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捷
當你看了這張照片,也許心里會犯疑,照片的中央有一個長長的柄、圓圓“腦袋”的東西,看上去多么像個“蘑菇”,究竟為何物?其實,它是人們常常說起的大腸息肉,是被電子大腸鏡放大了近十多倍的有蒂腸息肉。
說起腸息肉,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但它可能是個極為敏感的字眼。當病人得知自己腸子里長了一個息肉,心里就會七上八下:腸壁上怎么會長出來這個“怪物”?它是不是癌腫?或有朝一日會不會轉(zhuǎn)變?yōu)榘??怎樣將它去除?/p>
從廣義上來講,任何突出于腸腔內(nèi)的隆起性病變都可稱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僅僅是粘膜局限性隆起。應該說,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不是癌腫,不會危及生命。它可小至芝麻、綠豆,直徑僅幾毫米,也可大至核桃,直徑有2~3厘米,數(shù)量從1個至數(shù)個不等;從形狀上來說,有有蒂息肉、亞蒂息肉(圖2)、廣基息肉之分。
平時最多見的息肉是炎癥性和腺瘤性兩種。前者與大腸炎癥反應有關,后者則由于結腸粘膜表面細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炎癥性息肉在炎癥治愈后可自行消失,對腺瘤性息肉我們必須有所警惕,它一般不會自行消失,如果長久存在于腸腔內(nèi),則有惡變的可能。因此,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zhì)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檢查(圖3)。
得了炎癥性息肉,一般無須特殊處理,每隔1~2年作一次結腸鏡隨訪即可。小的腺瘤性息肉,可通過腸鏡下電凝方法直接切除(圖4),較大的有蒂息肉(一般直徑大于2厘米),可在腸鏡下先用金屬鈦或尼龍線結扎其根部,然后用電凝切除,病人無須受開刀之苦。
大眾醫(yī)學200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