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朗庵藏《黃倪合璧冊》研究

      2025-02-25 00:00:00李奕彤
      大學(xué)書法 2025年1期
      關(guān)鍵詞:黃道周書論

      【內(nèi)容摘要】晚明書家黃道周與倪元璐,因人品卓絕、書名顯赫而并稱“黃倪”。二人自1622年會試相識,進(jìn)士及第后共入翰林,相學(xué)互益,常以詩文相贈,互致襟曲?,F(xiàn)通過對朗庵林熊光所藏《黃倪合璧冊》的考察,并結(jié)合日本學(xué)者河內(nèi)利治、松村昂的相關(guān)研究,探討二人在詩書上的“人書并重”與“忠烈英杰”之氣象,以期揭示該冊頁的歷史內(nèi)涵,為黃道周與倪元璐的生平、交往及其書學(xué)研究有所補(bǔ)益。

      【關(guān)鍵詞】《書論》;《黃倪合璧冊》;黃道周;倪元璐

      引言

      1987年9月——1988年12月,杉村邦彥以文部省長期駐外研究員的身份到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訪問交流。1988年2月,杉村先生到福建尋訪了黃道周遺跡,在位于福建省漳浦縣城以東約1公里的黃道周紀(jì)念館(東皋書舍),無意中與黃道周的11代孫黃河海先生會面,并在其陪同下參拜了黃道周之墓。當(dāng)日傍晚,杉村先生還參觀了位于漳州市城東南約16公里,江東橋畔鄴侯山麓的黃道周講學(xué)處之一,鄰山講堂的遺址,并探訪了周圍刻于峭壁的黃道周手書摩崖。[1]

      杉村先生作為書論研究會會長,為編《書論》第34號特集“顏真卿撰書《郭虛己墓志銘》與《黃倪合璧冊》”合輯(2005年4月)而特地至福建進(jìn)行了實地考察。以往學(xué)界關(guān)于黃倪二人的考察大都從交游、書風(fēng)、書學(xué)理論與審美觀念的差異性等方面進(jìn)行研究,對于作品的文本內(nèi)容與明清鼎革之際的史實或有所忽視。雜志在此號刊發(fā)了河內(nèi)利治《黃倪合璧冊解題》、松村昂《死吾分也——黃道周與倪元璐》與杉村邦彥《福建探訪黃道周的遺跡》三篇文章,其中實地考察的插圖皆為杉村先生探訪福建行程中所拍攝的照片。這是《黃倪合璧冊》的首次公開與研究。

      一、《黃倪合璧冊》之緣起

      林熊光(1897—1971),字朗庵,號磊齋、寶宋室、召翁、召民觀察、琴山先生、儷荃郎中等,系臺灣富商豪族、板橋林本源家族成員,與兄弟林熊征、林熊祥皆以收藏而聞名。林熊光長期居住在日本,將大量藏品售予當(dāng)?shù)卮笮筒┪镳^與美術(shù)館,其所藏《黃倪合璧冊》為黃道周《寄陳臥子五律詩八首》與倪元璐《古盤吟》兩件書跡的合訂之作。冊中鈐印陽文“朗庵審定秘玩”“朗庵藏寶”及陰文“林熊光印”,即為其收藏之佐證。據(jù)跋文所示,林氏是先得倪元璐書跡,后獲黃道周的書跡。[2]

      黃道周,1585年生于福建漳州鎮(zhèn)海衛(wèi)的軍籍家庭,字幼平,又作幼玄,號石齋?!稏|林列傳》卷12載:“家貧,業(yè)農(nóng),事親以孝聞。年二十四始發(fā)憤讀書,遂窮博奧之學(xué),鉤深致遠(yuǎn),高自標(biāo)置?!盵 3 ]卒于1646年。其所書《寄陳臥子五律詩八首》為次陳子龍韻之作,作于1632年,時年48。

      倪元璐,1593年生于浙江紹興上虞縣,字玉汝,號鴻寶,又號園客?!稏|林列傳》卷八載:“生而穎異,弱冠舉于鄉(xiāng)?!盵 4 ]卒于1644年。其所書《古盤吟》款署“崇禎戊寅清和”,即1638年,為倪氏46歲時所作。[5]

      二、《黃倪合璧冊》解題

      河內(nèi)利治在《黃倪合璧冊解題》一文中,詳述了黃道周、倪元璐書法合集《黃倪合璧冊》,并對其書跡加以考察,現(xiàn)將該文擇要譯錄并作適當(dāng)補(bǔ)充如下。題簽、題字、正文、跋文、印記內(nèi)容均依照原本。

      (一)題箋、題字

      1.帙題簽

      明黃忠端倪文正真跡合冊。

      (朱文印“朗庵審定秘玩”)

      享字第六二號。

      注:朱文印“朗庵審定秘玩”顯示作者為林熊光,其余如倪元璐書跡開頭的白文“林熊光印”與朱文“朗庵藏寶”組合亦可佐證。且從后文所引倪元璐的跋文四中謝宗本的記述內(nèi)容可看出,作者為“琴山先生”;跋文五中也指出了“儷荃郎中”。

