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互鑒與重塑:非虛構寫作的跨文化敘事與國家形象建構

      2025-03-24 00:00:00陳小龍
      對外傳播 2025年3期
      關鍵詞:國家形象

      【內容提要】非虛構寫作作為一種跨文體、跨學科和跨媒介的創(chuàng)作實踐,掀起了世界范圍的跨文化敘事風潮,并于21世紀初被引入中國。2013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譯文紀實”系列叢書,成為國內首套非虛構寫作的開放性叢書?!白g文紀實”系列叢書從西方看待中國的視角出發(fā),著眼于發(fā)現和呈現他者眼中的中國,啟迪中國與世界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眼界。本文選取“譯文紀實”系列叢書為研究對象,聚焦非虛構寫作的跨文化敘事實踐,探索非虛構寫作的國家形象建構策略,揭示非虛構寫作對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啟示性價值。

      【關鍵詞】非虛構寫作 譯文紀實 跨文化敘事 國家形象

      作為一種西方舶來品,非虛構寫作是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或者新聞寫作手法,主要通過對真實事件和人物的敘述,承載著對歷史的解讀、對社會現象的批判,以及對個人與集體記憶的傳遞,以再現歷史、文化和社會的現實。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讀書》雜志介紹了美國的非虛構文學,并第一次將“nonfiction novel”翻譯為“非虛構小說”。①之后有學者引進了“非虛構文學”概念,用來界定中國已有的報告文學、紀實小說和口述實錄體等文學類別。②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形式,非虛構寫作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發(fā)展,尤其是在譯介和本土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非虛構寫作模式。近些年,非虛構寫作在中國不斷發(fā)展,隨著新興媒介的出現和普及,逐漸涌現了影像、音頻等多種文本樣態(tài)。

      “譯文紀實”系列叢書是中國出版界近年引進的非虛構寫作重要代表之一。該叢書從西方的視角看中國,以紀實文學、歷史回顧和社會調查為主要內容?!白g文紀實”系列叢書包含了大量對真實事件的描述,通過生動的敘事方式塑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歷史現實與社會形象。通過翻譯和出版,跨越了語言和文化的障礙,豐富了中國文學的表現形式,為中國的跨文化敘事拓展了新的空間。

      跨文化敘事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敘事創(chuàng)作或講述,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與碰撞。這種敘事方式超越了單一文化的框架,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通過多視角的呈現方式,探索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與共通性。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變得日益頻繁,跨文化敘事成為非虛構寫作的重要形式。通過跨文化敘事,作家和譯者能夠以生動的故事和細膩的描寫,打破語言和文化的邊界,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人經歷和社會現實傳達給更廣泛的受眾,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認同,成為構建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因此,本文以“譯文紀實”系列叢書為例,從跨文化引入、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傳播等三個層面,分析中國非虛構寫作的跨文化敘事機制和國家形象的建構策略,為全球化背景下的非虛構寫作實踐提供參照。

      一、非虛構寫作的跨文化引入與自主知識體系建構

      非虛構寫作不僅為讀者提供了真實的歷史和文化資料,還引發(fā)了讀者對當代社會歷史變遷的反思與討論。在“譯文紀實”系列叢書中,非虛構寫作通過本土化、實踐化和體系化的演進,讓中國讀者接觸到了世界各地的歷史與社會面貌,有助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知識體系。

      (一)引入:從翻譯到落地生根

      19世紀中葉,美國報紙行業(yè)向大眾化趨勢發(fā)展,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經營的《世界報》開始雇傭一些作家協(xié)助《世界報》寫作,“這事絕非巧合”,③一部分作家進入到新聞寫作領域后,新聞與文學的界限變得模糊。20世紀上半葉,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社會伴生了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社會價值迷失等社會問題。20世紀60年代,肯尼迪遇刺、越南戰(zhàn)爭、人權運動等事件的發(fā)生,給美國社會帶來了完全不同的社會景象,錯愕的現實讓傳統(tǒng)新聞寫作所強調的客觀性原則難以系統(tǒng)還原“事件真相”。在此社會背景下,杜魯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湯姆·沃爾夫(Thomas Wolfe)等作家創(chuàng)作出了《冷血》《虛榮的篝火》等,既強調客觀寫實,又頗具文學性的作品,并迅速走俏美國圖書市場,拉開了非虛構寫作的時代大幕。

