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君 鼓躍萍 朱婷鳳
編者按:本刊今年第9期發(fā)表了劉朝先生的文章《記者,你為何事先不報告?!——高考舞弊事件曝光后的思考》,對傳媒和記者在此事件中的做法提出質(zhì)疑,從而引起很大反響。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南京大學新聞系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的師生還就此專門進行了討論,所以這幾所學校的來稿特別多。全國各地的讀者踴躍來稿,從各種角度對此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本刊第十、十一期選發(fā)了部分文章。本期再摘發(fā)部分稿件的觀點,作為本次討論的結(jié)束。因篇幅有限,難以選輯更多的文章,望作者們諒解。在此,衷心感謝讀者朋友對本刊的鼎力相助,并真摯地希望在新世紀中一如既往地關(guān)注和支持本刊。
讀貴刊第八期刊發(fā)的《為了社會的良知——嘉禾舞弊丑聞曝光始末》以及第九期的《記者,你為何事先不報告?!》這兩篇文章后(以下簡稱《良知》與《報告》),我們幾位同事一起討論,現(xiàn)將我們的看法陳述如下:
我們認為,應(yīng)該為記者的曝光行為叫絕——不僅僅是叫好。之所以要叫絕的原因有三:
首先,湖南嘉禾縣的集體考試舞弊被曝光,其深遠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一條好新聞。
這正如《良知》一文中說的一樣:“這樣的新聞如果不采寫,就如一名有社會良知的警察,坐視身旁的竊賊肆意妄為?!?/p>
作為學生家長,和有良知的社會公民,我們寧愿讓自己的孩子到外縣參加高考,也不要在這種“普通百姓子弟公平、公正地改變自己命運的渠道被權(quán)勢所堵塞”的考場去考,否則即使考上了大學,也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棟梁之才。事實上,從這些考生來看,把對他們的這種“待遇”與舞弊造成的危害性來比較,根本談不上什么悲劇。
其次,記者“報告”了就真能解決問題嗎?
劉先生認為,事先報告一下就能解決問題,就能“從根本上維護高考的公平和公正”。我們看也未必。可以肯定,記者如果事先向有關(guān)部門報告,驚動的自然還是那些企圖搞舞弊的“頭面人物”,他們會采取更加嚴密的防范措施,繼續(xù)著其舞弊行為;而這些貌似“公平”的背后,其危害性要比“對一些考生受不公平的待遇”要大得多。
第三,記者也有“難處”。我們不是記者,也不是學者,但作為家長,我們認為,記者的曝光,能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以少數(shù)人的誤入泥潭,給社會敲響警鐘,從而拯救更多的人;況且“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難道,我們不應(yīng)該為記者的“吶喊”給眾多人以“新生”而叫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