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論
- 理論性與可讀性兼具的書法史論結合研究
如煙海的歷代名家書論兼收并蓄,并從中選取極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歷代名家書學理論加以闡述,以史論結合的方式使抽象的書論變得更為具體。該書將繁雜的書論整合后拆分為八個部分,分別從書法本體、書法技法、書法臨習、書法創(chuàng)作、書法源流、書法品鑒等八個角度分門別類地對書法理論進行總結和闡述。為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書論、品讀書論,該書對所列書論中的重難點字、詞、句等配有注釋與解讀,重在疏通文句。此外,每一部分在充分闡釋總結前人諸多觀點之余,結合當今書法發(fā)展狀況,將古代名家書
語文建設·上 2023年7期2023-08-18
- 理論性與可讀性兼具的書法史論結合研究
如煙海的歷代名家書論兼收并蓄,并從中選取極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歷代名家書學理論加以闡述,以史論結合的方式使抽象的書論變得更為具體。該書將繁雜的書論整合后拆分為八個部分,分別從書法本體、書法技法、書法臨習、書法創(chuàng)作、書法源流、書法品鑒等八個角度分門別類地對書法理論進行總結和闡述。為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書論、品讀書論,該書對所列書論中的重難點字、詞、句等配有注釋與解讀,重在疏通文句。此外,每一部分在充分闡釋總結前人諸多觀點之余,結合當今書法發(fā)展狀況,將古代名家書
語文建設 2023年7期2023-08-18
- 從盧攜《臨池訣》窺探唐代書論中關于墨法的研究狀況
的時期。這一時期書論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可見唐代書法理論家們對墨法這一概念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且墨法在他們的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這些書論中,盧攜的《臨池訣》是一個極其特別的存在,相較于其他書論,盧攜對墨法的論述最為詳細,也最為系統(tǒng)?!杜R池訣》作為最早一批提出“水墨之法”觀念的書論,是盧攜在學習書法時所寫的一篇臨習書法心得,是我國唐代書法理論中較為重要的作品。其中有很多關于墨法方面的論述,對探究唐代書論中關于墨法的研究狀況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就《臨池訣》中關
藝術科技 2023年7期2023-06-25
- “以物喻書”理念在課堂書法實踐結構建構設計中的融合轉換
想的結構。在古代書論中,一般將筆畫與結構建構的原理融合在一起而沒有單獨分開進行論述,所以,只有通過“以物喻書”的想象聯(lián)想將審美理念的筆畫進行結構的建構。而空白的出現(xiàn),大大促進了結構轉向字形內部的建構,用筆的介入,幾乎終結了以物象想象聯(lián)想筆畫建構結構的可能。站在時代審美的制高點上,只有通過深入研究古代“以物喻書”書論與探索當代以事與物的理論如何在實踐中進行結構建構的融合轉換,不斷創(chuàng)新審美理念的聯(lián)想結構,進一步推動課堂書法結構建構的實踐。以物喻書;書法實踐;結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 2022年2期2022-11-06
- 試析書論、畫論對書畫鑒定的作用
礎,又需要對歷代書論、畫論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進而了解書派、畫派的淵源流變,準確把握時代風格。中國書畫鑒定的常用方法有目鑒和考證。目鑒,就是鑒定者用眼睛,通過筆墨的個性特點憑經驗去分析作品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以及相關的印章、款印、紙張、裝裱形制等。比較有代表性的鑒定家有張珩、謝稚柳等??甲C,即鑒定者通過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題材內容、服飾、建筑及題款內容的年代等畫面因素,用書畫史、文學史、歷史、文化史等文獻知識與作者實際情況進行辨析和驗證而得出結論。老一輩鑒定大家徐