      2.外題簽

      黃倪合璧。

      甲子孟冬。長樂后學(xué)黃葆鉞。

      (白文印“黃葆戊印”、白文印“藹農(nóng)”)

      注:書者為黃葆鉞(1880—1968),字藹農(nóng),號鄰谷,小名破缽,別號青山農(nóng),福建長樂縣青山村人。善隸書,為“海上三老”之一,曾主持上海商務(wù)印書館美術(shù)部工作,館內(nèi)所印書畫冊之題簽,多出于他的手筆。落款時間為“甲子”,指同治三年(1864)。

      3.內(nèi)題簽

      黃石齋寄陳臥子詩墨跡。

      (白文印“□□山人”)

      黃倪合璧。

      召翁屬題。陳澧。

      (朱文印“蘭甫”)

      注:兩個內(nèi)題簽,前者作者不明,后者為陳澧所書。其中“召翁”指林熊光,“陳臥子”即陳子龍(1608—1647),字臥子、人中,松江府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黃道周的門人。陳澧(1810—1882),字蘭甫,一字蘭蒲,自號東塾,廣東番禺人。清代廣東著名學(xué)者、教育家和??奔?,在小學(xué)、音韻、地理、樂律及詩詞方面有卓越的成就,被譽(yù)為“南交第一儒林”“東南大儒”“當(dāng)代通儒”[6]。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選河源縣學(xué)訓(xùn)導(dǎo)。歸為學(xué)海堂學(xué)長數(shù)十年,至老為菊坡精舍山長。篆書茂密雄強(qiáng),隸書樸茂,行書宗歐陽詢并參以蘇軾。卒年73歲,著作甚富,有《東塾讀書記》等。[ 7 ]

      4. 題字

      人書并重。

      古今有以書重不必其人者,有以人重不必其書者。石齋、鴻寶二公節(jié)烈蓋代,其人為萬世景仰,其書亦千古模笵。此冊合裝真跡,展觀令人肅然。同治七年,召翁得之,為題四字。陳璞謹(jǐn)識。

      (朱文印“陳璞”、白文印“古樵”)

      忠烈英靈。

      同治七年小除夕,召民觀察屬,陳澧篆題。

      (白文印“陳澧”、朱文印“陳氏蘭浦”)

      注:這兩個題字,前者為同治七年(1868)陳璞所書,后者為同年陳澧所書。“小除夕”是大晦日(12月31日)的前一天。“召民觀察”亦指林熊光。陳璞,字子瑜,號古樵,晚號息翁,番禺(今廣州)赤岡人,故自號尺岡歸樵。道光二十四年(1844)(一作咸豐元年〈1851〉)舉人。官江西安??h知縣,后為學(xué)海堂學(xué)長數(shù)十年。工詩、書、畫,書得米芾、董其昌神髓,畫蒼渾秀潤,法黃公望、董源,亦間效石濤。粵人以黎簡、謝蘭生與陳璞推為“畫家三杰”。卒年68歲?!队谐邔萏眠z詩》《繆篆分韻補(bǔ)正》等傳世。[8]

      (二)黃道周行書《寄陳臥子五律詩八首》正文

      (其一)

      屐齒殘年興,杖頭舊日山。

      楸梧知客倦,鹿豕趁人閑。

      雪臥家未破,云鋤草不關(guān)。

      忽聞?wù)勍拢克网B飛還。

      (其二)

      不復(fù)知天問,何須往遠(yuǎn)游。

      解人批墜葉,野竹醉新秋。

      木末星辰淡,階前河漢流。

      虛名無足掛,掃籜與羊裘。

      (其三)

      通徑遺芒屩,輕舟賤長年。

      烏號不破石,鶴眼且窺泉。

      蘭菊春秋在,庖廚生(?)懸。

      空山明白處,聲影共嬋娟。

      (其四)

      腥雨迷屠肆,橫波吃釣壇。

      天高塵氣杳,夜久壚香殘。

      入夢圣賢傲,辟人木石寒。

      不應(yīng)看北斗,青火坐更闌。

      (其五)

      靜理難共悟,幽盟神鬼知。

      卿云生破碎,衡木下棲遲。

      水鏡間何闊,龍精去不辭。

      滄桑食頃事,或未爽心期。

      (其六)

      魚蝦不過市,猿鳥此同群。

      斂跡推殘客,呼窮送老云。

      一身彈凈影,千世黨明君。

      捉鼻高人意,颯然木葉聞。

      (其七)

      此豈關(guān)風(fēng)雅,未能忘性情。

      負(fù)薪今廢樂,賣藥舊逃名。

      金屑眼中貴,鴻毛天下輕。

      疾飚吹稿草,鐘鼓莫須驚。

      (其八)

      世少賈晁輩,況君伊呂流。

      似應(yīng)天獨(dú)往,不合我從游。

      石髓青泥徑,丹書縞帶秋。

      乾坤苕葦外,極目滯滄洲。

      右寄陳臥子。用臥子來韻,似正。黃道周。

      (朱文印“浩然堂”、朱文印“朗庵藏寶”、朱文印“杕杜余生”、朱文印“雞窠古德”)

