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因其獨特的地域特色、豐富的情感表達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成為許多初中語文教師公開課的優(yōu)選篇目。同時,這篇散文也因其多維度的解讀可能性,吸引了眾多學者進行研究。筆者從“適體”“適性”“適度”三個角度入手,對這篇課文的教學進行探析,為語文教師提供參考。
一、明確類型,把握文本特征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選取的散文類型多樣,或寫人記事,或托物言志,或闡發(fā)哲理,或寫景抒情。散文的備課,首先需要明確散文類型,并通過文本細讀把握其主要特征。
《昆明的雨》屬于寫景抒情類散文。作者從一幅畫寫起,將記憶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等一幕幕展現開來:肥大的仙人掌,滋味各異的菌子,“火炭”般的楊梅,帶著雨珠的緬桂花,還有賣楊梅的苗族女孩,賣緬桂花的房東母女,更有蓮花池邊酒店里與友人的小酌……作者借此細膩地表達了對昆明往昔生活的深切喜愛與無盡想念。文章并未大肆鋪陳雨景,而是看似散漫無序,實則情感綿長,不經意間流露出對過往歲月的深切追憶。
其實,全文貫穿著一條情感線索——“我想念昆明的雨”。作者用這樣一條線索將零散的生活聚攏起來,鮮活、立體地描繪出一個“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昆明雨季。套用人們對散文約定俗成的說法,這叫作“取材廣泛”“筆法靈活”“形散神不散”。《昆明的雨》這篇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非常明顯,此特征應作為學生學習這一篇散文的適宜的內容。
二、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
因其文體特點,散文往往是作者真實情感的抒發(fā),帶有強烈的個人寫作風格。同一作者的作品,通常有相似的文風甚至集中的主題。散文的教學,應巧妙地運用知人論世之法,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軌跡、寫作背景及其獨樹一幟的寫作風格。
《昆明的雨》作者汪曾祺,1920年生于高郵,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在昆明一待就是七年。這七年,是他人生最美妙的七年。他接受了高等教育,遇到了恩師沈從文,結識了摯友朱德熙,找到了愛妻施松卿……昆明永遠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有他永遠也無法割舍的記憶。所以他在《覓我游蹤五十年》中說:“我在昆明待了七年。除了高郵、北京,在這里的時間最長,按居留次序說,昆明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闭沁@份昆明情結,讓年近古稀的他,幾度千里迢迢來到昆明,尋覓過往的回憶。本文正是他懷念昆明多篇散文中的一篇佳作。
汪曾祺還是一位風格獨特的散文家。他在《自報家門》中坦言:“我近年的作品漸趨平實……我是較早意識到要把現代創(chuàng)作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的……(我)說結構的原則是:隨便……后來在前面加了一句話:‘苦心經營的隨便’……我很向往蘇軾所說的:‘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系?!?/p>
教師可將上述背景資料穿插在學生自讀環(huán)節(jié)。自讀完后,還可以推薦學生拓展閱讀《翠湖心影》《七載云煙》《我的家鄉(xiāng)》《自報家門》《覓我游蹤五十年》等。這樣,既能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又能深化他們對作者“昆明情結”及獨特情思的理解,有助于學生細細體味作家那種淡而有味的獨特語言風格。
三、發(fā)掘獨特的教學價值
教師在教讀散文時,需要通過文本細讀和分析,著重挖掘文本的獨特性,思考本篇散文區(qū)別于其他文本的教學價值,即通過此篇散文的教學,讓學生學到不同于其他文本的知識或閱讀方法。
《昆明的雨》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但不像一般寫景散文那樣,以寫景開篇,以抒情收束,作者自我情感的變化過程并不明顯。這篇散文以“昆明的雨”為標題,以“回憶”為樂器,以昆明的自然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為舞臺,以含而不露的語言音符,演奏出一曲充滿美感和詩意的交響曲。它至少包含以下要素:昆明雨季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圍的美,全文的情感、意境與文化都是在看雨、聽雨、感受雨、描摹雨、回憶雨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
基于此,本文的教學價值不僅在于感知所描之景、所抒之情,也不僅僅在于分析雨之細膩、情之綿長,更在于深刻體會汪曾祺如何擷取生活瑣細,娓娓道來,如話家常般,將平淡自然、饒有趣味的獨特言語表達得淋漓盡致。因此,教學重點是品味作者描摹雨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汪氏語體的獨特魅力。學習作者這種高度個人化的言說方式,習得特別個性化的表達能力,應成為本文與眾不同的教學價值。
四、確定個性的賞讀流程和方法
每篇散文的賞讀流程和賞讀方法都因文本的獨特性而有所不同,教師應依據散文的獨特性及學生認知水平,精心設置賞讀步驟與方法。
從上面的課文分析可知,本文的主要教學內容有二:一是結構特點,二是語言特色。結構方面,它與其他散文有相似之處,可略讀;語言特色是區(qū)別于其他散文的個性特征,須細品。所以主要賞讀流程可概括為:發(fā)現雨之景→體會雨之情→品味雨之言。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適時補充相關資料助讀。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深入品味文本細節(jié),通過標注、誦讀等實踐方式,領悟文字背后、平淡中蘊含的深意與真情。
具體來說,“發(fā)現雨之景”和“體會雨之情”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可以簡要介紹汪曾祺與昆明的關系,如“第二故鄉(xiāng)”。之后,讓學生自由找讀汪曾祺在昆明街頭的所見所聞所感,相機進行朗讀指導,力求讀出汪老對昆明的喜愛與懷念之情。
學習重點“品味雨之言”,則通過小組合作研討、誦讀表演來展開??梢試L試三種言語賞讀方法:一是比較閱讀,如“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和“牛肝菌顏色像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體味逗號帶來的節(jié)奏感;將寫干巴菌段落的感嘆號都改成句號,感受情感濃度的差異。二是關鍵詞品讀,如“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中“柔和”的移覺手法,細讀第十段“淡淡的鄉(xiāng)愁”的細節(jié)呈現。三是模仿創(chuàng)寫,如“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是 ,是 ”;模仿干巴菌描寫,仿寫家鄉(xiāng)的一道小吃,或將第十段改寫成現代詩。
當然,三種賞讀方法的運用不必機械僵化,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課堂表現穿插運用,并安排學生進行“使人動情”的朗誦表演,最終細細體味其中汪氏語體中所蘊含的韻味、情味、趣味、滋味、意味……
總而言之,確定散文賞讀方法的原則:一是適體,即合乎具體散文類型的文體特征,合乎教材編寫意圖,合乎語文課堂特點。二是適性,即適合學生個性、年齡特性、接受規(guī)律,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實踐和幫助。三是適度,即教學不妨刪繁就簡,一課一得,逐步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不妨返璞歸真,以學生為中心,努力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深處的美。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昭陽湖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