老年教育 2022年8期2022-10-19
- 從體象類物到時序評品:漢魏六朝書論中的微觀時間
容提要:漢魏六朝書論中,包含著微觀時間的觀念。在書論草創(chuàng)之初,書論家通過體象類物的方式賦予靜態(tài)的書體和筆觸以時間的動態(tài)感,經由感悟、構思、用筆力量和速度的經驗總結還原創(chuàng)作的時序,將技藝漸進等諸多因素促成的書家個性風格差異引入了史脈品評的范疇。這一時期對微觀時間的觀照,反映了時人對書法時間性特質的最初認知。引言時間性和空間性是中國書法的本質特征和核心概念,歷來為書家和書論家關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xiàn)代書學逐漸開始“空間轉向”,以宗白華先生對書法空間感的
書畫世界 2022年7期2022-09-06
- 今本《淮南子》中“屬書”和“書論”兩種文本論析
——兼論《鴻烈》為《淮南內》“書論”之名
在著“屬書”和“書論”兩種文本,這兩種文本在寫作宗旨、篇目名稱和篇目數(shù)量上都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其中的“書論”文本,很可能就叫做《鴻烈》或《淮南鴻烈》。一、《要略》中的兩種文本:“書論”與“屬書”的差異今本《淮南子·要略》總論了全書的寫作主旨,并分別闡述了各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主旨,同時通過與“太公之謀”等前代學說的對比,指出了這本書“不與世推移”的獨特價值。仔細分析起來,這里事實上包含了兩種文本的內容。從開篇“夫作為書論者”到中篇“凡屬書者”之前,都是屬于“書
滁州學院學報 2022年3期2022-07-16
- 從古代各時期對“勢”字的理解來分析其在書論中的引入和影響
杜潤東 羅白東在書論中,“勢”字被反復使用,但“勢”字在歷代書論中的語境語義都有所差別。筆者從古人對“勢”的理解與應用出發(fā),通過與書論中“勢”的語義對比,分析“勢”字進入書論的過程。一、古人對勢的理解(一)“勢”的來源“勢”最早呈現(xiàn)于《易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勢”指順承接納的意思,但是“勢”在此中與“厚”“載”兩字呈并列意,因此,“勢”中應有存在之意,應該對其更加精細分析。1.從字意分析“勢”在發(fā)展中可追溯到“埶”(下圖可見),《說文》對埶的
參花·青春文學 2022年4期2022-05-27
- 古代書論中動物之“象”的認知語言學闡釋
注。在此背景下,書論中“象”的研究成果豐碩,動物作為“象”的一部分已有一定研究,但基于書論中不同動物意象的統(tǒng)計、從認知角度對其進行意義闡釋的專門研究非常缺乏。古代書論中用以描寫書法筆畫、筆勢、結構、章法、風格等的動物意象種類不多,但總頻次高,其中飛禽類數(shù)量頗多,且半數(shù)以上動物呈現(xiàn)以龍、鳳為原型的屬性特征。古代書論中動物種類及其出現(xiàn)數(shù)量多寡與人的體驗有關,人能直觀感受或在生活中較常見的動物出現(xiàn)多,反之則少;具有積極文化內涵的動物多,反之則少。從認知語言學的視
甘肅社會科學 2021年6期2021-12-16
- 尚古守法 臨古出新
關鍵詞:趙孟頫;書論;畢業(yè)創(chuàng)作不管是從元代中國書法史到現(xiàn)在,還是從古自今以來,趙孟頫都是書法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廣范汲取各家的長處,諸體兼善,他不但重視理論、重視實踐,而且成就都很高,即使放眼整個藝術史上也是非常少見的。但是,趙氏至關重要的影響和地位主要是在書畫上,尤其是書法方面。在書法方面,我所知道的五體皆擅長的書家也只有明清的趙之謙和吳昌碩。趙孟頫是書法史上五體皆能的書法家。他尤其擅長楷書、行書。這次畢業(yè)創(chuàng)作我就是從趙孟頫的行楷入手。趙孟頫于王羲
科教創(chuàng)新與實踐 2021年18期2021-09-10
- 有些“書論”是胡說!