      注:內(nèi)題簽為“黃石齋寄陳臥子詩”落款為“寄陳臥子用臥子來韻似正”。崇禎五年(1632),浙江余杭創(chuàng)建了大滌山書院。該書院是黃道周講學(xué)的地方。當(dāng)時陳子龍和黃道周一起,詠詩《石齋先生筑講壇于大滌山即玄蓋洞天也,予從先生留連累日八首》。[9]因落款內(nèi)容為“右寄陳臥子用臥子來韻似正”,遂取名為《寄陳臥子五律詩八首》,其內(nèi)容為黃道周步陳子龍詩的次韻詩。陳子龍原詩載其《湘真閣稿》卷四如下:

      石齋先生筑講壇于大滌山,即玄蓋洞天也。予從先生留連累日八首。

      (其一)

      明湖連暮靄,積翠萬重山。

      九折泉聲亂,千峰云氣閑。

      尋真窮石室,卜筑掩松關(guān)。

      尚有蒼生慮,高談夜未還。

      (其二)

      夫子辭金馬,君恩萬里游。

      講壇依日月,福地少春秋。

      窈窕巖花落,空蒙玉乳流。

      此中堪大隱,何計訪披裘。

      (其三)

      傳聞玄蓋洞,遠(yuǎn)接具區(qū)流。

      尚與人間近,疑從天外游。

      玉芝丹灶夜,石鼓碧云秋。

      不見群真會,相攜到十洲。

      (其四)

      龍臥非閑日,鴻飛亦有年。

      蓋標(biāo)臨碧澗,種藥引紅泉。

      猿虎窗前度,星辰谷口懸。

      翻愁山鬼意,寂寞對嬋娟。

      (其五)

      三山迷漢使,更起白云壇。

      環(huán)珮天風(fēng)滿,旌旗海日殘。

      草侵群帝靜,月度九霄寒。

      惆悵乘鸞女,焚香獨(dú)夜闌。

      (其六)

      或默還無意,賞心空自知。

      鹿銜階草遍,龍起嶺云遲。

      金石歌商頌,蘭蓀寫楚辭。

      美人煙樹外,愁絕眄佳期。

      (其七)

      本是行吟侶,翛然意不群。

      簾垂天柱雨,樓斷海門云。

      匪兕存吾道,批鱗樂圣君。

      明時多夢卜,蚤晚欲相聞。

      (其八)

      小雅原無怒,高真尚有情。

      仙人星作佩,弟子玉為名。

      山遠(yuǎn)禽聲斷,冬晴木葉輕。

      風(fēng)塵天地外,俯仰己心驚。

      陳詩的韻字依次是“還”“裘”“洲”“娟”“闌”“期”“聞”“驚”,而黃詩打亂了順序。此外,關(guān)于《寄陳臥子五律詩八首》的出處,雖在《黃道周全集·黃漳浦集》《黃道周全集·黃石齋先生逸詩》(上海有正書局影印本),以及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珍本《黃石齋公伉儷未刊稿附黃公墨跡(全一冊)》(陳達(dá)元影印,臺北市閩南同鄉(xiāng)會發(fā)行)等版本中未見收錄,但《再(游大)滌玄蓋》詩三章已可在《黃漳浦集》卷四十中找到,同時陳臥子的原詩亦有傳世。因此,可以推斷《五律詩八首》確有其詩,只是未見正式刊載,應(yīng)屬逸詩范疇,所錄書跡尤為珍貴,具有極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與文獻(xiàn)意義。[10]最后,關(guān)于朱文印“杕杜余生”與“雞窠古德”?!皷m杜”是引用自《詩經(jīng)·唐風(fēng)·杕杜》中首句“有杕之杜”和《小雅·鹿鳴之什》之“杕杜”,象征著孤高;“雞窠”即雞窩。

      (三)跋文

      世無敢以善書名公者,亦無能知公筆法所自出者,良以公之德行、氣節(jié)、經(jīng)術(shù)、文章,一一詣極,八法微長,不足為公增重也。然即以書論,日星之精,河岳之氣,鼎彝之采,固當(dāng)平揖唐賢,下視宋之蘇黃,明之文董,如齊州九點(diǎn)煙也。安得不慨然慕、悚然敬乎。三山后學(xué),沈葆楨謹(jǐn)識。

      (白文印“葆”、朱文印“楨”)

      ——跋文一

      注:跋文中“齊州九點(diǎn)煙”指中國全境的九個州都變成模糊的小點(diǎn)?!褒R州”是中國,“九點(diǎn)煙”是指從高處俯瞰九州。李賀的詩《夢天》在第七句寫道“遙望齊州九點(diǎn)煙”。此處黃道周之意是處在能夠俯瞰中國全境的高地。沈葆楨(1820—1879),字翰宇、幼丹,侯官(今屬福州)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進(jìn)士?!肚迨犯濉肪?13載其傳記。

      以忠端和忠裕詩,真同調(diào)也。故其詩其書,視公平生他作,尤為情來興往。此卷在處,有吉祥云覆之,常人不睹耳。道光乙酉七月既望,后學(xué)郭尚先觀于蓋孟晉室。

      (白文印“尚先”)

