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點絳唇》詞云:
流水泠泠,斷橋橫路梅枝亞。雪花飛下,渾似江南畫。白璧青錢,欲買春無價。歸來也,風吹平野,一點香隨馬。
作此詞的姓朱名翌,字新仲,號灊山居士,舒州人。他寫這首詞的時候,年僅十八歲。據(jù)說,有一天,當時著名的女詞人朱希真(即朱秋娘),去拜訪朱新仲的父親司農(nóng)公,恰好司農(nóng)公不在家。因為他們是常有往來的,所以也不避嫌,就在司農(nóng)公的書房坐等主人歸來。她無事可消磨,隨手翻閱書案上的典籍,忽然發(fā)現(xiàn)上面這闋《點絳唇》詞,讀了一遍,覺得詞意清新,再讀一遍,越發(fā)覺得它的可愛。贊嘆之余,她便隨手將它抄在自己隨身所帶的一把玉骨折扇上,帶回家去,再三玩味。后來,另一位詞人,自號“新昌(今浙江省新昌縣)三奇”的洪覺范看到了這首詞,也大加贊賞,問他是何人所作。朱秋娘也不知它出自哪一位高手,就告訴他說,是那一天去訪司農(nóng)公不遇,從他的書案中抄來的。于是兩人相約,一起去拜謁朱新仲的父親,問起這件事。不料司農(nóng)公茫然不知所對,他也不知何人所作,客人走后,他把兒子叫到書房,問他是否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朱新仲起先不敢以實相告,怕父親訓斥他“不務正業(yè)”,待父親再三夸贊這首詞寫得如何如何好,并把來訪客人的贊嘆之詞也說了一遍。于是朱新仲大著膽子告訴父親:“這原是孩子寫著玩的,怕父親不高興,所以不敢實說?!彼巨r(nóng)公聽了兒L子的話,雖然覺得兒子學問大有長進,心里著實感到高興,但他想,孩子年輕不懂事,不宜“捧”著,以免自滿自足地飄飄然起來,所以還是故作正經(jīng)地教訓兒子道:“你不留心多讀點經(jīng)史學問,怎么也寫起這種陳詞濫調來了!我平素是怎么勸導你的?”朱新仲分辯道:“父親不必生氣,以后我不再亂寫就是了。再說,你自己不也常寫這種‘陳詞濫調嗎?還常夸朱秋娘的詞寫得如何有才氣,孩兒不過偶然為之,你竟那么認真起來了!”
孩子這一席話,說得司農(nóng)公啞口無言。是呀:他自己平時不是最喜作詞嗎?況且如今孩子的詞已大大超過了自己,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應該夸獎、鼓勵他才是,怎么反而訓斥他呢?于是司農(nóng)公平心靜氣地問兒子道:“這首《點絳唇》,你是怎么寫出來的?”
原來,有一天,朱新仲乘興去游西湖。那是東風拂曉,隆冬將逝的時節(jié),他信步來到孤山,只見一簇簇,一叢叢的梅花,冒著凜冽的冰霜,趕在東風的前列,向人們傳來了春天的信息。雖然此時春寒料峭,但那充滿生機的梅蕊,迎霜破雪,充滿了生機;隨著梅香的飄拂,那艷杏燒林吐霞,緗桃繡野滴翠的春天,轉瞬就要到了。朱新仲被眼前這一番景色所觸動,回家后就寫下了這首被朱秋娘譽為“絕妙好辭”的《點絳唇》。
不久,朱新仲中了進士。紹興中,為中書待制,人稱“待制公”。因他反對秦檜的陰險,不愿投其所好,所以謫居韶州十九年,可見是個十分有骨氣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