      在中國,非虛構寫作相關社會實踐發(fā)端于21世紀初。2000年,文學期刊《鐘山》第5期開設 “非虛構文本”專欄,發(fā)表作品《愛情病人調查》;2010年,《人民文學》第2期開設“非虛構”專欄,并于當年10月舉行了“人民大地·行動者”非虛構寫作計劃研討會,引發(fā)熱烈反響。此后,多家文學期刊、時尚雜志、互聯網平臺開啟了非虛構寫作欄目,如界面新聞的“正午故事”、網易的“人間”、騰訊的“谷雨故事”、《南方都市報》的“南都非虛構寫作成長平臺”等。可以說,新世紀以來的20多年,非虛構寫作在中國蔚然成風。

      隨著非虛構寫作的本土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非虛構作品在跨文化的情境下被引入,并逐漸適應中國的文化語境。“譯文紀實”系列叢書便是這一過程的重要成果之一,通過翻譯引介與本土化的結合,讀者不僅能夠感知非虛構寫作的獨特魅力,還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獲得新的視野和思考。

      (二)應用:從學習到自主創(chuàng)作

      在非虛構寫作融入中國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實踐是其本土化轉型的關鍵。從學習到自主創(chuàng)作的轉變標志著非虛構寫作從理論的認識與初步接觸逐步進入實際操作與深度融入的過程,意味著非虛構寫作不再停留在翻譯和初步接受的層面,而是開始發(fā)揮其實際作用,成為中國學術與文化自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最初,非虛構寫作作為一種外來的文學形式,僅被視為知識性或紀實性的作品,局限于對事實的簡單呈現與敘述。隨著應用的深入,非虛構寫作逐漸被賦予更為復雜的文化意義。通過對非虛構作品的廣泛閱讀與反思,中國知識界逐漸認識到,非虛構寫作不僅是對社會現實的可觀記錄,更是對歷史脈絡、社會背景和人物命運的全方位探索和再現。它突破傳統(tǒng)的歷史觀和文化觀的局限,揭示深藏其中的社會矛盾與歷史真相,促使人們重新審視社會與文化的演變過程。從“譯文紀實”系列等叢書的推出,到國內本土作家開始借鑒非虛構寫作的技巧和方法,非虛構寫作逐漸成長為反映中國社會現實的有力工具。這些作品不僅涉及傳統(tǒng)的歷史敘事和社會觀察,還融入對當代中國問題的深刻反思,提出對經濟發(fā)展、社會變遷、文化沖突等方面的思考與質疑,并由此成為了推動社會變革、促進公共討論的重要力量。

      (三)建構:從借用到體系建構

      非虛構寫作在中國普及之后,開始從單純的知識引入與應用,向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獨立性和深度的自主知識體系轉變。這一轉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逐步深化、不斷調整的過程。

      非虛構寫作的體系化,首先體現為它在學術領域中的理論化進程。早期,主要依賴對外文作品的翻譯和介紹,雖然帶來了西方學術與文化的影響,但并未完全貼合和融入本土的學術脈絡。隨著非虛構寫作的普及,學術界認識到非虛構寫作不僅是一種敘事工具,更是一種新的知識生產方式。通過對歷史、社會和文化現象的真實呈現,其為學術界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處理復雜的社會問題和歷史事件時,運用非虛構寫作的技巧和方法進行社會批判和文化探討,為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領域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新的資源和觀照視角。

      此外,非虛構寫作還推動了社會文化觀念的重構。在紀實文學、歷史敘事、社會調查等領域,非虛構寫作開始成為反映社會和文化現實的有力工具。通過對具體歷史事件、人物命運及社會變革的細膩敘述,相關作品揭示了深層的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對自身歷史與文化的重新審視與思考?!白g文紀實”系列圖書在選題策劃時,就確立了“通過故事,進入真實”的標準,用敘述故事的方式向中國讀者講述世界的真實,引發(fā)讀者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及討論。其中的《骯臟的三十年代》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因破壞環(huán)境而造成的沙塵暴、土地荒蕪、莊稼歉收、塵肺病等問題,相關內容對讀者反思經濟社會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有很強的啟示意義,故事與現實的有效連接讓該類型圖書契合了中國讀者的期待視野。

      非虛構寫作的體系化推動了中國學術領域的創(chuàng)新,有效推動了文化生產、社會認知和知識建構。從最初的翻譯引進,到逐步的本土化適配,再到如今在教育和出版領域的廣泛應用,非虛構寫作已成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進路,推動了中國社會對自身歷史和現實的深刻反思與再構建。

      二、非虛構寫作的本土話語建構與跨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非虛構寫作跨越國別與文化的邊界,成為不同文化間交流的重要載體。中國非虛構寫作在關注歷史事件和社會變革時,強調個人的情感體驗和民間視角,以此響應中國社會對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深刻思考,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話語體系。通過跨文化的交流與適應,非虛構寫作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學的表達方式,也為文化認同的重建和社會批判提供了新的視野。

