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功臣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边@段話是孔子表揚自己最得意的學生顏回時說的。為什么他獨鼓勵顏回不講吃喝這一點呢?孔子另外還說過大意如下的話:我整天給顏回講課,他從不提出疑問或反對意見,就像個“呆子”似的??傻人嘶厝プ约貉芯?,卻能發(fā)揮自如,可見他并不“呆”。由此我們可知,因為顏回是個有出息的學生,所以孔子才在生活上也這樣嚴格要求他。
可是,對于其他略輸文采的弟子,在吃喝這一點上,他就沒有堅持其一向鼓吹的“有教無類”的原則,譬如有一次在課上,他就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標準,并詳加解釋:對于顏色難看,氣味難聞,烹調(diào)不當?shù)氖澄?,甚至不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都以“不食”一言以蔽之?/p>
而對另一些大概是不肖的弟子呢,他老人家簡直就有“教唆”其大吃大喝之嫌了,不僅參與酗酒,某次酒到酣處,還對著手里的杯子大發(fā)牢騷:“觚不觚,觚哉!觚哉!”就這么一句話,還叫人在一千多年后的“批林批孔”中抓了把柄,被當作他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類的崩潰發(fā)出的哀鳴,而大批特批,豈不冤哉!(以上引文均出自《論語》)
胡亂想起來,中國人對于吃的態(tài)度,直到今天還是與孔夫子脫不了干系的;雖然變來變?nèi)ゲ煌馐巧鲜龅哪侨N,不過好的隨風漸逝,或讓別人學下去,而壞的卻霜重愈濃,留下來自己享用。比如說找一個“一簞食,一瓢飲”的例子吧,就得到外國去,看看家有萬貫而清苦如初的松下公司總裁松下幸之助,在午餐時怎樣啃一塊雞肉三明治;看看石油大王哈默博士怎樣仔細地用面包蘸完盤子里的最后一點湯汁……“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理論倒是處處在實踐著,只不過你要小心挑撿去處,沒準兒你正在大嚼的那盤炒面正是由上一位吃剩的拉面所加工,而你要是膽敢浪費,高妙的廚師沒準又把它精制成為熱氣騰騰的湯面,以饗后來者。
那么,還有一類人呢?孔夫子的幽靈便罰他們都去喝酒,一直喝到醉眼朦朧,一齊對著手里的杯子抱怨:“杯子不像個杯子,這是杯子嗎?這是杯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