撰文=啟功有人就說學寫字你必須先有根底,先學篆,篆字好看再學隸,隸學好了再學楷。我這一輩子總共才活幾十年,有人一輩子篆還沒寫好,那是不是到臨死時也沒有寫隸書的資格?學習書法應該有次序,由淺入深,由近及遠,不管什么學問都是這樣的。但什么是次序?什么是淺,到什么程度是提高、是深?說法就很不一樣了。許多人看見古代的字是先有篆,到漢朝有隸,魏晉以后有楷、有草、有行,于是有兩種誤說:一種認為凡是古代的字的風格、形體就是高的,就是雅的。后來發(fā)展的那個字就是低的、俗的,
藝術品鑒 2021年1期2021-04-27
- 淺談漢代書論的特點
下特點:一、漢代書論伴隨時代發(fā)展?jié)h字是構成書法的物質載體。漢字最早成為規(guī)范系統(tǒng)的書體是秦統(tǒng)一“六國”后推行的小篆,到了漢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壯大,漢字書寫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內容,篆書實用與書寫的內部矛盾越來越明顯,從而促成漢字的形態(tài)向易學、易寫的方向不斷變化,在書寫上也從注重實用性向兼顧藝術性發(fā)展。東漢時期,漢字書寫以實用為主的價值已被以藝術為主的價值取代,人們已刻意于漢字的點畫筆勢、用筆結體及法度,中國書法的篆、隸、八分、章草、草書、真書已大體齊
頌雅風·藝術月刊 2020年8期2020-12-06
- 唐以前比喻式書論的審美觀念嬗變
郭偉波弁言歷代書論,包羅萬象,妙語迭出?;蚱吩u書家風格,或考證碑帖源流,或討論前賢筆法,或著錄名家名作,或總結書寫經驗,甚至收藏品鑒、口訣書信、文房四寶等,也都可以作為書論的組成部分。書論的體系在歷朝歷代的積累中,逐漸擴充邊界,范圍越來越廣,評論的角度也越來越多樣化。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交叉前進,共同促進了書寫技巧的多樣化發(fā)展,也促使了書學觀念的逐步成熟。書法學的學科建設,離不開大量的書寫創(chuàng)新實踐,更離不開深厚的理論基礎。兩千年來,書論對書法實踐與美學理論
大學書法 2020年6期2020-12-01
- 論禪宗思想對米芾書法的影響
詞:禪宗;米芾;書論一、米芾自身與受其周圍朋友的影響米芾被稱為北宋的怪異之才,人稱“米顛”。他從小聰慧過人,博聞強識,詩書畫均擅長。蔡肇為其所撰《故宋禮部員外郎米海岳先生墓志銘》說:“少與禪人摩詰游,詰以為得法,其逝不怛,作偈語有倫?!笨芍总滥晟賹W禪,深受釋教感染,通曉佛理。米芾一生中有許多和釋教有關的書跡和詩詞,多與僧人打交道,常去寺院游歷或為佛號題名。《書海月贊跋》就是他去惠州訪天竺凈惠師所作。米芾曾作《題長沙麓山寺碑》:“元豐庚申元日,同廣惠道人來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20年7期2020-10-13
- 響搨還是向搨
(李日華:《竹懶書論》)。敦煌石室發(fā)現(xiàn)的唐人臨右軍帖,雖好,卻不如古摹本精細。復制名跡的摹寫,求逼真。南宋張世南《宦游紀聞》(卷五)將摹搨之法分為“摹、硬黃、響揭”三種:“摹謂以薄紙覆上,隨其曲折婉轉用筆曰摹。硬黃謂置紙熱熨斗上,以黃蠟涂勻,儼如枕角(如魚枕明角那般透明),毫厘畢見。響搨謂以紙覆其上,就明窗牖間,映光摹之?!泵鞒钊杖A《竹懶書論》說及復制之法,沿襲張世南之說而稍有發(fā)揮。但是,李日華將宋人所謂“響揭”名為“向搨”,他說:“向搨者,坐暗室中,穴
讀書 2020年6期2020-06-11
- 宋人所尚何“意”
尚“意”;禪宗;書論“意”字在漢語中組詞的靈活性、豐富性,導致了“意”的相關概念的多樣化和復雜化。目前學界對書法理論中宋代“尚意”之“意”的理解眾說紛紜,不少著作認為“尚意”即是抒情,如《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梁說‘宋人尚意,這‘意用現(xiàn)代的詞匯說即是‘抒情,相當于英語的Lyric,指一種恬靜、愉悅的創(chuàng)作。個人抒情,是宋代書家的共同特點。”[1]《尚意書風郗視》指出:“宋代尚意的‘意具體所指應該可以明瞭了,它是特指書法的抒情的一面。”[2]或者認為,“尚意”
美與時代·下 2020年2期2020-05-28
- 早期書論哲學審美的筆畫與結構在書法實時實踐中的運用*
