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薇
大學新生入學時都已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中學時聽力訓練較少,或者根本沒有受過聽力訓練,與那些聽力較好的學生相比,存在著如下差距:
(一)存在著心理障礙
聽力差的學生在上聽力課的時候,總有一種緊張感,怕聽不懂。這種心理因素使他們無法把精力集中在所聽到的信息上,甚至有些熟悉的詞也聽不出來了。他們往往把聽力課看作是測試,而不是一種學習環(huán)境。因此當老師講授如何運用技巧去獲取必要的信息時,他們無法領會,久而久之,他們對聽力課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淡漠,與其他同學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對這部分學生來說,心理障礙是影響他們進步的主要原因。
(二)不善于辨音
在聽力教材中,辨音練習是由易到難的。開始是在2個選擇項中挑出所聽到的1個單詞,后來是根據聽到的1個句子,在4個選擇項中選出句子中包含的1個單詞。學生在做這類練習時覺得不太難,但當需要在對話中或短文中辨音時,卻往往失誤。一是不善于區(qū)別發(fā)音類似的2個單詞,二是不善于分辨一組音中連讀的幾個單詞。這種問題的產生是由于學生不了解英語口語的一些特點,口語中常出現的連讀、省略、同化等都會造成學生的辨音困難,理解和復合式聽寫中的失誤都有這方面的原因。
(三)篇章理解能力不強
由于受到詞一句一篇為模式的傳統教學法的影響,學生往往想完全聽懂每個詞、每個句,而聽完之后,對所聽到的信息卻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這是因為;
1.受生詞或不熟悉表達法的干擾
在聽力過程中,生詞或不熟悉表達法會影響注意力集中和連貫理解。因為學生想聽懂每—個詞,所以一遇到生詞就想搞清它的意思,甚至是耳朵聽著下面的內容,腦子里卻仍然考慮剛才聽到的生詞,當生詞出現得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感到無法聽下去了。這種干擾對于學生的理解十分不利。實際上有些“生詞”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生詞,只不過是一時沒能辨別出來,繼續(xù)傾聽它出現在新的句子中,會有助于我們對其詞義的判斷。另外,有些生詞不影響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可以一聽而過,千萬不要去冥思苦想,否則就會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2.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不分
每篇文章都有中心、主題,學生過分注意單個詞和句以及所有的細節(jié),就不能很好地概括文章的大意或幾句話的主要意思,所以在復合式聽寫測試中,有些學生只能寫上幾個無關緊要的詞,沒有表達出關鍵的信息。
3.忽視關鍵信息,推斷不準確
有的學生不善于利用書面的內容對所要聽的內容或可98出現的問答題做出初步的判斷,因此不知道重點聽什么作為判斷的根據。此外,目前的測試題中有相當一部分不能從文章的內容中直接找到答案,而要根據某些語用知識,如:背景知識、語音、語調、使用場合等來進行判斷,這就為推斷增加了難度。
(四)不習慣記錄
不少學生說他們基本上能聽懂,但面對測試題中的選擇項時,卻記不清聽到的內容了,特別是當幾個人名、地名、日期、數字同時出現在一段文章里,而且文章較長、問題較多時,光憑大腦記憶往往搞錯。如果能邊聽邊快速做些記錄,特別是利用書面選擇項做些記錄,就會有利于聽后的回顧和思考。由于學生總感到記錄會影響聽音,因此大多沒有養(yǎng)成邊聽邊記的習慣,對復合式聽寫這種題型不適應也就不足為怪了。
上述問題反映出學生的實際聽力能力與大綱對學生聽力的要求以及應達到的標準還有一定的差距。復合式聽寫這種新題型的出臺,在以往聽力測試中增加了檢驗輸出能力的主觀題,它不但測試學生的聽音、拼寫,還測試概括、記錄能力。這是對綜合能力的檢驗,這種能力在實際工作中尤為重要。面對新的要求,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聽力教學。
1.聽力課堂上要保證一定量的“說”
聽說能力歷來都不是截然分開的。但是聽力課上應分清說的目的。一種是模仿性的學說,讓學生模仿難度較大的音和常用的句型,使學生熟悉口語中的一些語言特點和語用知識,辨音和推斷作者的意圖就容易得多了。另一種是復述或概括性的說,這要求學生聽音時能抓住主要信息,而且還能準確地概括并表達出來。這實際上是一種輸出檢測,這種練習雖然有難度,但有助于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2.增加聽前活動
聽前活動就是指正式聽音前的一些活動,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預測能力,減輕學生聽音過程中的壓力,更好地理解所聽內容。
首先要減少詞匯在聽音時造成的障礙,可以讓學生圍繞文章的題目,插圖以及書面的選擇項猜測將聽到哪些單詞,學生可以互相啟發(fā),對那些學生不容易猜到而又很難從上下文中推斷出其詞義,又關系到理解是否正確的生詞,應事先教給學生。
其次是利用題目讓學生了解一些背景知識,并根據選擇項預測要聽的內容和要問的問題。這樣學生聽時有重點,減輕了工作量,而且是興趣十足、全神貫注地聽,以便驗證他們的預測。
這種帶有預測性的聽前活動,使學生先從心理上做好了聽音的準備,克服了他們的緊張情緒,進而又從內容上作好了準備,將學生的聽音行為由被動的傾聽轉變?yōu)橹鲃有缘牡戎牐翘岣邔W生聽力技能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3.安排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聽力訓練活動主要分為兩類:精聽和泛聽,包括各種微技能的訓練。因此教學活動的設置耍多樣化,并且有針對性。通常精聽都是在泛聽的基礎上進行的,因而最初的活動應該是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大意或主題,之后才是對某些細節(jié)的提問。聽力教材中的信息表格化是一種很好的信息轉換形式,它培養(yǎng)學生信息條理化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對細節(jié)的記錄。此外,還可以讓學生找出所聽兩段內容類似的文章中的不同之處,或讓學生按照聽到的信息指令做某些動作,或根據所聽到的信息描述出一幅圖畫等。多樣化的活動,使學生以各種方式積極參與到聽力教學中采,漸漸地學生就會知道重點聽什么,怎樣將注意力集中到重要信息上,技能提高了,獲取信息的能力自然就增強了。
4.加強課外的泛聽
聽力能力大幅度的提高僅僅靠每周2小時的聽力課是遠遠不夠的。學生每天都應有接觸語言的時間,以便練習應用聽力技能。聽的內容可以有兩類:一類要趣味性強,難易程度與教材類似或稍低于教材。此外就是應接觸些真實語言,如英語廣播、有背景噪音的對話、電話中的交談等。課外聽力的目的主要是加大學生聽的量,同時豐富文化知識,擴大視野,以量變促成質變。教師要把督促弓I導學生加強課外泛聽作為加強聽力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抓好。
總之,聽力教學要改變那種以培養(yǎng)接受技能為重點的局面,要引入讀、寫,特別是說等多項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輸出能力。通過各種活動創(chuàng)造出一種學語言、用語言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成為積極的參與者,提高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
作考單位: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研部(長春130023)
責任編輯: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