      (一)非虛構寫作的文化差異

      非虛構寫作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西方的非虛構寫作,尤其是美國和歐洲的紀實文學,注重個人的體驗與情感,往往通過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強調個體的聲音與故事的真實性。在西方文化中,個體主義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文化背景下的非虛構寫作往往著重呈現個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視自我表達和情感釋放。與之相對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集體主義與社會責任感,個體表達從屬或讓位于社會與集體的整體利益。因此,早期中國非虛構寫作更多關注社會歷史的宏觀敘述,以第三人稱敘事為主,力求客觀、全面地呈現事件的樣貌。在這樣的跨文化交流情境下,西方非虛構寫作中的個體化敘事手法面臨接受和運用方面的挑戰(zhàn)。

      語言表達的差異也是非虛構寫作跨文化交流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西方非虛構寫作語言風格自由、直白,強調簡潔、精準的敘述,尤其在記錄事實和描述細節(jié)時,往往追求真實再現。而中文的表達方式則具有更多的隱喻性和修辭性,語言往往帶有更多的象征與感悟色彩。對于中國作家而言,如何在傳遞事實的同時保持中文特有的文學性和文化韻味,是一種挑戰(zhàn)。因此,引進的圖書在出版中文版前,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翻譯問題,“找到合適的譯者是保證得到一份優(yōu)質譯稿的前提”。④“譯文紀實”系列叢書既有“外國人看中國”視角,又有“外國人看外國”視角,也面臨翻譯中的文化折扣問題。

      在處理個體與集體、歷史與現實、社會與個體之間關系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非虛構寫作有著不同的策略和方式。這些差異為非虛構寫作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推動了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適應與創(chuàng)新。

      (二)非虛構寫作的文化適應

      非虛構寫作的文化適應是其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非虛構寫作逐漸融入中國的文學和學術傳統(tǒng),成為反映社會現實、探討歷史變革、呈現個體經驗的有效方式。然而,非虛構寫作的本土化并非簡單的翻譯與轉化,而是一個復雜的適應過程,涉及文化認同、社會語境、敘事結構和表達方式等層面的互動與調整。

      在西方,非虛構寫作多側重于對個體故事和小范圍事件的描述,力圖通過具體人物的命運和親身經歷反映更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和歷史背景。這種寫作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體經歷的獨特性和個體化的敘述。但在中國,歷史敘事通常強調群體和集體的力量,社會變革往往被描繪為宏大的歷史進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許多中國作家在創(chuàng)作非虛構作品時,往往采用較為溫和的敘事方式,既關注個體的命運和情感,也不失對社會、歷史背景的宏觀描述,力求在個人經驗與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注重將個體故事與集體歷史、社會變革結合起來,通過對個體經歷的刻畫來展現歷史背景與社會變革的廣泛意義,從而使得非虛構寫作在中國的接受與傳播更加順利。

      非虛構寫作為中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方法論,也為中國社會的反思與自我認知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白g文紀實”系列叢書的出版,促使非虛構寫作在中國獨立生長,成為表達社會現實、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和歷史重構的有益嘗試。

      (三)非虛構寫作的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指個體或群體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通過自我認知和他者認知,形成對某一文化的歸屬感以及對其核心價值、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象征的認同感。它不僅涉及對自我文化的認同,還包括在與其他文化的互動中,如何理解和構建自己的文化身份。隨著非虛構寫作逐漸進入中國文學和學術的視野,其成為表現社會現象、歷史事件與個體經驗的重要手段,如何實現文化認同,尤其是在本土文化與外來影響的碰撞與融合中,確保非虛構作品既不失文化的根基,又有效吸收和借鑒外來寫作的優(yōu)點,成為亟需關注的問題。

      普遍看,中國作家的非虛構作品創(chuàng)作,會在吸收西方非虛構寫作的敘事技巧和表達方式的基礎上,在對中國的歷史、社會與文化的揭示中,滲透出對中國社會的深刻觀察與深入思考,一步步找到自我的文學形式和文化立場。這種文學創(chuàng)作的雙向適配,不僅是寫作技巧的創(chuàng)新,更是文化認同的體現?!白g文紀實”系列叢書將西方非虛構文學經典作品翻譯并引入中國,促進了非虛構寫作在中國的本土化創(chuàng)造和時代化創(chuàng)新,體現了非虛構寫作在中國的文化認同。

