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光過程中,近視和散光的檢查和矯正十分關鍵。如果近視檢查有誤,會影響散光的檢查與測定,反之,散光檢查有誤,也會影響近視的檢查與測定。對于近視散光的檢查,不僅要有規(guī)范的流程,還要結合驗光師的理論和經(jīng)驗進行正確的預判。本例中,由于被檢者紅綠色弱造成紅綠視標檢查不敏感,使紅綠視標在近視檢查與測定中,容易誤導驗光師,造成誤判。本文圍繞此案例檢查的每一個細節(jié),提示驗光師在實際工作中,對于疑難案例應該在規(guī)范檢查的基礎上,結合不同的方法,融入驗光師的經(jīng)驗,進行精準的判斷,這樣才能給被檢者一個清晰、舒適、持久的驗光處方。
姓名:劉XX
年齡:21歲
性別:女
主訴:看遠、看近都模糊,戴鏡時間長會頭痛;戴上原鏡,雖然比不戴清楚,但不舒適,所以不經(jīng)常戴眼鏡。由于考駕照,體檢視力不合格,所以進行二次驗光配鏡。
OD: -1.25DS=0.8
OS: -0.75DS/-0.75DC×160=0.8
OD:-1.12DS/-0.87DC×178
OS:-0.25DS/-1.37DC×158
PD:61.5mm
主導眼:右眼
使用綜合驗光儀對右眼進行檢影時,首先需要調(diào)整瞳距、高度和鏡眼距,確保被檢者保持舒適的坐姿,并固定好儀器。右眼內(nèi)置輔助鏡片設置為R狀態(tài),左眼為OC狀態(tài),然后在0.67m位置對右眼進行檢影。投射Worth 4點視標,讓被檢眼看綠色光點,通過檢影鏡觀察發(fā)現(xiàn)影動為逆動。當加-1.25DS時,水平影動得到中和,但垂直影動依然為逆動(見圖1A),接著加負柱鏡,軸位設定在180度。當加-0.50DC×180時,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逆動均被中和(見圖1B),在0.67m完成檢影后,得出右眼的驗光結果為-1.25DS/-0.50DC×180。
隨后,調(diào)整右眼為OC狀態(tài),左眼內(nèi)置輔助鏡片設置為R狀態(tài),在0.67m位置對左眼進行檢影驗光。發(fā)現(xiàn)各方向的影動均為逆動。當加-0.50DS時,160°方向的影動得到中和,但70°方向的影動仍為逆動,且逆動光帶明顯(見圖1C)。然后加負柱鏡,軸位設定在160°。當加-1.50DC×160時,光帶消失,在0.67m,各個方向的影動均被中和(見圖1D)。最終,左眼的檢影驗光結果為-0.50DS/-1.50DC×160。
3.1.1 利用綜合驗光儀對近視和散光近視初步判斷
由于被檢者平時有不戴鏡的習慣,為了融入愛眼護眼的宣傳活動,讓被檢者體驗不戴眼鏡對工作和生活的影響,首先遮蓋左眼,右眼前置入偏振鏡片,并投射偏振視標(見圖2-1),讓被檢者辨認,結果顯示被檢者無法辨認。隨后,迅速在右眼前置入-1.00DS鏡片,此時被檢者右眼立刻看到上方的綠色數(shù)字9和下方的紅色數(shù)字6,從而讓被檢者體驗近視矯正的重要性。
進行進一步檢測,讓被檢者比較綠色9和紅色6的清晰度是否一致,被檢者反饋綠色9較清晰。根據(jù)紅綠色差理論,應該在右眼前加正球鏡,當在右眼前加+0.25DS時,被檢者表示綠色和紅色數(shù)字均不清晰,且視力下降。結合電腦驗光和檢影驗光結果綜合分析,目前被檢者的近視可能處于欠矯狀態(tài),因此加負球鏡。當在右眼前加-1.25DS時,被檢者表示紅綠兩色都能看清,說明此被檢者對紅綠視標檢測不敏感。
