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戰(zhàn)線
- 試論漢代的邊疆民族觀與治邊策略
——以《漢書》為中心 - 民國時期對康區(qū)藏人的稱謂與語境
- 時空變遷下的流動:中尼邊境夏爾巴人的跨界生活與國家認同
- 唐宋時期的徙莫祗蠻
- 關于中國海洋文化的理論思考
- 國家發(fā)展進程中海洋戰(zhàn)略的構建
- 民族互惠:中國民族理論體系建構的拾遺與補正
- “文治復興”與民利主義的市場化政治
- “不能共則不能和”:晚期康有為的國家建構論與政體論
- 權責一致:責任政治建設的基本前提
- 金朝時期的白銀貨幣化與貨幣白銀化
- 邊疆、王朝與制度變遷:清代云南地方省級行政體制的演化
- 茶馬古道與鹽運古道、絲綢之路的關系
——基于詞與物的古道類型學研究 - 從漢藏語言比較看茶馬古道的演化
——以漢、白、彝語比較為基礎 - 茶馬古道:地方性的民間視角
- 讓歷史回歸經濟學研究
- 阿里吉—杉原方法與中國故事的第二種講法
- 市場選擇、制度創(chuàng)新與政府沖擊:上海錢莊業(yè)興盛與衰落的再探源
——以福源錢莊為例 - 我國商業(yè)銀行投資銀行業(yè)務發(fā)展:趨勢、關聯整合與創(chuàng)新
——基于產業(yè)關聯理論的視角 - 當代財神信仰復興的文化理解
- 文化之倫理價值的正當性審視
——一種整體性意義的公共性立場的回歸 - 族群—地方性知識、區(qū)域自治與國家統一
——從法律的“普適性知識”和“地方性知識”說起 - 新型智庫:從提升公信力開始
- “第五屆中國傳統經濟再評價暨農商社會/富民社會”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