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完這一輯稿子的晚上,我去了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那里正在演出林兆華導(dǎo)演的新戲《三姐妹·等待戈多》。林導(dǎo)演匠心獨(dú)具,把舊俄時代的“等待”與戰(zhàn)后歐洲的“等待”編織在一起,在一個世紀(jì)將盡的時候,他繼續(xù)地追問“等待”的意義。
是的,等待。在舊俄時代的沉悶生活中,契訶夫的朋友們看出了他戲劇中的“異教徒的天才”,因?yàn)椤捌踉X夫的人物,決不像我們當(dāng)時所演的那樣,沉浸在他們自己的痛苦中。正相反,他們,像契訶夫本人一樣,尋求生活,快樂,笑,勇氣。契訶夫的男女人物,想活而不想死。……俄羅斯的生活毀滅了原創(chuàng)性的和最好的事情的開端,妨害男人和女人的自由行動,自由生活,這并不是他們的錯?!彼固鼓崴估蛩够貞浾f:當(dāng)所有的人都以為這是悲劇,甚至為它哭了的時候,契訶夫堅(jiān)持說,他寫了一個愉快的喜劇。在劇作的抒情氣氛中,他極力使“笑”成為他的作品中的公開行動著的人物。因此,契訶夫的“等待”是通俗的,在自己嘲笑自己的抒情氛圍中,他不僅揭示了生活的荒誕,而且感受著改變舊生活的激情——那也許是一種預(yù)言,一種突破這種沉悶生活的情緒,一種對于即將到來的變革的感知……
革命的前夜,契訶夫死去了。他的等待沉沒于舊俄時代最后的夜色里。我們無法知道:倘若活在革命的年代,契訶夫?qū)⑹窃鯓拥男膽B(tài),怎樣的命運(yùn),怎樣去處理這個無時無刻不糾纏著我們的主題——等待。他的后代們,那些革命的信奉者從他的劇作中看到了意義,相信美好的生活在俄羅斯已經(jīng)指日可待。但不幸的是,一九五二年,當(dāng)貝克特寫作《等待戈多》的時候,人類不僅經(jīng)歷了革命及其伴隨的失望,而且還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經(jīng)歷了等待的無意義。那兩個舞臺上的流浪漢等待著戈多,但他自始至終沒有到來?!霸蹅儸F(xiàn)在干什么呢?”“我不知道?!薄霸蹅冏甙伞!薄霸蹅儾荒堋!薄盀槭裁??”“咱們在等待戈多?!薄鞍??!薄聊?。像契訶夫處理的他的“笑”一樣,在劇作的荒誕氛圍中,貝克特極力使這個不出場的戈多成為作品中的公開行動著的人物。我們的開頭是等待,我們的結(jié)尾還是等待。我們的等待成了一種習(xí)慣,一種機(jī)械運(yùn)動,一種從一開始就已經(jīng)注定的、永遠(yuǎn)不會停止的命運(yùn)。因此,現(xiàn)代主義者說:荒誕比悲劇更殘酷。
但是,荒誕比悲劇更殘酷么?
林兆華導(dǎo)演的“等待”是別致的。他不能像革命的信奉者那樣去看待《三姐妹》,他寧愿把這個“等待”的主題變成一出沉悶的、近乎荒誕的戲??;他也不能像戰(zhàn)后的巴黎人那樣擁抱貝克特的荒誕,他寧愿從《等待戈多》的沉悶、重復(fù)和荒謬中感知“等待”主題的喜劇性。在戲劇的末尾,戈多的信使,那個站在舞臺角落的高臺上的、操著鄉(xiāng)音的局外人,爬下高臺,為三姐妹搭起了走出孤島的木板。我忍不住地笑了。因此,一個喜劇成了荒誕劇,一個荒誕劇成了喜劇,最終它們?nèi)诤蠟槌翋灥纳畋旧?。如果說荒誕的主題是對契訶夫的等待的否定,那么,喜劇的方式也是對于貝克特的荒誕主題的否定。但在這相互否定中,那個“等待”究竟還有什么意義呢?在演出的中場,我聽到椅子的響動,有人退場了,他們不愿等待;在演出的結(jié)尾,我看到仍然不愿散去的觀眾圍繞著導(dǎo)演,他們還在等待。在這個世紀(jì)將盡的時候,林兆華似乎在告訴我們:愿意等待的留下來,不愿等待的請離開。
等待已經(jīng)不成為等待。——這就是我們時代的戲???我們時代的情緒?我們時代的沒有激情的激情?我們時代的喪失了熱誠的喧鬧?我們時代的消泯了仇恨的冷漠?我們時代的沒有爭論的爭論?
是的,這就是等待,我們時代對于等待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