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勞動教育對于學生全面成長有積極意義。本文探討了小學科學教育中融入勞動教育的策略。通過結合課程內容設計勞動實踐活動、開展科學探究實驗、利用校外資源以及家校合作等四種策略,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勞動能力。文章強調了勞動教育與科學教育的互補性,以及二者交融教育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和科學探究,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科學知識,提升對勞動的尊重和熱愛。
〔關鍵詞〕 小學科學;勞動教育;實踐交融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5) 03 142-144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小學科學教育作為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主要途徑,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傳統(tǒng)的科學教育往往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勞動技能的培養(yǎng)。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教師有必要在科學教育中融入勞動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培養(yǎng)其勤勞、創(chuàng)新精神。
一、基于科學課程內容,開展勞動實踐活動
小學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的交融,不僅體現(xiàn)了新時代教育的創(chuàng)新精神,更是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種深入探索。二者結合的核心在于將課程內容與勞動實踐緊密相連,使學生在實際的動手操作中感受到知識的生動與實用。
例如,在學習教科版二年級上冊的《土壤,動植物的樂園》一課時,教師先引領學生了解土壤與動植物生存發(fā)展的關聯(lián),并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植物從種子萌發(fā)到枝繁葉茂,這一過程中的每一個變化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只有親身參與,學生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奧妙。因此將植物種植活動融入教學中,便成為一種寓教于樂、寓教于實踐的有效方法。在植物種植活動中,學生的角色發(fā)生了轉變,他們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是植物生長的陪伴者和見證者。他們親手翻耕土壤、播撒種子、細心澆灌、施肥,與植物共同度過每一個生長階段。這樣的經歷讓他們對植物生長的過程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刻的理解,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耐心、細心和責任感。除了植物種植,課程內容與勞動實踐的結合還可以拓展到更多領域。例如,在學習動物和昆蟲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地觀察活動,記錄動物的生活習性和行為特點。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動物的生活方式,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制作昆蟲標本等方式,進一步加深對昆蟲結構的了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巧妙地融入環(huán)保教育。環(huán)保問題是當今社會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之一,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至關重要。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校園環(huán)境清理活動,讓他們親手撿起地上的垃圾、落葉,并進行分類回收,讓學生在勞動中體會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同時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教師還可以借此機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環(huán)保問題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從自身做起,為保護環(huán)境貢獻力量。除了上述活動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設計更多富有創(chuàng)意的勞動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制作簡單的機械模型或電路,讓他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電的科學知識、原理的實際應用。
通過將課程內容與勞動實踐緊密結合,學生不僅能夠在親身參與中理解和掌握知識,還能在勞動中培養(yǎng)各種實踐能力,如此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需要在活動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和支持,確保活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鼓勵科學探究,促使學生體驗勞動價值
科學探究實驗,作為小學科學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其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勞動形式,融合了知識與實踐,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實際操作能力。通過科學探究實驗,學生不僅能更直觀地理解科學知識,而且能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深刻體驗到勞動的價值。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勞動價值,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富有挑戰(zhàn)性的科學實驗。這些實驗既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又能讓他們在過程中體驗到勞動的艱辛與樂趣。在教科版二年級科學課程的“磁鐵”主題學習時,教師可設計利用磁鐵制作指南針的項目活動。這個實驗既涉及磁鐵的基本性質,又要求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實驗前,教師可介紹指南針的原理和用途,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隨后,引導學生收集材料,如磁鐵、針、紙板等,并自行設計、制作指南針。此過程既需學生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又需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制作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問題,如磁鐵的極性判斷、指針的平衡調整等。面對挑戰(zhàn),學生需不斷嘗試、改進,甚至重新設計。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耐心和毅力。當學生看到自己制作的指南針成功指示方向時,會深刻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成就感與喜悅。這種喜悅源于實驗的成功,更源于勞動過程中的付出和收獲。在科學課程中,除了制作指南針,教師還可根據內容設計更多科學探究實驗,如制作簡易風力車、探究聲音的傳播等,讓學生在實驗中體驗勞動價值。
科學探究實驗中的勞動并不僅僅是動手操作,還包括思維勞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思考、分析、解決問題,這種思維勞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在設計實驗時,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他們在勞動中學會思考、學會創(chuàng)新。