此案例提示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遇到矛盾或難以判斷時應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進行檢測,同時結合視光師的經(jīng)驗判斷,才能進一步準確測定。此后,在被檢者眼前再加-0.25DS(球鏡從-1.25DS增加到-1.50DS),被檢者表示視力沒有明顯提升,這說明被檢者可能存在散光。因此,取相對較低的近視度數(shù)(回到-1.25DS),投射0.8~1.0的黑白視標,被檢者表示可以看到0.9,與-1.00DS時視力為0.8進行對比分析,再次驗證-1.00DS的近視矯正結果偏低。
在-1.25DS基礎上投射散光表,被檢者表示6~12方向線條顏色較深,散光軸位調(diào)整到180°,加-0.50DC后,被檢者表示線條比較均勻,初步判斷散光為-0.50DC×180。再檢查視力,投射0.8~1.0的黑白視標,被檢者視力明顯提高,可以看到1.0,這說明散光對被檢者視力有影響。結合散光表的癥狀和視力提高兩方面判斷,散光應得到矯正。
接下來,用常規(guī)的紅綠視標檢查,即投射0.8~1.0所對應的紅綠視標(見圖2-2),被檢者表示綠色較清楚。此時結合霧視驗光,將近視從-1.25DS降到-1.00DS,被檢者在0.9行的紅綠視標都模糊,進一步驗證此被檢者不適合紅綠視標。因此,最終確定球鏡度數(shù)為-1.25DS。
3.1.2 軸位測定
投射最佳視力上一行(0.9單行)視標(圖3-1),將交叉柱鏡A點與初驗柱鏡軸位180°重合,停留2~5秒,翻轉交叉柱鏡,讓被檢者比較視力有無差別。
被檢者表示在圖3-2A時視力清晰,按照常規(guī)檢查,散光軸位此時應該旋轉到10°。然而,在臨床工作中,不一定嚴格旋轉到10°。為了快速、精準地判斷軸位,應結合被檢者在兩種位置(圖3-2A和圖3-2B)觀察到的視力差別大小來進行判斷。在本例中,被檢者在圖3-2A和圖3-2B中都能辨認0.9行視標,說明軸位誤差較小。因此,第一次旋轉軸位時,可以從180°旋轉到5°。按照上述方法重復操作,對散光-0.50DC×5進行軸位測定。此時被檢者表示圖4B清楚,因此,軸位應按照“進五退二”的原則,從5°調(diào)整到3°。
隨后,對散光軸位-0.50DC×3進行測定(圖5),被檢者反應圖5A和圖5B清晰度相同,由此確定被檢者散光為-0.50DC×3。
3.1.3 屈光力測定
在測定好軸位的基礎上,將交叉柱鏡旋轉45°,使其P點與所測定的柱鏡軸位3°重合。隨后,讓被檢者觀察0.9行視標(或蜂窩視標),停留2~5秒后,翻轉交叉柱鏡,讓被檢者比較兩個位置的清晰度是否有變化,如圖6A和圖6B所示。被檢者反饋兩位置清晰度相同,理論上可以判斷被檢者的矯正散光屈光力為-0.50DC×3。
在實際工作中,有些被檢者可能存在弱視或未配戴應配眼鏡的情況,其反應可能不夠敏感,從而誤導驗光師。為了進一步確認散光的屈光力,檢查者應將散光從-0.50DC×3調(diào)至-0.25DC×3,然后再按上述方法重新測定散光屈光力(見圖7A、圖7B)。經(jīng)測定,被檢者在紅點與P點重合時(圖7B)表示清晰,因此依據(jù)“紅加白減”原則,散光應從-0.25DC×3增加至-0.50DC×3,從而確定精準的散光矯正結果為-0.50DC×3。
然后,對-1.25DS/-0.50DC×3進行第二次霧視和紅綠測定,最終確定右眼最佳矯正結果為-1.25DS/-0.50DC×3,視力達到1.2。
3.2.1 利用綜合驗光儀對近視和散光近視初步判斷
使用相同的方法測定左眼。首先遮蓋右眼,檢查左眼,并投射偏振紅綠視標(見圖8)。當置入-0.50DS時,被檢者表示視標較為模糊;增加到-0.75DS時,視力仍未提高。結合霧視檢查,初步確定球鏡度數(shù)為-0.50DS。由于左眼散光較大,可以直接投射散光表(見圖9)。被檢者表示5點和6點之間的線條較深,將散光軸位旋轉到165°。結合電腦驗光結果,加-1.50DC×160時,線條深淺和粗細相同(在實際工作中,結合檢影和電腦驗光結果判斷,對于散光較大的被檢者可直接置入柱鏡-1.50DC×160)。
