英,李林.微時代網絡民粹主義的傳播機理及治理路徑〔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4,(6).

      〔4〕 左路平,吳學琴.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社會心理分析及其啟示〔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4).

      〔5〕 〔18〕鄭保章,孟翔宇.網絡民粹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風險審視與治理策略〔J〕.北京社會科學,2023,(10).

      〔6〕 〔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9.

      〔7〕 〔法〕古斯塔夫·勒龐.法國大革命與革命心理學〔M〕.倪復生,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60.

      〔8〕 〔以〕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M〕.林俊宏,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23.

      〔9〕 湯景泰.網絡生態(tài)亂象的新動態(tài)與應對〔J〕.人民論壇,2022,(22).

      〔10〕 鄭敬斌.網絡民粹主義:存在樣態(tài)、運作模式與治理路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

      〔11〕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142.

      〔12〕 劉順.網絡民粹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趨向及其澄清理路〔J〕.思想理論教育,2022,(9).

      〔13〕 賈立政,王妍卓.網絡民粹主義的形成機理和抬頭原因〔J〕.人民論壇,2021,(35).

      〔14〕 周斌.網絡偽善言論的表現(xiàn)、成因與對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10).

      〔15〕 谷學強,張子鐸.社交媒體中表情包情感表達的意義、問題與反思〔J〕.中國青年研究,2018,(12).

      〔16〕 〔英〕保羅·塔格特.民粹主義〔M〕.袁明旭,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74.

      〔17〕 劉小龍.論當前中國的網絡民粹主義動員及其治理〔J〕.社會主義研究,2017,(4).

      〔19〕 陳龍.民粹化思維與網絡空間底層敘事的天然正義性話語修辭〔J〕.社會科學,2018,(10).

      〔20〕 夏忠敏.轉型中國的網絡民粹主義:話語形態(tài)與風險治理〔J〕.湖北社會科學,2018,(6).

      〔21〕吳金花.青年網民網絡民粹主義的發(fā)生機理及其消解:共情理論的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22,(9).

      〔22〕 張愛軍,王富田.網絡民粹主義:反話語表征與消解策略〔J〕.理論與改革,2020,(1).

      【責任編輯:羅唯嘉】

      修文县| 吴川市| 岚皋县| 闽侯县| 枞阳县| 屏边| 文安县| 孟州市| 民县| 万盛区| 宕昌县| 盐边县| 卓资县| 弥渡县| 大石桥市| 红河县| 延吉市| 海晏县| 县级市| 邢台市| 揭东县| 民权县| 博白县| 龙胜| 上虞市| 息烽县| 密山市| 读书| 仙居县| 枣庄市| 博罗县| 闸北区| 建昌县| 古浪县| 明光市| 承德县| 兴城市| 包头市| 兴国县| 鸡东县| 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