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祝義
《聊齋志異》以其獨特的思想藝術(shù)成就,博得了國內(nèi)外廣大讀者的喜愛。你可知道它的作者——
蒲松齡究竟是哪個民族的作家?有人推斷他是女真族。其根據(jù)是《元史·世祖本紀》,按元朝時的官制,擔任總管的均是女真人、契丹人或漢人,而蒲松齡的祖先在元代任過般陽路總管。又據(jù)《金史》記載,女真人多以“蒲察”為姓,因此斷定蒲松齡是女真人或被漢化了的女真人。
但有人認為在元代做總管的不一定全是女真人,回族人做總管的就不乏其例,如衢州路總管馬昂夫就是回族人。同時以女真人中多以蒲察為姓,來證實蒲松齡是女真人的證據(jù)也是不充分的。因為“蒲”和“蒲察”根本是風牛馬而不相及的。他們說蒲松齡應是回族人。根據(jù)是:一、宋代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來中國的日益增多,他們的名字前多冠有“蒲”?!捌选奔窗⒗Z的漢譯,意為“尊者”、“父親”。在中國定居下來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其中一些便以“蒲”為姓。二、蒲松齡的祖上蒲魯渾當系阿拉伯名的漢譯,《古蘭經(jīng)》第一百一十一章中有此名。三、據(jù)《八閩通志》卷二十七記載,蒲松齡的祖上蒲居仁于元泰定年間任福建等處都轉(zhuǎn)運鹽使。此官主鹽鐵酒醋專賣及管理市舶司,而當時市舶司,的官吏多為回族人。四、據(jù)福建《蒲氏族譜》云,“世秉清真教,天下蒲皆一脈。”據(jù)此,可以證實蒲松齡是回族人。另外日本有的學者也推定蒲松齡是色目人(回族人)。
有些學者不以為然,說定蒲松齡為回族需要審慎。因為回族信仰的是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是一神教,只信仰真主,對于多神教的諸神是絕口不談的。而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對佛教、道教及俗傳的城隍、判官、閻王等無不談及,毫無顧忌。而且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自序》中說當他初生時,其父夢一佛教僧人托夢,并自謂生平遭際與僧人相似。他與全家這樣信佛重僧,與回族的身份是大不相稱的。
蒲松齡故鄉(xiāng)山東淄川,有很多族人。蒲松齡的先祖蒲魯渾的名字,完全象蒙古族的漢譯名,又當過元朝的總管,因而可以推定蒲松齡是蒙古族。內(nèi)蒙古大學編寫的《蒙古文學史》,就說蒲松齡是蒙古族作家。研究蒲松齡和《聊齋志異》的著名學者路大荒,在三十年代曾到蒲松齡的故鄉(xiāng)山東淄川,訪問過許多姓蒲的人,都有關(guān)于他們是蒙古族的傳說。
蒲松齡紀念館的同志對推定蒲松齡是少數(shù)民族的結(jié)論,不敢茍同。他們認為,要確定蒲松齡的民族,最好的根據(jù)是蒲松齡在康熙二十七年親自修定的《蒲氏族譜》:“按明初移民之說,不載于史,而鄉(xiāng)中則遷自棗、冀者,蓋十室有八、九焉。獨吾族為般陽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內(nèi)有諭葬二:一諱魯渾,二諱居仁,并為總管,蓋元代受職不引桑梓疑也,然歷年久遠,不可稽矣,相傳傾覆之余,止遺藐弧,吾族之興也,自洪武始也。”這就是說,蒲松齡的祖先是般陽土著,連蒲魯渾、蒲居仁也是當?shù)厝?,因此才說:“元代受職不引桑梓嫌也?!笨梢娖阉升g不是少數(shù)民族,而是漢族。
對于蒲松齡的民族問題,至今誰也無法做出定論。但是可以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資料發(fā)掘的豐富,關(guān)于蒲松齡的民族之謎一定能夠揭開。
(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