接下來,結合紅綠視標進一步檢測。在本例中,使用偏振紅綠視標,被檢者可以辨認數(shù)字且綠色較為清晰。將近視度數(shù)從-0.50DS降到-0.25DS后,再用紅綠視標檢測,發(fā)現(xiàn)視力變模糊。這再次表明紅綠視標對左眼也不敏感。然后投射黑白0.8~1.0視標,被檢者表示可以看到1.0。當球鏡度數(shù)為-0.25DS時,視力為1.0但模糊,增加到-0.50DS時視力清晰,再增加到-0.75DS時,視力提高不明顯且字體變小,被檢者感覺不舒適。因此,最終確定左眼初步檢查結果為-0.50DS/-1.50DC×160。
3.2.2 軸位測定
在左眼前置入交叉柱鏡,使其A點與軸位160°重合,測定散光軸位,投射最佳視力上一行0.9視標,并對軸位160°進行測定(見圖10A、圖10B)。停留2~5秒后,翻轉柱鏡比較兩面清晰度有無差別。被檢者反饋圖10A放在眼前時清晰度較高(盡管翻轉兩面比較時均能看到0.9),這說明散光軸位變化不大。因此,應按照“進五退二”的原則,將軸位從160°轉到155°,然后再按上述方法對155°進行測定(見圖11A、圖11B)。再次停留2~5秒,翻轉柱鏡比較兩面清晰度差別,被檢者反饋圖11A放在眼前時清晰度較高。依據(jù)“進五退二”原則,將軸位從155°調(diào)整至157°。最后,翻轉交叉柱鏡對散光軸位157°進行測定比較,被檢者反饋兩面清晰度相同,因此確定左眼散光軸位為157°。
3.2.3 屈光力測定
在測定好軸位的基礎上,將交叉柱鏡旋轉45°,使其P點與所測定的柱鏡軸位157°重合。讓被檢者觀察0.9行視標(或蜂窩視標),停留2~5秒后,翻轉交叉柱鏡,讓被檢者比較兩個位置的清晰度是否有變化,如圖12A和圖12B所示。被檢者反饋清晰度相同,理論上測定被檢者矯正散光屈光力為-1.50DC×157。
在實際工作中,有些被檢者可能存在弱視或未配戴應配眼鏡的情況,其反應可能不夠敏感。因此,為進一步確認散光的屈光力,檢查者應將散光調(diào)至-1.25DC×157,然后再按上述方法測定散光屈光力(見圖13A、圖13B)。經(jīng)測定,被檢者在紅點與P點重合時(見圖13B)表示清晰。因此,依據(jù)“紅加白減”原則,散光應從-1.25DC×157增加至-1.50DC×157,從而確定精準的散光矯正結果為-1.50DC×157。然后,再對-0.50DS/-1.50DC×157進行第二次霧視和紅綠測定,最終確定左眼最佳矯正結果為-0.50DS/-1.50DC×157,視力達到1.2。
3.3 雙眼平衡測定
將雙眼的內(nèi)置輔助鏡片全部轉到O點,投射1.0單行視標(見圖14A),首先確認被檢者雙眼看到的是同一行視標。然后,在右眼前加3?BD,在左眼前加3?BU的棱鏡(見圖14B),讓被檢者雙眼睜開確認是否看到兩排視標(見圖14C)。告知被檢者此次檢查的目的是測定雙眼平衡。在此過程中,被檢者需要比較上下兩行視標的清晰度是否相同。為了避免雙眼調(diào)節(jié)參與產(chǎn)生誤差,應在雙眼前同時加+0.75DS,使被檢者放松調(diào)節(jié)(見圖15B),同時告知被檢者加正球鏡后視標會變模糊。此時,投射0.7一行視標(見圖15A),以達到霧視狀態(tài)。讓被檢者雙眼睜開,確認上下兩行視標的清晰度是否相同(見圖15C)。如果相同,則證明雙眼平衡。
在實際工作中,有些被檢者反應不敏感或配合度不高。此時,視光師可在左眼前加+0.25DS(見圖16),讓被檢者比較雙眼清晰度有無變化(也可在右眼前加+0.25DS進行測定比較)。如果被檢者反饋下方視標模糊,說明其配合度高,前面的檢查精準有效;反之,則應采用偏振分視等方法進一步進行雙眼平衡測定。經(jīng)測定,此被檢者雙眼平衡。
接下來,雙眼前去掉棱鏡,解除霧視,達到最佳狀態(tài),然后投射0.8單行黑白視標。雙眼同步加負球鏡或逐級降低所加的+0.75DS(見圖17A、圖17B、圖17C)。在雙眼去霧視時,為保持霧視的有效性,應先投射下一行視標,使被檢者看不清,再逐級降低所加的正球鏡,使其達到最佳視力。本例中:
