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和文 ●劉啟華圖
蘇東坡性喜交朋結(jié)友,自謂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乞兒妓女,無不可做朋友。在他的一生中,曾廣泛結(jié)交和尚道士,特別是與佛印禪師,極為友好,你來我往,親密無間,留下許多軼事趣聞。
佛印禪師,自幼飽讀經(jīng)史,博學(xué)多才。熙寧年間,因準(zhǔn)備參加禮部考試,始前來京師暫住。那時,東坡在直史館任職,佛印慕名來訪,受到禮遇。他們一見如故,互相敬重,又經(jīng)常一起論文賦詩,遂成了莫逆之交。
為了一飽眼福而做了和尚
一天,佛印邀東坡上樊樓品茗。談笑間,東坡悄悄告訴佛印:"最近,皇上因見天時亢旱,要在大相國寺設(shè)齋求雨,命愚兄寫作《祈雨齋文》,充當(dāng)主齋行禮官,協(xié)助操辦一切。"
佛印聽了很高興,說:"請兄長設(shè)法帶小弟進(jìn)去觀禮,一睹御駕龍顏,開開眼界,不知可否"
東坡明知此事不好辦,一旦泄漏出去,便有欺君之罪。但友情難卻,便耳語說:"足下想去,也未嘗不可。只消扮成侍者模樣,在齋壇上執(zhí)役,待圣駕臨幸時,便可看個夠。"
佛印為了一飽眼福,滿口贊成,東坡回去也作了安排。
這大相國寺,殿宇宏大,氣勢雄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羅漢殿、藏經(jīng)樓,一座座莊嚴(yán)壯麗的建筑,依次巍峙。兩邊還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和16丈高的磚砌樓閣式琉璃塔。當(dāng)時,定為皇家寺院,共有禪院64座,銅鑄羅漢五百尊,還有高二丈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巨像。該寺共有僧人逾千,被譽(yù)為"天下第一名剎"。
舉行祈雨典禮那天,五鼓鳴鐘聚眾,各路高僧登壇誦經(jīng)作法,祈求甘雨,以救萬民。其時香煙繚繞,燈燭輝煌,幡幢五彩飄揚(yáng),樂器八音嘹亮。忽傳御駕已到,慌得佛印面熱心跳。過了好一會才心神稍定,來到大雄寶殿,雜于侍者當(dāng)中,添香剪燭。
再說那神宗皇帝,坐著龍鳳轎子,在執(zhí)宰大臣的簇?fù)硐?出了宣德門,經(jīng)過御道,來到大相國寺。東坡和眾僧列隊跪接,迎入大殿。禮畢,駕臨藏經(jīng)樓休憩,佛印獻(xiàn)上香茶。
原來佛印因大殿行禮之時,擁擁簇簇,不曾看得真切,特地充當(dāng)獻(xiàn)茶侍者,就近瞻仰,果然與眾不同。神宗接過香茶,因見佛印生得身材碩大,方面大耳,眉清目秀,氣宇不凡,心中詫異,隨口問道:"侍者,什么姓名熀畏餃聳稀熢謁錄改炅恕"
佛印開始一怔,隨后急中生智,叩頭奏道:"臣姓林名佛印,字覺老,饒州熃窠西省波陽縣牳×合兀熃窠西省景德鎮(zhèn)市浮梁鎮(zhèn)犎,是新來寺中出家的。今日有幸得瞻天容,欣喜無量。"
神宗見他聰明伶俐,捋捋長髯說:"卿既名叫佛印,可通曉佛法"
佛印奏道:"臣自幼讀書,素喜禮佛聽禪。佛學(xué)經(jīng)典,略知一二。"
神宗道:"既然這樣,朕賜卿法名了元,紫袈裟一領(lǐng),金缽一只,羊皮度牒一道煿糯僧道出家,向政府繳納一定的錢,由政府頒發(fā)的憑證,就在御前披剃為僧吧"
若是個真侍者,今日得了許多賞賜,豈不是千古奇逢,歡喜萬分,可那佛印原是赴京應(yīng)試,他的才華和東坡不相上下,實指望金榜題名,建功立業(yè),怎肯出家做和尚呢?zé)凳蔷y違,怎么敢說我是假充的侍者,不愿為僧熂詞剮鬧型蚍植煥,不過一時之間,出于無奈,也只得假戲真做,叩頭謝恩。