      ——跋文二

      注:郭尚先(1785—1832),字符聞、蘭石,福建莆田人。嘉慶十四年(1809)進(jìn)士。《清史列傳》卷73載其傳記。

      忠端書,奇崛古奧,在古書家外別辟一境。趙文敏跋《蘭亭》,謂右軍人品高,故書入神品。吾于忠端亦云。道光癸卯七月四日,后學(xué)謝宗本謹(jǐn)又跋。

      (白文印“謝宗本印”、白文印 “秦伯敦父”)

      ——跋文三

      注:謝宗本,侯官(今福州)人。根據(jù)其印章可知其名?!毒抟翱h志》中清代衙署一節(jié)記載:“謝宗本,字碩甫,廣東舉人?!盵11]由此可知其字為碩甫,然而具體生平事跡尚不詳。

      忠端書,上溯鍾、索,不落宋人蹊徑。嘗與文貞論書,以遒媚為上,不墜佻靡,是其宗旨也。棠溪再筆。

      (朱文印“吾山”)

      ——跋文四

      注:黃道周的《與倪鴻寶論書法三則》(《黃漳浦集》卷19)中第一則開頭寫道:“書字,自以遒媚為宗,加之渾深,不墜佻靡,便足上流矣?!贝司淝逦仃U釋了黃道周理想中的書法美。棠溪身份信息不明,但筆者從其落款后的朱文印“吾山”,結(jié)合下文倪元璐跋文五,推測二者均為陳其錕所跋。陳其錕(1792—1891),字棠溪,號吾山。廣東番禺(今屬廣州)人。1818年舉人,1826年進(jìn)士,次年進(jìn)京,官禮部主事,主掌羊城書院。有《月波樓琴言》三卷。[12]

      (四)倪元璐行書《古盤吟》正文

      (白文印“林熊光印”、朱文印“朗庵藏寶”)

      古盤吟

      范質(zhì)公吏部園丁,掘地得十瓷,眾濫皆毀,一磁精妙獨(dú)完。吏部以為神,吟古盤征和。

      古者制器人,奧深有神理。

      笵泥能玉明,投塵不灰死。

      本期豐城光,故蟄吳橋里。

      一鍬喧五龍,十里霞文紫。

      天壤凡英能,盡聽罏錘使。

      就以昆吾鉤,妙巧成茲簋。

      何殊天地罏,精奇埏范子。

      百年顯晦緣,大略通相似。

      眾缺所以完,大美不得毀。

      左羊量楚鄉(xiāng),召管商齊壘。

      并審才不如,推能者生爾。

      風(fēng)華足相親,遂與為雙士。

      配以冰玉壺,注之昌城蕊。

      勿使學(xué)劍華,化龍延津水。

      崇禎戊寅清和書于衣云閣,元璐。

      (白文印“倪元璐印”、白文印“鴻寶”)

      注:《古盤吟》收錄于欽定四庫全書《倪文貞詩集》,但前序的文本有所出入,為:“吳橋范質(zhì)公吏部園丁掘地,得十磁。其九應(yīng)鋤俱碎,然本頑濫非可貴者一,獨(dú)精妙,然得完,質(zhì)公以為有神。吟古盤征和。”[13]且《倪文貞詩集》中將圖片中第十句的“罏”寫作“爐”,第十二句的“成”寫作“盛”,第十三句的“罏”寫作“鑪(爐)”,第二十七句的“勿”寫作“弗”。全詩由二十八句組成,是一首上聲紙韻、一韻到底的五言古詩。

      “范質(zhì)公吏部” 指范景文(1587—1644),字夢章,號質(zhì)公、思仁,直隸河間府吳橋(今河北省吳橋市)人。萬歷年間進(jìn)士,被任命為東昌府推官,后升為吏部主事。崇禎末期任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北京陷落后,跳入雙塔寺的井中殉國?!睹魇贰肪?65和《明末忠烈紀(jì)實》卷11有其傳記。他給倪元璐寫過題為“復(fù)范質(zhì)公吏部”的書信(收錄于《倪文貞集》卷18),也給黃道周寫過七律詩《送大司馬范質(zhì)公環(huán)召入都四章》(收錄于《黃漳浦集》卷46)。

      詩中“左”“羊”是戰(zhàn)國時代燕國人,指左伯桃和羊角哀。兩人聽說楚王在召集賢士,在一同奔赴求官的途中遭遇雨雪,知道已經(jīng)無法活下去的左把糧食給了羊然后死去。羊在楚國做官成名之后,因獨(dú)活而羞憤,遂自殺而亡?!读沂總鳌分锌梢钥吹竭@個故事?!罢佟迸c“管”皆為春秋時期齊國人,分別指召忽與管仲。召忽因追隨主君公子糾而殉葬身亡;管仲則為齊桓公所任用,輔佐其實現(xiàn)霸業(yè),奠定了齊國強(qiáng)盛稱霸的基礎(chǔ)。

      “衣云閣”是指倪元璐在崇禎十年(1637)定居紹興城南建造的三層飛閣,倪氏將其命名為“衣云閣”(參照后述跋文五)。

      (五)跋文

      倪元璐行書《古盤吟》后可見五條跋文,分別如下:

      右倪文正公書《古盤吟》,落筆蒼秀,有唐人遺意。其款署崇禎戊寅,實為莊愍帝之十一年。時公初遷國子祭酒,先后列上十四事。帝意頗向之,為柄國者所忌,旋落職。君子之不見容于小人如此。公詩云:“眾缺所以完,大美不得毀?!奔却竺酪?,復(fù)誰得而毀之哉?道光六年八月七日,吳縣顧莼跋于宣武城南之景魯齋。

      (朱文印“臣莼之印”、朱文印“吳羹”、朱文印“窮理性養(yǎng)浩然之氣”)

      ——跋文一

      注:倪元璐崇禎八年(1635)八月從右庶子晉升為國子祭酒,但是第二年功臣劉孔昭上奏揭露了倪的秘事,倪元璐被罷免回到了紹興。“十四事”指“造士規(guī)條八議”和“雍務(wù)六事”。“柄國者”指誠意伯劉孔昭。顧莼(1765—1832),字希翰、吳羹,號南雅、息廬,吳縣(今蘇州)人。1802年(嘉慶七年)進(jìn)士?!肚迨犯濉肪?77載有其傳記。

      筆法蒼勁,在顏柳之間,詩亦類古銘辭。有端人正士氣象,可敬可敬。道光甲午長至后四日,錢唐后學(xué)陳嵩慶謹(jǐn)識。

      (朱文印“嵩慶”、朱文印“嵩下復(fù)庵”)

      ——跋文二

      注:陳嵩慶,字復(fù)庵,號荔峰,錢塘(今杭州)人。嘉慶六年(1801)進(jìn)入翰林院任吏部侍郎。

      柳誠懸云“心正則筆正”,誠哉言乎!看公書,有一筆不中鋒否?遠(yuǎn)觀之則岳峙淵渟,諦審之則風(fēng)光月霽。浩然之氣,塞乎兩間,其養(yǎng)者素也。三山后學(xué)沈葆楨謹(jǐn)識。

      (白文印“葆楨”、白文印“幼丹”)

      ——跋文三

      注:柳公權(quán)“心正則筆正”之說,見于《舊唐書》卷165和《新唐書》卷163《柳公權(quán)傳》。原本此話是柳公權(quán)勸導(dǎo)穆宗治理國家時說出的,但后世經(jīng)常從“以人論書”角度引用。

      凡物之可傳者,皆有精氣貫注其中,而于翰墨一道尤神。況為一代偉人,其忠義大節(jié),照耀天壤者耶。琴山先生既得倪文正《古盤吟》墨跡,與黃忠端所書《送陳臥子詩》合裝一冊。二公志節(jié),不愧同朝。即其書法亦如珊瑚碧樹交枝柯。琴山先生并得之,翰墨之緣殆有神助,非偶然也。道光癸卯六月,侯官謝宗本謹(jǐn)跋。

      (白文印“宗本”、朱文印“碩甫”)

      ——跋文四

      注:謝宗本,可參照前文黃道周行書《寄陳臥子五律詩八首》后跋文三。

      文貞晚年筑室紹興府城。飛閣三層,扁曰“衣云”。黃忠端適至謂曰:“國步多艱,吾輩不宜宴樂。”文貞笑曰:“會與公訣爾?!奔缺毙?,遂殉難。兩公嘗自任以天下之重。引裾折檻,百折不回。今合裝一冊,在當(dāng)日則為聲應(yīng)氣求,在今日則為珠聯(lián)璧合。儷荃郎中其永寶之。賁隅陳其錕敬識。

      (白文印“陳其錕印”)

      ——跋文五

      注:這段跋文引用了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二十記述“倪元璐”和“黃道周”的兩篇文章,原文如下:

      尚書晩筑室于紹興府城南隅,窗檻法式,皆手自繪畫,巧匠見之束手,既成,始嘆其精工。時方患目疾,取程君房、方于魯所制墨涂壁,黙坐其中。堂東,飛閣三層,扁曰“衣云”。憑闌則萬壑千巖,皆在舄下。適石齋黃公至越,施以錦帷,張燈四照,黃公不怡,謂“國步多艱,吾輩不宜宴樂”。尚書笑曰:“會與公訣爾?!奔缺毙?,遂殉寇難。(倪元璐)[14]

      迨石齋先生入翰苑,與上虞同年倪文貞公俱自任以天下之重,崇正去邪,盡忠補(bǔ)過,引裾折檻,九死不回。(黃道周)[15]

      三、“人書并重”之何為

      陳璞題跋云:“古今有以書重不必其人者,有以人重不必其書者?!秉S道周與倪元璐作為晚明之翹楚,是當(dāng)時最高級別的知識分子,皆具政治作為與學(xué)識修養(yǎng)。他們是同年進(jìn)士,同入翰林,在政壇與文壇影響深遠(yuǎn),且都是正直之士、忠貞之臣。