。這些思想在古代書論中隨處可見,到處閃耀著智者的光輝,體現(xiàn)得無與倫比、淋漓盡致。哲學思維是指導書法實踐走向成功的根本保障,只有具備這種思想才有可能在書法實時實踐中產生并慢慢形成某種新的思想啟蒙。再逐漸形成獨立審慎的審美,然后進一步在書法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中找到有可能培養(yǎng)形成的審美價值理念。當然,新的書法審美理念形成的過程有時會很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旦形成則往往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引領潮流。這種追求新的書法理念與實踐的高度融合是出自真實內心的審美需要,是一
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4期2020-03-04
- 唐顏真卿“間不容光”考論
辭、文字的限制,書論的研究其實具有很大的困難。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這篇書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對該書論中的一些觀點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給后世的書法學習者和研究者帶來諸多困惑,如本文要論述的“間不容光”。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國古代文藝理論著作、兼顧現(xiàn)代人的美學研究,運用分析文獻的基本方法,研究發(fā)現(xiàn)“間不容光”這一書學觀點主要是為了強調書法中筆畫的均間問題?!伴g不容光”這一觀點是指書寫時加重筆畫的力道,擠壓周
青年文學家 2019年33期2019-12-23
- 《廣藝舟雙楫》“厚”字術語考釋
一個自然的概念在書論中衍生出內涵豐富的審美風格,體現(xiàn)了古代先人的智慧與書法審美,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關鍵詞:書論 厚 碑學 書法審美書論“厚”以碑學中興為界,其發(fā)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尚未完全經過書法家的理論抽象的“厚”,此時的“厚”成為一種書法品格和普通的藝術追求。后一階段的“厚”經過雅化,成為清代以來中國書法的重要風格之一,有著強烈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本文將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厚”字術語一一整理,對其不同的含義和用途作了較為詳細的研究和解釋。
青年生活 2019年13期2019-10-21
- 結字因時相傳 用筆千古不易
頫;用筆;結構;書論趙孟頫《松雪齋書論》有云:“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逼湟鉃椤皶ㄒ杂霉P為首要,而結字也須用工,結字可以因時相傳,而用筆千百年來都不曾改變過,右軍體勢遵循古人,雄秀之氣從自然而出,所以古今皆效此法。齊、梁時期的人結字不是不古,但是缺乏秀氣,這種問題又存在于他們身上,然而古法終不能失去
青年生活 2019年36期2019-09-10
- 談藝術院校學生工作與專業(yè)教學的新融合
思想,其中,古代書論中又蘊含了豐富的關于書法健心作用的思想,本文正是以此為出發(fā)點,詳細闡釋古代書論中所蘊含的對心理的作用與益處?!娟P鍵詞】:學生工作 專業(yè)教學 書論 心理作用近幾年,藝術專業(yè)學生數(shù)量大幅度增加,基于其專業(yè)專業(yè)特點和弘揚個性的特殊性,也給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一些新問題。書法作為一門獨具特色的藝術,在今天又被運用到心理治療領域,如何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為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西漢文學家揚雄在其《法言·問神》中道:“言,心聲也;字,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6期2019-09-10
- 淺論蔡邕對書法理論發(fā)展的貢獻