當(dāng)下住持引佛印重來正殿,拜過如來佛祖,再帶到御前,給他剃去頭發(fā),披上袈裟。頃刻間,佛印便由一名鄉(xiāng)貢熋髑逡院蟪譜"舉人"牫晌一個英俊的和尚。
此刻佛印亦頗后悔,不該為一飽眼福而出了家,功名無望。東坡也完全沒有想到,由于自己的一句閑話,竟連累佛印做了和尚,心里實在很不是滋味。不過事已如此,后悔也沒有用了,只好用好言勸慰一番。
從此,佛印先后又在江州熃窠西省九江市牭某刑燜,廬山的開先寺,潤州熃窠蘇省鎮(zhèn)江市牭慕股剿魯黽搖>過一番苦心修道,精通佛法,被升為潤州金山寺的住持。同時,又不忘刻意做詩,終于成為江南一代著名的詩僧。
東坡和佛印的幽默機(jī)智
佛印自做了和尚以后,仍經(jīng)常和東坡一道游山玩水,吟詩作對,而且均不乏幽默機(jī)智,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一日,他們到一座寺院游覽。走進(jìn)前殿,看見兩尊神態(tài)威猛的金剛神像,東坡問道:"這兩尊金剛,哪一尊重要"
佛印隨口答道:"自然是拳頭較大的那一尊啊"
走進(jìn)后殿,看到觀音手持念珠,東坡又問:"觀音既是菩薩,為什么還要數(shù)手里的那串念珠呢"
"噢,"佛印說,"她也像凡人一樣禱告呀"
"她向誰禱告呢"
"咦,她向觀音菩薩禱告呀"
"她自己便是觀音菩薩,為什么要向自己禱告呢"
佛印忍俊不禁笑笑說:"這是求人不如求己嘛"
于是兩人同聲大笑起來。
佛印雖然做了和尚,但是仍然非常灑脫,常與東坡一塊飲酒吃肉,無所禁忌,不受佛門清規(guī)戒律的束縛。
一回,佛印聽說東坡要到寺里來,便叫人燒了一盤東坡愛吃的紅燒酥骨魚。魚剛端來,東坡恰好走到門外。
佛印聽到東坡的腳步聲,想跟他開個玩笑。正好旁邊有一只銅磬煼鶿輪脅形的樂器,順手就把魚藏進(jìn)磬中。
東坡早聞到魚的香味,滿以為又有魚肉吃了。一看飯桌上沒有魚,而香案上的銅磬卻倒扣著,心里自然明白;卻佯作不知,坐下來就唉聲嘆氣,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
佛印感到奇怪。他素知東坡是個樂天派,笑臉常開,可今天怎么啦?不由得關(guān)切起來:"大詩人,為何愁眉不展呀"
"唉犇閿興不知,早上有人出了一個上聯(lián),要我對下聯(lián) 。整整想了一朝,才對出四個字,所以心煩。"
佛印半信半疑地問:"不知上聯(lián)怎么寫"
"向陽門第春常在。"
佛印聽了心中好笑,這副對聯(lián)早已老掉了牙,誰人不曉,無非存心耍我,且看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于是也若無其事地往下問:"那么,對出哪四個字呀"
"積--善--人--家……"東坡故意一字一頓地念出來。
佛印不假思索地大聲接著說:"慶--有--余"
東坡忍不住哈哈大笑說:"既然磬熐歟犂鎘杏悖熡啵,為什么不早拿出來嘗嘗呢"
此時佛印才知中計。接著兩人撫掌大笑,開懷暢飲。
又有一回,東坡吩咐侍妾王朝云,用姜蔥等配料,做了一盤清蒸鱸魚。剛要舉筷,忽見窗外人影一閃,是佛印來了。心想,這和尚倒有口福,待我也耍他一耍,于是趕緊將魚放到碗櫥上面。
佛印眼尖,早已看在眼里,只當(dāng)不知道。東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上坐,問道:"大師不在禪堂念經(jīng),卻來這里為何"
佛印一本正經(jīng)地答道:"貧僧有一個字不會寫,今天特來請教。"
東坡不知有詐,忙問:"不知是哪個字呢"
"就是你姓蘇的蘇字呀"