      非虛構寫作的文化認同,是其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最為核心的內容之一。中國作家在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學理念和寫作手法的同時,融合中國的文化、歷史和現實,為中國文化的民族性表達和全球化講述提供了新的路徑和視角。

      三、非虛構寫作的國家形象塑造與跨文化傳播

      非虛構寫作能夠通過多元視角展示國家形象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通過紀實文學、傳記、歷史敘述等形式,展現的不僅是國家的外在形象,更是其內在的社會脈絡、價值觀和文化身份。通過非虛構作品,各國能夠向世界展示其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傳遞獨特的國家身份與價值觀,形成廣泛的文化交流與認知碰撞,促進國家形象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塑造與傳播。

      (一)細分受眾:跨媒介實現精準傳播

      隨著數字技術和新媒體平臺的發(fā)展,非虛構寫作的形式不斷豐富,紀錄片、影像作品、播客以及在線視頻等新興形式的傳播,成為塑造國家形象的關鍵力量。借助這些平臺,非虛構寫作不再局限于文字表達,而是通過影像、聲音與文字的融合,更生動、全面地展示國家的社會現實、文化精神和歷史背景,深刻影響全球觀眾對國家的認知。

      新媒體平臺的普及為非虛構作品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社交媒體、視頻平臺、流媒體服務等,能夠精準地根據用戶的興趣、地域、年齡等多維度信息推送內容,使得國家形象的傳播更加個性化和針對性。通過大數據與精準推薦系統(tǒng),能夠將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讀者群體與相應的“譯文紀實”系列叢書進行有效匹配,最大限度地提高國家形象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效率和認同度。除文字作品外,紀錄片和影像作品也能夠直觀地呈現國家的風貌和文化特色,增強傳播的互動性和視覺沖擊力。中國近年來通過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展示了中國獨特的飲食文化,向國際觀眾傳達了一個真實、立體、全面且富有吸引力的中國國家形象。

      在多平臺傳播的過程中,非虛構寫作通過多樣化的媒介形式和精準的受眾定位,不僅能夠提升國家形象的影響力和認同感,還能夠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對話。這種跨文化的傳播模式,幫助國家塑造了更為深刻、多維的國際形象,也讓全球觀眾在互動與體驗中更加認同與接納不同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二)精選譯者:跨文化闡釋國家形象

      作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梁,譯者不僅負責語言的轉換,更承擔著文化闡釋和國家形象再現的重任。在“譯文紀實”系列叢書等非虛構作品實踐中,譯者的選擇直接影響著國家形象的呈現效果。優(yōu)秀的譯者不僅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還需要有敏銳的文化洞察力和跨文化的理解力,才能在忠實呈現原著思想的同時,兼顧目標文化的認知和接受方式。

      譯者作為文化的中介,不僅是語言的轉換者,更是國家形象的傳遞者和重構者。在非虛構寫作中,原著的敘事方式、文化語境以及社會背景都可能與目標文化存在顯著差異。一個優(yōu)秀的譯者必須能夠在翻譯過程中深入理解并傳遞原作的核心思想與價值觀,同時還要能通過巧妙的文化調適,使作品更好地融入目標文化的語境?!白g文紀實”系列叢書在挑選譯者時,不但會考慮譯者的專業(yè)、性別以及對題材的了解度,而且更加注重譯者求真的耐心。而視頻類非虛構作品的譯者,不僅要能準確傳遞語言的內容,還需要關注影像、音效、文化符號和情感表達的細膩轉換。

      如今,人工智能翻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機器翻譯在視頻類非虛構寫作中的應用也逐漸得到廣泛關注。人工智能通過迅速處理大量的語言信息,在字幕、語音識別和實時翻譯方面,為非虛構作品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持。智能化翻譯系統(tǒng)能夠根據語境調整表達方式,使得原本難以理解的文化符號和詞匯能夠更加順暢地融入目標文化,提升了傳播效率。

      總之,精選譯者在非虛構寫作的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無論是在“譯文紀實”系列叢書的翻譯工作中,還是在其他跨文化傳播作品實踐中,優(yōu)秀譯者的文化闡釋能力都能深刻影響作品的接受度與傳播效果,進而推動國家形象在全球范圍內的塑造與傳播。

      (三)以情動人:跨國別講述紀實故事

      跨國別講述紀實故事是指通過非虛構寫作手法,講述具有普遍性和跨文化共鳴的真實故事,以個人或集體的真實經歷為基礎,通過敘事的方式展現特定社會、歷史背景中的人性、情感和文化沖突。通過情感驅動的敘事,非虛構作品能夠觸動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建立情感共鳴,有效傳播國家形象。