的藝術境界。早期書論并不像后期那樣完善,但論書思想屢屢為后人征用和推重,成為了中國書論的開山。作為漢代時期最為杰出的蔡邕,他在書法實踐和書法理論的成就可謂實至名歸。蔡邕工篆書、隸書,尤以隸書著稱。創(chuàng)造了“飛白書?!辈嚏邥ɡ碚撚小蹲瓌荨贰ⅰ豆P勢》和《九勢》保存至今,對漢代以后有深遠影響。蔡邕是《熹平石經》倡議者和前期參與者之一。蔡邕是漢代最后一位辭賦大家,他所作的小賦絕大多數(shù)切近生活,取材語言清新,很有藝術的感染力。關鍵詞:蔡邕;《九勢》;書論;飛白書引言
學業(yè) 2019年9期2019-09-10
- 書論“意”之淺析
“意”。關鍵詞:書論;意;物象;法度;意趣“意”作為早期中國書法品評書家標準的名詞,歷來備受關注。并衍生出如“書意”“意象”“意趣”等詞語。其出現(xiàn)與當時的文化需求分不開,下面就“意”的起源、發(fā)展進行梳理,以窺其在發(fā)展中的演變與各時期的書學思想。一、物象之“意”關于“意”的緣起,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揚雄的《法言·問神》;“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盵1]28指出了“言”與“書”的問題,在強調“心畫”的同時,提
美與時代·下 2019年12期2019-09-10
- 淺析中國古代書論經典的有效譯介
需要把古人零散的書論系統(tǒng)化,要從文化等值的角度對經典書論文本進行譯介,并制定常用書法術語的翻譯規(guī)范。關鍵詞:書論;經典;譯介書法作為中國國粹,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中國書法的域外傳播情況并非樂觀,其主要問題在于異邦人只學到一種軟筆書寫方式,只求得了形似,離真正進入中國書法,理解中國智慧還有很遠的距離。學習書法要不止于表面,就必須要在書法理論的指導下練習和體悟,才能真正地中國書法之風神韻味。本文擬對中國古代書論做初步梳理,并以書論經典
北方文學 2018年26期2018-11-24
- 書論中錐畫沙、印印泥等新論
澀飛動”,是古代書論中幾個重要的筆法概念。然而由于年代久遠,這些古老的書學概念在穿越歷史的過程中,被各個時代賦予了不同的意義與內涵,以至于其原本的意義被蒙上了一層面紗,影響我們對其本義的理解。因此,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幾個筆法所蘊含的意義,從而指導我們更好、更正確地實踐書法,我們需要對其進行梳理和“破譯”,將這幾個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討論,對比其中的異同,進而使我們充分地重新解析和理解這幾個重要的概念。[關鍵詞]筆法;書論;遲澀書法的重點在于書寫,可是要將書寫
藝海 2018年2期2018-08-29
- 鄧包書風的傳承和拓展
容豐富,相對以往書論有了更多的突破和更詳盡的論述。本文試對書論部分內容進行分析歸類,探尋石克士對鄧包書法是如何繼承和發(fā)展的。關鍵詞:石克士;書論;鄧包書法石克士(1899--1991)先生是一位書隱,書藝高深。其出生于安徽合肥,祖籍湖北陽新縣,別署燕廈村人,有“江淮奇士”之稱,曾為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先生四體皆善,尤著力于《鄭文公碑》等魏碑和米芾諸帖。其以行草最為擅長,書風老辣蒼勁,高古淳厚,深得名家贊譽。劉海粟先生
書畫世界 2018年5期2018-05-14
- 誰是董其昌心中“五百年來一人”
實狀況,也為傅山書論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關鍵詞:傅山;書論;考辨傅山(1607—1684)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書法家、思想家、學者。他的書法成就自不必說,而他提出的書論亦備受后人重視。研究傅山書法的學者,基本都會重點談論他的“四寧四毋”論。這一書論的明確提出,見于傅山晚年所作五言古詩《作字示兒孫》詩末的自注?!蹲髯质緝簩O》:“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誠懸有至論,筆力不專主。一臂加五指,干卦六爻睹。誰為用九者,心與掔是取。永真遡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18年2期2018-04-12
- 試論古代書論中的筋骨