OD:-1.00DS/-0.50DC×3=1.0
OS:-0.25DS/-1.50DC×157=1.0
然后再投射1.2視標(圖18C),被檢者感覺模糊,然后雙眼同時加-0.25DS(圖18B),視力明顯提高,從1.0(圖18A)提高到1.2(圖18C)。當雙眼前再加-0.25DS時,視力不提高,最后通過雙眼平衡測試得到的最佳的驗光矯正結果:
OD:-1.25DS/-0.50DC×3=1.5
OS:-0.50DS/-1.50DC×157=1.5
交替遮蓋測眼位(可于主觀驗光之前檢測),眼位正常(圖19A、圖19B)。
筆尖移近法初步診斷集合正常(可于主觀驗光之前檢測)(圖20)。
在完全矯正的基礎上,將右眼內(nèi)置輔助鏡片調(diào)至RL狀態(tài),左眼內(nèi)置輔助鏡片調(diào)至GL狀態(tài)。投射Worth 4點視標,首先遮蓋被檢者的左眼,讓其確認是否看到上下兩個紅色視標。然后,遮蓋右眼,讓其確認是否看到三個綠色視標(左右兩個綠色加號,下面一個綠色圓點),雙眼同時睜開時,被檢者應能看到四個視標(見圖21)。被檢者反饋正常,表明其二級視功能正常。如果發(fā)現(xiàn)異常,則需要進一步進行集合與發(fā)散功能的詳細檢查。
在完全矯正基礎上,左、右眼內(nèi)置輔助鏡片均調(diào)到P狀態(tài),投射立體視標,遮蓋被檢者左眼,讓被檢者確認是否看見右上左下兩條線,且中間有白點,然后再遮蓋右眼,讓被檢者左眼觀察是否看到左上右下兩條線,且中間有白點(圖22)。
隨后,讓被檢者雙眼同時睜開,判斷點上和點下是否一條線,且告知是否下面一條線有突出感或離檢查者近一些,上面線離檢查者遠一些,如果被檢者反應正常,則判斷三級視功能即立體視正常;反之,應進行必要的視功能檢測或通過專業(yè)指導進行訓練。本例中,經(jīng)過檢測被檢者二級和三級視功能都正常,再通過試戴眼鏡無疲勞癥狀,因此判斷此被檢者主要模糊和疲勞的原因就是屈光不正沒有得到精準矯正,由此得出配鏡處方:
OD:-1.25DS/-0.50DC×3=1.2
OS:-0.50DS/-1.50DC×157=1.2
PD:61.5 mm
配鏡后,被檢者感覺舒適、清晰,原來模糊和疲勞癥狀解除。
本案例中,右眼檢查結果與原眼鏡對比分析,散光誤差-0.50DC×3,在臨床實踐中,低度散光由于對被檢者視力影響較小,如果不進行全面細致的檢查,再加上被檢者不常戴眼鏡,對相關反應不敏感等因素,就會出現(xiàn)誤差。
左眼檢查結果與原眼鏡對比分析,原眼鏡近視高了-0.25DS,散光低了-0.75DC×157,其原因之一是被檢眼紅綠檢測不敏感,造成近視過矯;原因之二,由于等效球鏡的作用,近視過矯-0.25DS,在用交叉柱鏡檢測時,如果操作不規(guī)范,檢查不仔細,必然造成散光誤差。因此,本例中當被檢者在不適合紅綠視標時,需要多次比較,在進行主觀驗光時一定要結合檢影和電腦驗光數(shù)據(jù),且要有自己的判斷,做到心中有數(shù)。此被檢者由于色弱等原因不適合紅綠視標,在投射紅綠視標時被檢者表示綠色清楚,根據(jù)理論應是加正球鏡,與實際主客觀結果不符。
本案例提示我們,在臨床進行主客觀驗光過程中,由于被檢者的特殊因素(該戴眼鏡未戴、眼球震顫、白內(nèi)障術前術后驗光以及弱視),在實際檢查中會出現(xiàn)與書本理論不符的現(xiàn)象,這時我們應在規(guī)范檢查的基礎上,結合不同的方法進行驗證,同時注重細節(jié),做到精益求精,這樣才能對成千上萬的屈光不正患者進行全面、精準的測定,真正解決被檢者模糊和視疲勞的問題。
基金項目:2023年度天津職業(yè)大學科研基金項目(課題編號:20231104)。
作者單位:1. 天津職業(yè)大學眼視光工程學院
2. 九江市精益眼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