      二人的另一面是書家和詩人,《黃倪合璧冊》乃雙璧同輝、相得益彰之作。然而對他們而言,書畫不過是“余事”,并不為之耗費(fèi)主要精力。謝堃評倪元璐時言:“書畫乃其余事,嘗與黃道周合璧書畫,人爭寶之,世亦稱倪黃云?!盵16]黃道周亦是如此,以作書為學(xué)問中第七八乘事,曾言:“寫字畫絹,乃鴻都小生孟浪所為,豈宜以此溷于長者?……安能閹然食汁腐毫,與梁鵠、皇象之儔比驪齊轍乎?”[17]由此可見二人之修為重在品行,而書藝不過“人書并重”的一部分。日本學(xué)者松村昂在《死吾分也——黃道周與倪元璐》[18]一文中,以時間順序詳細(xì)論述二人在政壇與戰(zhàn)事中的言行。明末士人處于急劇變動之時代,內(nèi)有李自成等人之叛亂,宦官與清流之黨爭激烈;外則滿洲勢力步步緊逼,士人多歷內(nèi)憂外患,多遭波折。在此情勢中,文人知識分子面臨抉擇,內(nèi)心掙扎不可避免。

      天啟二年(1622),黃道周與倪元璐為同榜進(jìn)士,后同被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當(dāng)時,在天啟帝手下掌握政治實權(quán)的是宦官司禮太監(jiān)魏忠賢,他將自己的心腹任命為內(nèi)閣大學(xué)士,逐漸形成了閹黨。天啟四年(1624)正月,黃道周和倪元璐一同升任翰林院編修,其任務(wù)是在皇帝講論經(jīng)書的“經(jīng)筳”(皇帝講學(xué)制度)展示書籍。大概是在授命之時,按照慣例應(yīng)該膝行前進(jìn),但黃道周因不依例跪進(jìn)而使魏忠賢慍怒,旋丁母憂歸鄉(xiāng)。同年六月,左副都御史楊漣以二十四罪彈劾魏忠賢,掀起東林黨與閹黨之爭。閹黨將一直作為東林黨人講學(xué)根據(jù)地的首善書院(北京)、東林書院(江蘇無錫)等各地書院進(jìn)行封鎖破壞,并且編撰了《三朝要典》[19],將萬歷朝、泰昌朝、天啟朝閹黨的行為正當(dāng)化,但該典實際是“閹黨用以打擊迫害東林黨人的工具”[20]。

      倪元璐雖未與東林黨密切接觸,但也因正直之名受閹黨注目。天啟五年(1625),因進(jìn)言無路,遂返鄉(xiāng)省親;天啟七年(1627)五月,奉命出任翰林院編修并擔(dān)任江西鄉(xiāng)試的主考官,出題觸犯了閹黨禁忌,但因七月天啟帝駕崩,此事便不了了之。八月,崇禎帝即位,政局大變,魏忠賢自縊,其心腹兵部尚書崔呈秀也遭群臣彈劾。然而閹黨的覆滅和東林黨的復(fù)興并不徹底,閹黨的殘余勢力一邊彈劾魏忠賢和崔呈秀,一邊發(fā)布言論,將惡政的原因歸咎于東林黨。

      崇禎元年(1628)正月,36歲的翰林院編修倪元璐在《首論國是疏》中言:“世界已清,而方隅未化;邪氛已息,而正氣未伸?!盵21]并反駁道:“凡攻崔、魏者必引東林為并案,一則曰‘邪黨’,再則曰‘邪黨’,夫以東林諸臣為邪人黨人,將復(fù)以何名加崔、魏之輩?!盵22]同年四月,倪元璐升任翰林院侍講(正六品),直言閹黨禍亂,而上奏《請毀要典疏》[23],并于次月得到實施。

      在倪元璐的文集中保留著四封寫給黃道周的書信,其中第一封注為崇禎元年(1628)。信引首寫道:“三年不見石兄,乃其文章風(fēng)節(jié)則如在目前也。”[24]此因黃道周彼時仍辭官在家。

      崇禎二年(1629)四月,倪元璐被貶為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正六品),而45歲的黃道周復(fù)任翰林院編修(正七品),不久升為詹事府右中允(正六品)。翌年二月,倪元璐同樣以右中允身份赴京任職,二人自任庶吉士后首次共事,也許是最后一次。

      崇禎四年(1631)正月,黃道周因為大學(xué)士錢龍錫辯護(hù)觸怒皇帝,被“調(diào)外”(《國榷》卷91)或“降調(diào)”(《明史》卷255),卻仍離京不遠(yuǎn)。同年十一月,倪元璐上奏《讓官黃劉疏》,請求復(fù)黃道周官職并自請外調(diào),疏中盛贊黃道周之品行學(xué)識,其中寫道:

      黃道周學(xué)行雙至,今代所稀觀。其嫉俗多忤,至清絕塵?!鋵W(xué)原本六經(jīng),博極群史,旁串百氏。而澤于仁義道德之旨,所為文詞宏深奇典?!乐芸故柚畷r,同輩聞之,并為危栗,而道周以為惟圣主可與忠言,侃然進(jìn)說。此誠至難。[25]

      惜此言未被采納。崇禎六年(1633),黃道周再奏“小人勿用”,請求罷黜閹黨重臣周延儒和溫體仁,皇帝怒斥,遂“帝益不懌,斥道周為民”[26]。他未即刻離去,倪元璐次年于信中敘別意,寫道:“秋問,匆遽言別,每懷黯然?!盵27]回歸故里的黃道周,設(shè)立“正學(xué)堂”以指導(dǎo)后學(xué),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xù)到崇禎八年(1635)。