踐當中。結合古代書論中對筋骨的描述闡述下個人觀點。關鍵詞:筋骨 ;書論 ;實踐一、古代書論中筋骨的內涵書法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國粹,那么毛筆的書寫就是我們國家獨有的藝術符號,所以古人都是用毛筆特有的屬性來縱橫揮灑,即蔡邕在《九勢》中說到:“惟筆軟則奇怪生焉?!?[1]既然這樣,軟的筆怎么能夠寫出筋骨有力的字來呢?當然,字的強硬跟筆的軟硬是沒有必然的關系的,這里“筋骨有力”的字肯定是書法理論中經常講的“筆力?!惫P力的稱謂很多,如骨力,筋骨,在書法筆畫中筋骨之力的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17年12期2018-01-29
- 詞論與書論:文藝史視野下晚近詞學尚“澀”之風探蠡
關鍵詞:詞論;書論;澀;碑學作者簡介:杜慶英,揚州大學文學院教師(揚州 225009)DOI編碼:10.19667/j.cnki.cn23-1070/c.2018.06.016宗白華對中國的書法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體會頗為深刻,曾言:“中國的書法本是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的節(jié)奏藝術。……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表現(xiàn)作者對形象的情感,抒發(fā)自己的意境,就像音樂藝術從自然界的群聲里抽出純潔的‘音樂來,發(fā)展這音樂間相互結合的規(guī)律?!?從這一角度來看,詞作為音
求是學刊 2018年6期2018-01-08
- 王澍筆下的褚遂良
:王澍;褚遂良;書論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031-01作為“唐之廣大教化主”的褚遂良,其人、其書皆為后世所稱贊,特別是其楷書諸碑刻至今仍是書家臨摹、取法的重要參考,歷代書家學者也是多有題跋品評,王澍就是其中一位,其對褚書有著獨到的認識和見解,多發(fā)前人所未想。王澍(1668-1739年),字若霖、靈舟,號虛舟、竹云、恭壽老人等,書齋名曰“雙藤書屋”,江蘇金壇人,后徙居無錫,生平經歷康、雍、乾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7年10期2017-11-19
- 淺談啟功生平書法與書論
大貢獻,他精煉的書論是結合了實踐經驗的書法理論,對于指導初學具有很好的作用。啟功先生的一生坎坷很多,但是他都能很好地去面對困難。許多人不知,啟功先生的文學、史學和書畫鑒定堪稱一絕,可謂國寶也。啟功一生的書法信念便是師筆不師刀,于此還得出了透過刀鋒看筆鋒等精煉的書論。學習啟功的書論和書法藝術,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對促進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和傳播也有很多啟發(fā)。作為后學,我們應當學習先生的治學精神,為我們的書法教育事業(yè)做出貢獻。關鍵詞:啟功;書法;碑刻;墨跡;書論作者
青年文學家 2017年23期2017-08-11
- 古代書論中關于書法創(chuàng)作的動機研究綜述
意義?!娟P鍵詞】書論;書法創(chuàng)作;動機書法是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發(fā)展而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作為書寫漢字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書法蘊含著極其豐富和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其“字有象限,意境無窮”的表現(xiàn)形式使書法具有豐富的誘導和巨大的啟迪力量,中國書法不僅僅是簡單的漢字書寫,她的表現(xiàn)對象、抒發(fā)形式、追求境界,鑒賞視角、詮釋思路乃至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都深深的根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中,藝術家的經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追求不同,創(chuàng)作動機就不一樣。弗洛伊德提出的“創(chuàng)傷”是促使許多藝術家
