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丹尼斯·普拉格
有一次,我以《快樂》為題演講,事后,聽眾中有位女士站起來說:“要是我丈夫也來聽就好了。”她說她深愛丈夫,但丈夫老是很不快樂,和他一起生活著實不容易。
這位女士的話,讓我想到道理應該是這么講的:為己為人,要把尋覓快樂當一回事。為了我們的配偶,我們的子女、朋友,我們要盡量快樂。你若不相信我的話,不妨去問問孩子跟不快樂的父母長大是什么滋味;或者問問做父母的,如果他們有一個不快樂的孩子有多痛苦。
我的童年生活并不特別快樂,而且跟大多數(shù)少年一樣沉溺在自己以為的痛苦中。但有一天我忽然醒悟,其實我是在畏難而取易。要悶悶不樂并不難;那種事不需花心思費力氣。真正的成就在于盡我所能以求快樂。
很多人想都沒想過:快樂是必須去求去找才會有的。我們都以為快樂只是一種感覺,源自碰巧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好事,而那種好事會不會發(fā)生則非我們所能主宰。
但真相剛好相反:快樂主要是由我們支配的,我們應該主動爭取,而非被動等待。
要有快樂人生,就要克服一些障礙,其中三個障礙是:
與別人比較
多數(shù)人都拿自己跟我們以為人生順利的人比較:有些是親友,有些是我們其實認識很淺的人。我認識一個年輕人,看來就是人生有成、日子過得開心的那種人。
他談起他摯愛的妻女,談起他在他中意的城市當電臺節(jié)目主持人喜不自勝。我記得當時我心里想的是:這家伙就是那種事事順遂的少數(shù)幸運兒。
接著我們談起電腦的互聯(lián)網(wǎng)。他告訴我,他感激這世界上有互聯(lián)網(wǎng),因為他可以從中查索關(guān)于多發(fā)性硬化癥的資料——他妻子正在飽受此癥煎熬。我先前以為他人生沒有任何不順遂的事,此時只覺得自己愚不可及。
局限于“完美”
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像中完美的生活。問題當然是很少有人事業(yè)與家庭都合乎他們自己想像中的標準。
我個人就是個例子。我出身的家庭沒有人離過婚,在我看來婚姻是一生一世的事。因此,我和第一任妻子在結(jié)婚5年、兒子出世3年后離異時,我整個人垮掉了。我覺得自己是個窩囊廢。
后來我再婚,婚后向妻子芬妮坦認擺脫不了自覺家庭生活失敗的心頭陰影。她問我現(xiàn)在這個家有什么不妥(這時我們的家包括我的兒子和她與前夫生的女兒)。我說,除了與兒子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之外(我與前妻共同擁有撫養(yǎng)權(quán)),現(xiàn)在這一家人倒幸福得很。
“那么,你為什么不因此而開心生活?”她問。
理當如此。但首先我必須擺脫“完美”家庭的假象。
過分注意缺憾
破壞快樂的有效方法莫過于對任何事物只集中注意瑕疵,例如望向天花板時只盯著缺了塊鋪板的那處地方。正如有個禿子對我說的:“每次我走進人多的房間,只會注意到人家沒一個是禿頭?!?/p>
一旦你找出自己缺了哪一塊鋪板,就要探討:若重新取得這塊鋪板是否真的可以使你快樂。然后你有3個行動選擇:去找到這塊鋪板,或用另一塊不同的鋪板補上,又或者根本不予理會,把注意力放在你生命中沒掉的鋪板上。
我多年來研究快樂的道理,得到最重要的結(jié)論之一是:人的一生遭遇和他會多快樂并無太大關(guān)聯(lián)。稍加細想就明白這道理很明顯。我們都認識一些人,生活頗為順利,但從根本上來說不快樂;我們也知道有些人吃過不少苦頭,卻能樂天知命處世。
第一道秘方是感激??鞓返娜硕即嬗懈屑ぶ?,無感激之心的人不會快樂。我們總以為人是因為不快樂才抱怨,其實抱怨可致人不快樂的說法更有道理。
第二,要知道快樂是另一件事情的副產(chǎn)品。最明顯的快樂源泉是各種使我們生活有目標的活動,例如研究昆蟲或打打球。你越是投入你所喜愛的活動,越可體驗更多快樂。
最后,應有如下的信念:這世界上有些永恒的事物是超越我們的,而且我們的生存有更重大的意義。這信念會使我們生活更快樂。我們需要精神上或宗教上的信仰,或者秉持自己的人生觀。
無論你的人生觀是什么,都該包含這個道理:如果你凡事都從好的方面看,對人生一定有好處。如果你總是往壞處想,日子就難過了。正如你想不想過開心日子一樣,這事完全在于你的態(tài)度。
(熊小松摘自美國《讀者文摘》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