      倪元璐在上奏《讓官黃劉疏》三月后,連續(xù)七次以孝養(yǎng)為由請辭,均遭拒。崇禎七年(1634)六月,倪元璐升任詹事府右庶子(正五品),兼翰林院侍讀,后又擔(dān)任日講官,輔佐皇帝決策;七月升國子監(jiān)祭酒(從四品);次年三月因“登科錄二氏并列,罪跡顯然,何待行勘”[28]被免職賦閑,直至崇禎十五年(1642)被再度任用。

      崇禎九年(1636),52歲的黃道周復(fù)官右中允,翌年再度上言:“積漸以來,國無是非,朝無枉直……上急催科則下急賄賂……上喜告訐,則下喜誣陷。”[29]此疏意指責(zé)溫體仁壓迫東林黨。次月黃道周升任詹事府左論德右庶子(從五品)兼翰林院侍講,同年十月,黃道周自責(zé)有“三罪、四恥、七不如”,其中便有“至性奇情,無愧純孝,不如倪元璐”[30]句,這應(yīng)是想間接推舉辭官在家的親友。同年十二月,黃道周升任詹事府少詹事。

      崇禎十一年(1638)六月,廷推閣臣,54歲的黃道周以“奪情”彈劾溫體仁的心腹、兵部尚書楊嗣昌,崇禎帝認(rèn)為他有私欲,勾結(jié)奸黨、擾亂朝政,貶謫他為江西提刑按察司照磨(正九品),此為其與權(quán)臣之最激烈交鋒。在某種程度上,他是以犧牲政治生命的代價,去維護(hù)孝道倫理在現(xiàn)實政治中的可能性。[31]

      崇禎十三年(1640)四月,因巡撫解學(xué)龍奏請推舉,黃道周被削籍入獄;十一月,國子監(jiān)學(xué)生涂仲吉為黃道周辯護(hù)入獄,次年黃道周被流放辰州衛(wèi)。崇禎十五年(1642),閹黨周延儒妥協(xié),黃道周獲赦,復(fù)任少詹事。黃道周見帝而泣曰:“臣不自意今復(fù)得見陛下,臣故有犬馬之疾?!盵32]請假,許之。自此后居鄉(xiāng),未再見崇禎。

      崇禎十七年(1644),倪元璐復(fù)任兵部右侍郎(正三品),后升戶部尚書(正二品),為軍費(fèi)調(diào)度而殫精竭慮。二月,李自成軍逼近京師,皇帝拒遷都提議。三月,李自成軍破京師,崇禎帝自縊。

      以上部分事件經(jīng)過的大致來源,松村昂在文章中根據(jù)談遷的《國榷》[ 3 3 ]進(jìn)行了詳細(xì)論述。倪元璐知變,向北對皇帝叩首,向南對母親行禮,題案曰:“南都尚可為,死吾分也,毋紟棺,以志吾痛,以帛自經(jīng)而絕,嗚呼天乎?!盵 3 4 ]遂自縊殉國。黃道周后為其作墓銘曰:“當(dāng)崇禎時,天子甚圣,顧天下臣子無一足使者,熟視在廷,猶挹心于倪先生,即倪先生亦自謂圣主知臣,臣即死,猶一當(dāng)以報天子。”[35]此評價用來形容倪元璐的最后幾年十分恰當(dāng)。關(guān)于倪元璐死后的情形,有此記言:“頃之賊至,問公安在。則陳尸于堂矣。各稱忠臣,嘆息而去?!盵36]

      李自成稱帝,后因清軍南下敗走,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京,滿洲入主中原。黃道周聞京城失陷,返回福建。后南明弘光朝起用黃道周為禮部尚書,亦黨爭不休。順治二年(1645),清軍破揚(yáng)州,弘光帝被擒,黃道周逃往福建擁立唐王朱聿鍵,順治三年(1646)于婺源兵敗被俘,途經(jīng)東華門坐而不起,曰:“此與高皇帝陵寢近,可死矣。”[ 3 7 ]卒年62歲。

      結(jié)語

      黃道周與倪元璐以身殉國、與國同亡,體現(xiàn)了忠烈精神的極致與人生悲壯的完結(jié)。然而,對于倪元璐的蹈死,清初除大量褒揚(yáng)其忠義之言外,亦有微詞。如張岱(1597—1689)之言:“但論死于不能死之人,則死又為鴻毛矣,嗚呼!若吾太史者,豈可以一死卸其責(zé)哉?”[38]又如計六奇(1622—1687)以為:“死則死耳,于國事未有濟(jì)也。”[39]實乃兩朝知識分子的時代心態(tài)與價值觀之差異,并無礙于其忠赤之心。至于書法,二人雖不以此為人生主業(yè),然因文人之日常不可或缺,故尤具意義。黃道周尤其重視通過書法傳承具有教化意義的文字,強(qiáng)調(diào)古人書作之所以流傳后世,關(guān)鍵在于其文義所蘊(yùn)含的訓(xùn)誡功能;若書法作品缺乏文義,則對身心毫無益處,正所謂“其余悠悠,豈可傳播”。倪元璐更視書法為“余事”,少有論書之作,投入不若科舉、政事與詩文。黃道周、倪元璐的曲折人生隨朝政起伏多變,“人書并重”“忠烈英靈”正是對二人詩書世界的映照。

      注釋:

      [1]杉村邦彥.福建探訪黃道周的遺跡[J].書論,2005(34):124—128.