成長·讀寫月刊 2017年5期2017-06-11
- 張懷瓘書論中的“先文后墨”說
物之一,特別是其書論著述內容之豐富,論述之深刻,為同一時期其他書家論著所不可比擬的,在整個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中具有著重要的學術地位并產生著深遠影響,而在張氏諸多書學理論觀點中,其“先文后墨”觀更是貫穿于張氏書法創(chuàng)作與書法理論品評體系之中。關鍵詞:張懷瓘;先文后墨;書論1 前言許慎《說文解字》中提出“蓋依類象形,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張懷瓘則繼承了許慎這一觀點,在《書議》的最后提出“論人才能,先文后墨”,這里可以
卷宗 2016年11期2017-03-24
- 漢魏六朝書論品鑒形態(tài)考述
25)?漢魏六朝書論品鑒形態(tài)考述孫鳴晨(哈爾濱師范大學 文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書法藝術發(fā)展到漢魏六朝時期,豐富的藝術實踐使書家們從藝術角度進行品鑒變得可能,這一時期品鑒形態(tài)的書論在功用上主要偏向于鑒賞功能,也是后代書法鑒賞品評的源頭。據(jù)現(xiàn)存的十余篇涉及品鑒的書論,可知其主要內容包括作品鑒賞和書家人物品評兩方面,它們對書法理論的深化、品評之風的興盛以及追求多重審美等方面均有積極作用。漢魏六朝;書論;作品鑒賞;真?zhèn)伪孀R;人物品評漢魏六朝時期書論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7年1期2017-02-23
- 書與道契 藝合天人
——讀李志敏先生《書論》札記
—讀李志敏先生《書論》札記北京大學書畫研究會 王曙光【內容提要】書法之最高境界,乃是體現(xiàn)天人關系,書法雖為人之創(chuàng)造,然而其中卻映射出天地宇宙之道。學書者亦當師造化,如此才能傳得心源家法。中國人從來不曾將藝術與品格修養(yǎng)割裂開來,從來不曾對那些品格低下而藝能者報以贊美,這是儒家文化“文以載道”之價值觀與美學觀之體現(xiàn)。學書(乃至于其他一切藝術與學術)之根本鵠的,在于人精神境界之提升,人格之完善,而非僅以書法形體之美博人贊美。學養(yǎng)對于書畫家而言十分重要,無學養(yǎng)者,
中國藝術時空 2016年3期2016-06-04
- 淺析魏晉南北朝時期書論中的自然觀
的影響。這一時期書論中的諸多觀點、觀念,所用的寫作方法、論述方式,為后世書論之濫觴。本文以此為研究對象,以期強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本身和書法評論的風格取向與時代背景的密切關系。關鍵詞:書論;自然觀;影響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自然觀(一)名教與自然關系的探討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頻繁更迭,戰(zhàn)爭連綿不絕。在動蕩復雜的社會背景之下,傳統(tǒng)的儒家經典再無法慰藉世人失落的靈魂。封建統(tǒng)治階層和門閥士族欲維護自身利益,為所做之事披上名教的外衣以掩蓋其真實面目和目的。正統(tǒng)的道
大觀 2016年4期2016-05-16
- 歷代書論中的“勢”字研究
62500)歷代書論中的“勢”字研究秦 琴1,陳汝敏2(1.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2.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山東濰坊262500)“勢”,是中國古代書論里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論書以勢為先。通過對歷代書論中“勢”的梳理可以看出“勢”主要是指法度、力度、速度、趨向?!皠荨痹谥袊糯鷷ㄖ胁粌H表現(xiàn)在用筆中、結字中,也表現(xiàn)在書法審美欣賞之中??疾臁皶鴦荨?、“筆勢”、“形勢”“體勢”在書法中的作用有助于進一步了解、研究、探索中國書法文化。書法家
懷化學院學報 2016年10期2016-04-06
- 最普及藝術與最高端藝術的平衡
——讀李彤教授《歷代經典書論釋讀》
