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懵懂的愛戀,一世不變的守候,這是一本有魔力的雜志。
20世紀90年代是雜志訂閱的爆發(fā)期。放學時,我總會在學校門口一家叫“忘不了”的報刊鋪流連忘返。不過,我是有“心機”的。我在等隔壁班的男生放學,只為偷偷看他一眼。有一天,他從學校出來,我們的目光撞到了一起。我趕緊抓起一本離自己最近的雜志,裝模作樣地翻閱起來。那本雜志就是《婚姻與家庭》。
后來,我買下了那一期雜志—1995年第3期。讀初中,我換了學校;讀高中,我去了更遠的學校。我不知道隔壁班的男生去了哪所學校,我們是不是就這么走散了?新高中的門口有一個很好看的小書店,叫鐘意社。有一天站在書店的落地大玻璃窗前,音樂在緩緩播放,是周杰倫的《可愛女人》,我低頭看到了《婚姻與家庭》雜志—2000年第5期。一時間,那段往事鋪天蓋地地向我奔涌而來。如果這是一本魔法雜志,我會不會很快又遇見他?
從書店出來時,我背著書包慢慢往公交車站走。等車時,余光掃見一個高高的男生站在我身邊,一種莫名的沖動讓我扭過頭看。果然是他!他竟然也在這所高中!我偷偷看著他,就像小時候在雜志鋪前拿著《婚姻與家庭》時那樣怯怯,他也扭頭看我:“嗨,你也在這個學校?!蔽尹c點頭。
公交車來了,是27路。他跟我說:“我上車了,拜拜?!蹦遣皇堑轿壹业能?,可鬼使神差地,我也跟著他坐了上去。車子在黑暗中搖搖晃晃,我倆挨得很近,他沒有說話,我也沒有說話。
2023年,我已步入中年。新媒體成了主流,我訂閱了《婚姻與家庭》的公眾號,每篇小文都讀得津津有味。此時,我在外地的大城市定居多年,結了婚生了娃。我和隔壁男生的故事沒有繼續(xù)。我輾轉打聽到,他去了沿海的城市讀大學,而后留在了那里。
有時帶孩子回老家過寒暑假時,我偶爾會在箱子里翻翻《婚姻與家庭》,幸好用實物的方式留下了當年的美好,修補慢慢褪色的記憶。一天傍晚,我出門散步,無意中走到了小學的大門口,那家“忘不了”報刊鋪居然還在。老板從中年人變成了老年人。他問我是否買雜志,我便買了一本《婚姻與家庭》—2023年最新的一期。
那時,我的婚姻在話不投機中迎來了七年之癢。在回家的公交車上,我被這句話深深觸動:“怕就怕太多執(zhí)著,疏忽了一個最簡單的事實:三觀契合、同頻共振、以愛相依、相互扶持的煙火人生才是理想狀態(tài)?!蔽医o老公發(fā)了一條微信:“以后別再冷戰(zhàn)了,期待我們回到戀愛的最初,以愛的名義,共同守護這個家?!彼芸旎貜偷溃骸昂茫 ?/p>
公交車還在城市里奔馳,我小心翼翼地把雜志捧在了手里,仿佛捧住了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