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其燁
你知道嗎?目前世界新書出版量平均每年在50萬冊以上,等于近1分鐘出一本書,而人的一生至多只能讀書5000冊左右。在五十年代,人類知識的總積存量平均每十年翻一番,而到七十年代,大約5年就翻一番。人類知識總量的翻番時間越短,人一生中需要裝入大腦的信息量就越多。因此,連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的資本主義國家也驚恐萬狀,稱之謂“信息爆炸”,并把它列入四大危機之一(環(huán)境污染、人口猛增、能源危機、信息爆炸)。
面對“信息爆炸”的挑戰(zhàn),人類大腦智力還能勝任嗎?圍繞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以日本、美國的某些專家為代表的悲觀論者認為,“八十年代末期,機器將能理解、思考人類所無法理解、思考的事情”,“機器勝過人的智慧,猶如今天人類勝過螻蟻一般”。
包括大多數科學家在內的樂觀論者認為,人類的聰明才智遠勝過任何計算機,理由是:(1)人類大腦有遺傳基因,可以完全適應高度發(fā)展的未來世界;2)人類大腦潛力驚人,據研究,尚有2/3未能充分利用;(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專業(yè)分工日趨細密,人類可以密中求精,以少勝多,如古人所說:“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其一瓢飲”,(4)將創(chuàng)造出嶄新的教育形式和學習方法,以成倍的提高大腦智能。
那么,大腦究竟能容納多少信息量呢?近代腦解剖生理學告訴我們:人類大腦的總信息量最高可達十萬億比特(用來計算信息量的單位),相當于五十個美國國立華盛頓圖書館的總藏書量(80年為2千萬冊)??矗竽X的潛力是何等的驚人!
研究還表明,人的智慧與腦重量無直接關系。古今中外,腦重量不大麗才思橫溢、智慧超人的例子,不勝枚舉。上海華山醫(yī)院神經外科的實例證明,即使切除了半邊腦子,對人的精神活動和智力水平也沒有嚴重影響。
現已弄清,人類智力與樹突(神經細胞的突起部分,可以傳遞信息)的多寡有關。用腦越多,樹突增長越多,思維想象力就豐富;反之則思想遲鈍。人們常說的“善觀察者,見常人所未見;不善觀察者,雖入寶山而空回”,“知識來自實踐,智慧來自勤奮”等,正符合人腦細胞的這一生理現象。看來,人類只要發(fā)奮努力,不斷挖掘各自的智能潛力,危機是不難應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