三、利用校外科學資源,讓學生感受勞動魅力
小學科學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而校外資源的充分利用則能為此目標的完成提供更多助力。校外資源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實踐性,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探索世界的窗戶,讓他們能夠在親身經歷中感受勞動的魅力和價值。
當?shù)剞r場、工廠、科技館等校外資源,都是極具潛力的實地教學場所。這些場所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生動的學習環(huán)境,還能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深化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在農場,學生可以親手參與農作物的種植、管理和收割,從而真切地體驗農業(yè)生產的全過程。這樣的經歷不僅能讓他們理解耕作的艱辛和收獲的不易,更能培養(yǎng)他們的耐心、細心以及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工廠則是學生了解現(xiàn)代工業(yè)生產的絕佳場所。在工廠中,學生可以近距離觀察各種機器設備的運行,了解產品的生產流程和精湛工藝。這樣的勞動觀察體驗,不僅能讓他們對工業(yè)生產有更深入的認識,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探索欲。通過與工人的交流,學生還能更好地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萍拣^則是科學教育的延伸和拓展??萍拣^中的互動式展覽和科學實驗,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探索科學的奧秘。這種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實踐能力。在科技館中,學生可以通過親身參與和觀察,理解科學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更加珍惜科學成果,并激發(fā)他們?yōu)榭茖W事業(yè)貢獻力量的決心。在利用校外資源進行勞動教育時,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選擇合適的校外資源作為實踐場所。其次,在活動前,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詳細的安全教育和紀律要求,確?;顒拥捻樌M行;在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觀察、積極體驗,鼓勵他們提問和討論,讓學習變得更加深入和有趣。最后,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他們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個性化的指導,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定位。校外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不同行業(yè)的勞動過程和成果,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在校外實踐中,學生需要與同伴緊密合作,共同完成任務,這不僅能鍛煉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還能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他人有效溝通和協(xié)作。通過與不同職業(yè)、不同背景的人接觸,學生還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利用校外資源進行勞動教育,還能幫助學生建立起與社會的緊密聯(lián)系。通過校外實踐,學生會更加關注社會問題,理解自己作為社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更加珍惜和感恩他人的勞動成果。
四、家校攜手共育,培養(yǎng)學生勞動習慣
家庭與學校,是學生成長的兩大關鍵場所,對于他們的全面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科學教育中融入勞動教育,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勞動習慣,還能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兩種融合教育的實施,需要家校之間緊密合作,共同為學生打造豐富、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
科學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然而單純的科學理論知識學習往往顯得抽象和枯燥,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因此在科學教育中融入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探索和發(fā)現(xiàn)科學原理,不僅能夠增強他們的學習體驗,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勞動習慣和實踐能力。例如,在教科版二年級下冊的《材料》一課的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認知材料特征之外,亦可利用材料制作等勞動引領學生成長。在家庭方面,家長可以利用家庭資源,與學生一起開展科學小實驗和勞動活動。例如,“利用廢棄材料制作一些家庭創(chuàng)意小用品”活動,既包含了科學原理的學習,又需要學生動手操作,實現(xiàn)了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的有機結合。家長可以引導學生收集家中的廢棄材料,如舊報紙、塑料瓶、玻璃瓶等,然后一起思考如何利用這些材料制作出實用或裝飾性的小用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動手剪裁、粘貼、組裝等,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又學習了科學知識,如材料的性質、結構的設計等。在學校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組織科學實驗活動、手工制作等方式,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習材料相關的科學知識。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廢棄材料制作創(chuàng)意小用品,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和環(huán)保知識。在制作過程中,學生需要親自動手,既培養(yǎng)了動手能力,又學習了科學知識。
家校合作并不意味著家長要完全依賴學校的教育計劃,相反,家長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制訂個性化的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計劃。例如,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帶學生參觀科學展覽、科技館等,拓寬他們的科學視野;或者鼓勵學生嘗試制作科學小制作、小發(fā)明等,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家校攜手共育的方式,能夠為學生打造一個全方位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在學校和家庭都能得到充分實踐和鍛煉。
總之,小學科學教學與勞動教育交融,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勞動習慣,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勞動、熱愛勞動。讓師生攜手共進,為培養(yǎng)既有科學知識又有勞動精神的新一代而努力奮斗,共同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郭碩,李瑩.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實踐研究:以“蠶桑的奧秘”項目為例[J].湖北教育(科學課),2024(7):5-7.
[2]吳穎.科學學習中如何滲透勞動教育:以技術工程類的項目化實踐為例[J].讀寫算,2024(7):113-115.
[3]王靜.小學科學融合勞動教育的教學實踐[J].湖南教育(D版),2024(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