彤教授《歷代經典書論釋讀》汪小洋(東南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6 )在中國主流社會認可的藝術形式中,書法藝術是最普及的藝術形式,同時也是最高端的藝術形式。俯瞰當代社會,書法普及如宋之柳詞,凡會寫字者皆有習字之經歷,歷代名家名帖的臨摹訓練,或多或少體現(xiàn)出了專業(yè)訓練的要求;書法高端又如漢之大賦,習字者常有登堂入室的感覺,一者書法藝術可抒胸懷,二者書法藝術可體現(xiàn)國學造詣,三者書法藝術在世界藝術之林中是不可比的藝術形式,只有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將寫字行為上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16年6期2016-03-09
- 古代文論與書論的相互影響分析
要:古代的文論與書論之間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在某些地方存在著本質上的相通。本文從三個方面來論述文論對書論的影響,從以書論詩的基礎上來闡述書論對文論的影響,并在兩者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和差異性對兩者之間的影響和互通予以分析,使得可以在更加高度上對古代文藝理論的特點加以把握。關鍵詞:文論;書論;相互影響;分析0 引言古代的文論與書論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歷史上的文學和書法理論的更新都會產生新的文學和書法理論。對于古代的讀書人,對文學和書法的掌握是他們最為關注的,但是對
藝術科技 2015年6期2015-05-30
- 北宋文化對蘇軾書論創(chuàng)作的外部滋養(yǎng)
,全方位總結前人書論觀點,從書法創(chuàng)作、書法品評以及書法物質載體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給后人在書學理論創(chuàng)作和文學理論創(chuàng)作方面以重要影響。而其書論創(chuàng)作是在北宋文德致治、儒學復興、尊書重墨和佛老結合等文化的外部滋養(yǎng)下進行的。[關鍵詞]北宋;文化;蘇軾;書論;滋養(yǎng)蘇軾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文藝全才,他學養(yǎng)深厚,才能杰出,詩詞文賦書畫琴無一不精。在書法理論創(chuàng)作上,高舉“尚意”大旗,為宋代書法有別于前朝歷代開辟了一條嶄新的藝術道路。蘇軾的書法理論作品主要是以題跋或者筆
黑龍江史志 2014年21期2014-12-12
- 從文人到知識分子——中國古典書論傳統(tǒng)及其當代轉型
上 篇:中國古典書論傳統(tǒng)研究中國古典書論中的“政教思想”傳統(tǒng)文人的產生大約可以上溯到東周末年。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古代文人便肩負起建構國家與傳播思想的歷史使命。此后,中國古代幾千年承襲下來的封建官僚統(tǒng)治制度又使文人處在一個社會結構的中間層:他們進可為王公大臣,成為君主的統(tǒng)治工具;退可為尋常百姓,成為平民社會的代言人??傊麄儫o論為官與否,都始終關心江山社稷、黎民百姓,關注現(xiàn)實社會。可以說從一開始儒家文化那種心系社會政治、關注現(xiàn)實人生、崇尚德育教化的“政教思
陜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1期2014-08-15
- 書法筆墨與繪畫筆墨的比較
:統(tǒng)計《中國古代書論類編》[2],其中,“筆法論”部分占了96頁,而“墨法論”部分僅有4頁,這是96%與4%的懸殊差別;統(tǒng)計《中國歷代畫論:掇英·類編·注釋·研究》[3],其中,專列“筆墨”部分,分別為“用筆”、“用墨”與“用筆與用墨”三類,各占23頁、15頁與23頁,將第三類平攤入前兩類,可得筆法占56%,墨法占44%,兩者大體持平。進一步詳細考察以上材料,《中國古代書論類編》中并沒有出現(xiàn)“筆墨”這一專門分類概念,確實,在中國古代書論中,“筆墨”一語大體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1期201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