      [2]河內(nèi)利治.黃倪合璧冊解題[J].書論,2005(34):107.

      [3]陳鼎.東林列傳[M].清乾隆五十年刻本.

      [4]陳鼎.東林列傳[M].清乾隆五十年刻本.

      [5]河內(nèi)利治.黃倪合璧冊解題[J].書論,2005(34):107.

      [6]李緒柏.清代嶺南大儒——陳澧[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2.

      [7]俞劍華.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辭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9:1042.

      [8]俞劍華.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辭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9:1042.

      [9]施蟄存,馬祖熙,標(biāo)校.陳子龍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60.

      [10]河內(nèi)利治.黃倪合璧冊解題[J].書論,2005(34):115.

      [11]陳有舉,主編.山東省巨野縣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巨野縣志[M].濟(jì)南:齊魯書社,1996:366.

      [12]孫克強(qiáng),楊傳慶,裴哲,編.清人詞話[M].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2012:1293.

      [13]四庫名人文集叢刊.倪文貞集外四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45—346.

      [14]朱彝尊,撰,姚祖恩,輯.靜志居詩話[M].嘉慶二十四年扶荔山房刻本.

      [15]朱彝尊,撰,姚祖恩,輯.靜志居詩話[M].嘉慶二十四年扶荔山房刻本.

      [16]祝嘉.祝嘉書學(xué)論著全集[M].蘇州: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2021:334.

      [17]參見薛龍春.明末“三株樹”考論[J].新美術(shù),2010(4):39.

      [18]松村昂.死吾分也——黃道周與倪元璐[J].書論,2005(34):119—123.

      [19]參見松村昂.死吾分也——黃道周與倪元璐[J].書論,2005(34):120.

      [20]楊艷秋.《明光宗實錄》《三朝要典》的編修[J].史學(xué)史研究,1998(4):51.

      [21]倪元璐.倪文貞奏疏[M].清乾隆三十七年倪安世刻本.

      [22]倪元璐.倪文貞奏疏[M].清乾隆三十七年倪安世刻本.

      [23]倪元璐.倪文貞公文集[M].清乾隆三十七年倪安世刻本.

      [24]倪元璐.倪文貞公文集[M].清乾隆三十七年倪安世刻本.

      [25]倪元璐.倪文貞奏疏[M].清乾隆三十七年倪安世刻本.

      [26]陳鶴.明紀(jì)[M].清同治十年江蘇書局刻本.

      [27]倪元璐.倪文貞公文集[M].清乾隆三十七年倪安世刻本.

      [28]黃道周.榕壇問業(yè)[M].清乾隆刻本.

      [29]倪元璐.倪文貞公文集[M].清乾隆三十七年倪安世刻本.

      [30]張廷玉.明史[M].清乾隆四年武英殿??瘫?

      [31]張廷玉.明史[M].清乾隆四年武英殿??瘫?

      [32]參見小野和子,著.李慶,張榮湄,譯.明季黨社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340.

      [33]談遷.國榷[M].清鈔本.

      [34]倪會鼎.倪文正公年譜[M].清道光二十九年至光緒十一年海伍氏刻粵雅堂叢書匯印本.

      [35]倪元璐.倪文貞集[M].清乾隆三十七年倪安世刻本.

      [36]黃道周.石齋集[M].清康熙五十三年鄭玫刻本.

      [37]張廷玉.明史[M].清乾隆四年武英殿??瘫?

      [38]張岱.石匱書后集存[M].清鈔本.

      [39]參見薛龍春.明末“三株樹”考論[J].新美術(shù),2010(4):30—31.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2021級在讀博士研究生

      本文編輯:楊雅楠

      猜你喜歡
      黃道周書論
      黃道周和徐霞客的靈通山印記
      黃道周之靈通山行跡考
      隋唐五代書論
      丹青少年(2017年1期)2018-01-31 02:28:32
      元朝書論
      丹青少年(2017年3期)2018-01-22 02:50:28
      宋朝書論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1:01
      黃庭堅書論(上)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37
      明朝書論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36
      清朝書論(上)
      丹青少年(2017年5期)2017-02-06 03:03:59
      黃道周
      紫禁城(2016年4期)2016-10-28 07:12:41
      平阴县| 区。| 寿阳县| 临洮县| 上犹县| 大理市| 武山县| 宜州市| 海兴县| 武宣县| 拉孜县| 社会| 依兰县| 无为县| 彝良县| 莲花县| 绥化市| 彝良县| 财经| 双柏县| 合肥市| 广州市| 西乌| 宁夏| 福清市| 阆中市| 湄潭县| 固安县| 陵川县| 巴彦县| 乾安县| 民乐县| 巴中市| 祁阳县| 寿阳县| 惠安县| 平邑县| 阆中市| 白玉县| 合作市| 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