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寧
在我國,什么人需要《圣經》?除為數不多的基督徒外,需用《圣經》的主要是翻譯工作者、學外語的人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1956年時,在出版機關的十二年規(guī)劃中,曾打算根據希伯來文翻譯《圣經》的《舊約》。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個計劃至今未能實現(xiàn)。在六十年代初,《舊約》中的《創(chuàng)世紀》曾作為文學作品收錄在文集中。這恐怕要算是我國公開出版的《圣經》中的唯一篇章了。文化大革命前,主要是在1963年以前,在舊書攤上偶爾能發(fā)現(xiàn)一兩本中文或英文的《圣經》,需要它的人也可以委托舊書店在廢舊書堆中找一本。但十余年來,《圣經》成了禁書,除了少數圖書館收藏并將它列為不公開出借的書籍外,只有極少數未被“破四舊”的浪濤沖擊的人私藏著。在工作或學習上要查閱《圣經》成了非常困難的事。在粉碎“四人幫”以后的一次展覽會上,《圣經》被列為走私的反動書籍而展出。這件事既說明了有關部門的某些人對《圣經》一書沒有正確的認識,也說明了《圣經》在我國已不可多得,但卻有人需要而不得不從國外輸入。從學術的角度來講,《圣經》是不可缺少的書;從法律的角度來講,既然憲法規(guī)定了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那么對宗教的經典就不應該禁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多次引用過《圣經》上的話,中文譯本上還特別加了注釋。讀者如果沒有一點關于《圣經》的知識,就不可能徹底弄懂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話。在現(xiàn)在的大學文科畢業(yè)生中,有不少人(其中包括外語系的畢業(yè)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圣經》,這樣怎么能做社會科學研究工作和翻譯工作呢?現(xiàn)在學英語的人很多,不少人在學??怂估?Eckersley)編的《基礎英語》(Es-sential English)。在這套書中就引用了《圣經》故事。如第三冊第二十九課(228頁)就涉及到《新約》中的《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如果讀者對《圣經》一無所知,這課書就不可能全懂,連查找資料都不知從何處下手。學英語和其他西方語文的人,不可沒有《圣經》、希臘羅馬神話和莎士比亞戲劇方面的知識。近幾年來,希臘羅馬神話和莎士比亞戲劇都已陸續(xù)出版,唯獨《圣經》還處在被封鎖的狀態(tài)中,沒有合法的地位。這種現(xiàn)象如再持續(xù)若干年,必將在學術領域產生嚴重后果。
除《圣經》外,佛經、《古蘭經》以及《圣經辭典》之類的書都應公開問世。大專院校中教西方語文和某些種東方語文的系科應分別向學生介紹《圣經》、佛經或《古蘭經》。在這個問題上,思想應該再解放一點,膽子應該再大一點。畏首畏尾、劃不清是非界限,怎么能為“四化”作出貢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