      一般而言,雖然每個國家和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與背景,但許多情感體驗是跨越文化界限的,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是對家園、尊嚴和自由的追求,這些情感共通性使得非虛構寫作在全球傳播時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白g文紀實”系列叢書通過以情動人的故事講述,在全球范圍內建立文化的連接與認同,使得外國受眾基于人類命運共同的話題產生共鳴和思考,進而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外化于形、內化與心。除出版作品外,音視頻非虛構作品也是傳播國家形象的有效途徑。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以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為主線,詳細記錄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和社會發(fā)展成就。通過影像還原重大歷史事件,展現了中國在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的進步,為塑造中國積極向上的國際形象貢獻了重要力量;紀錄片《我的青春在絲路》則講述了“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通過一群年輕人的個人故事展現了中國與世界的緊密聯系,突出中國在全球化中的積極作用。

      情感驅動的非虛構寫作展現了國家的歷史與社會背景,呈現出該國人民的情感態(tài)度與文化價值觀。借助以情動人的跨國別講述紀實故事,非虛構寫作在全球化背景下成為國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通過真摯的情感表達打破文化隔閡,使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讀者產生共鳴,為國家形象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四、結論

      非虛構寫作不僅是對現實世界的真實再現,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交流與認同建設的方案。在全球化的語境下,非虛構作品通過細膩的敘事與跨國別的文化闡釋,成功地突破了語言和文化的界限,推動了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⑤非虛構寫作為切實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新的可行路徑?!白g文紀實”系列叢書在中國取得市場和口碑雙豐收,本質上是非虛構寫作與中國本土實踐良性對接的成功。而非虛構寫作和影像紀實的結合,更有助于塑造更為多元和真實的國家形象,推動全球文化的互相理解和彼此尊重。未來,在全球文化的互動中,應持續(xù)發(fā)揮非虛構寫作的獨特作用,促進跨媒介傳播,推動跨文化闡釋,增進跨國別講述,在平等共存、交流互鑒、傳承創(chuàng)新中構建國家形象,助力全球文明可持續(xù)發(fā)展。

      本文系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漢學視域下的中國城市形象研究”(項目編號:2020JJ021)的研究成果。

      陳小龍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黨總支書記

      「注釋」

      ①張娟:《跨域“凝視”:新世紀海外華文非虛構寫作的困境與出路》,《文學評論》2023年第1期,第156-164頁。

      ②南平、王暉:《1977—1986中國非虛構文學描述——非虛構文學批評之二》,《文學評論》 1987年第1期,第35-43+4頁。

      ③[美]羅伯特·博因頓《:新新新聞主義:美國頂尖非虛構作家寫作技巧訪談錄》(劉蒙之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0頁。

      ④張艷:《如何提高引進版圖書的翻譯質量》,《科技與出版》 2017年第1期,第62-64頁。

      ⑤《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第34頁。

      責編:霍瑤

      猜你喜歡
      國家形象
      淺議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路徑選擇
      青年時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16:46
      “基礎課”教學中的國家形象教育探析
      國家形象建設需謹防哪些認識誤區(qū)
      人民論壇(2016年28期)2016-12-23 18:34:57
      中國國家形象建設的道、勢、術
      人民論壇(2016年28期)2016-12-23 18:34:21
      試論中國主流媒體重大事件報道的國家形象傳播策略
      西部學刊(2016年19期)2016-12-19 01:12:23
      新形勢下國家形象塑造及對外傳播策略研究
      江淮論壇(2016年6期)2016-12-15 14:02:53
      全面從嚴治黨為中國國家形象“加分”
      人民論壇(2016年32期)2016-12-14 18:47:59
      試論國家形象的建構與提升措施
      青年時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4:26:41
      新媒體時代我國對外傳播“搭車思維”的應用
      企業(yè)家是展示與傳播國家形象的新名片
      今傳媒(2016年5期)2016-06-01 23:43:13
      日照市| 瑞安市| 綦江县| 南安市| 易门县| 太原市| 华安县| 渑池县| 泰兴市| 偏关县| 黑河市| 桐乡市| 拜泉县| 扬中市| 营口市| 姚安县| 普洱| 乡城县| 平昌县| 搜索| 乌兰县| 淮南市| 宣汉县| 芮城县| 全州县| 邓州市| 金昌市| 遂昌县| 岱山县| 南华县| 惠东县| 舒城县| 都兰县| 吴川市| 仁化县| 绵阳市| 石景山区| 贺兰县| 林口县| 民勤县| 六盘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