東坡眉頭一皺,深知佛印學(xué)問淵博,絕對不致連"蘇"字也不會寫,里面定有玄妙,但依舊裝作很認(rèn)真似的回答:"啊,這蘇字嘛 ,是上面一個草頭,下面左邊一角魚,右邊一束禾。"煱"蘇"的繁體寫作""牎
佛印也裝糊涂地問:"啊,是這樣犚是把那條魚放在上頭呢"
東坡忙說:"那可不行"
佛印哈哈大笑,指指碗櫥說:"既然不能放在上頭,那還不趕快拿下來呀"
東坡這才恍然大悟,也跟著哈哈大笑起來。
東坡平生喜歡吃豬肉。后來他貶到黃州熃窈北省黃岡縣犑,曾戲作《食豬肉》詩:
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佛印深知東坡不只喜食豬肉,而且喜食燒烤的豬肉。所以,東坡每次來寺,佛印常以燒肉招待。
一天,佛印一早就派人買了幾斤上等好肉,燒得紅酥酥的,還打了幾瓶瓊花露名酒,專等東坡前來,好痛痛快快地美美吃一頓。
誰知等東坡應(yīng)邀來到時,燒好的豬肉竟不翼而飛。有人說,小和尚見豬肉燒得那么好,實在饞得很,便偷偷地吃掉了。也有的說,某施主見了,說,和尚吃肉,有污佛門圣潔,叫人拿走了……
佛印有點過意不去,抱歉說:"燒肉真的吃不成了。但這回我可沒把肉藏在磬里啊"
東坡二話沒說,樂呵呵地吟一首小詩,贈給佛印。詩云:
遠(yuǎn)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為誰忙。
東坡和佛印兩人,就是如此幽默有趣。
金山寺玉帶換袈裟
熙寧四年1701?。藬仄碌胶贾莩鋈瓮ㄅ袝r,路過潤州熃窠蘇省鎮(zhèn)江市,便特地上金山寺去看望老朋友、該寺的住持佛印禪師。
金山寺,始建于東晉,是一座具有很高藝術(shù)價值的雄偉建筑。寺中高達(dá)十四五丈的八面七級慈壽塔,屹立在長江之濱,真有居高臨下,壓倒一切之勢。但它不僅以建筑宏麗著稱,而且在佛教禪宗寺院中也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那天上午,東坡身穿官服,腰系神宗皇帝賞賜的玉帶,拾級登山。他遠(yuǎn)遠(yuǎn)望見佛印禪師,正高坐在法座上講經(jīng)說法。那佛印看到東坡上來,也不讓座,只高聲問道:"學(xué)士從哪里來熣舛可沒有您坐的地方熞饉際:這里沒有你的歸宿牎"
東坡聽了,知是"禪機(jī)",也開玩笑說:"既然沒有坐處,何不暫借大師的四大煼鸞討傅?、恕⒒?、風(fēng)為四大犛米黛床"
佛印見他班門弄斧,便有意難他說:"貧僧有一佛語上聯(lián),學(xué)士如能對出,當(dāng)從所請;若對不上,請留下腰間玉帶,永作鎮(zhèn)山之寶。"東坡自恃對佛學(xué)頗有研究,就欣然答應(yīng),并隨即解下玉帶,放在香案上面,說:"請出句罷"
佛印笑嘻嘻地高聲念道:"四大皆空,五蘊(yùn)煼鸞桃隕、受、想、行、識為五蘊(yùn)牱怯,學(xué)士欲于何處坐"東坡一時語塞,答不上來,佛印忙命小和尚:"把玉帶收起,永鎮(zhèn)山門。"又讓人取來一件袈裟,回贈東坡,并賦詩兩首,暗示東坡應(yīng)穿上衲衣,離開仕途。
東坡也步他的原韻,和詩兩首,其一云:
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jī);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與云山舊衲衣。
但東坡終于沒有聽從佛印的勸告,脫卻官袍,披上袈裟,棄官出家,仍然正視現(xiàn)實,追求理想的實現(xiàn)。
那條玉帶,長約二尺,寬約二寸,帶上綴著一塊一塊米色的玉石,有長方形、圓形、心形,共有二十塊,精美絕倫。九百多年來,一直保存在金山寺中,供人觀賞。
選自《故事大觀》199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