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卒于威瑪?shù)哪岵?,今年剛好逝?00周年。經(jīng)過一個世紀時間考驗,的確可以蓋棺論定。
百年來,他的“超人哲學”啟蒙后世甚巨,生在紛亂的19世紀,尼采提出屬于時代的問題與質疑,從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令人驚嘆他的天才。他不僅給人類思維方式指點出一個新道路,對哲學、文學帶來深遠影響,同時也讓獨裁者,如墨索里尼、希特勒誤用(濫用),拿來作為標榜“超人一等”或反猶太人的口實,這股“尼采”旋風六七十年代甚至刮到臺灣,風靡無數(shù)年輕人。尼采如地下有知,恐怕也要驚訝他的哲學理念居然在他死后,如此轟轟烈烈,風光熱鬧一世紀,并有許多學者、專家為他討論爭議。
實際上,尼采所謂“超人哲學”并非“超人一等”,而是“超越自己”,包括出生的環(huán)境、個性上弱點、社會道德迷思。例如,他發(fā)現(xiàn),普通人是“還活在不實際幻想中的人”,為了克服這一點,因此,生活的目的是“認清真象的實驗過程”;同時,尼采一再殺風景,點破普遍存在社會及人性中的虛偽、不實與假道學現(xiàn)象,他鼓勵人們和命運、環(huán)境、教育奮斗,自我批判,超越先天局限(父母、師長的模式),按照自己的意識塑造獨立人格,重新“出生”即“認清自己”、“自我教育”、“作你自己”、“掌握自己”。這些理念,即使百年后以現(xiàn)代眼光來看,也一點都不落伍。
目前為止。研究尼采的學說、著作不計其數(shù)?,F(xiàn)年55歲的柏林評論冢兼作家迪格·沙法朗斯基的新書《尼采的心路傳記》,之所以轟動暢銷,并榮獲2000年度“尼采獎”,除了對哲學家本人及學說的專精(他不只研究尼采,近年并出版有關叔本華、海德格、黑格爾哲學專書),最關鍵的一點是,沙法朗斯基“舊瓶新裝”,以21世紀的觀點重新探討尼采。他用語平易近人,克服尼采學說一向深澀難懂、靈光一閃即逝、不可捉摸的困難,舍棄堆砌專有名詞,以善感、公正的筆觸帶領讀者進入尼采的內(nèi)心世界。所以一開始,作者便切入主題,“我們不是對尼采知道的已經(jīng)夠多了,研究尼采的書多至泛濫,為什么還要寫這本書?事實上,連尼采都承認對自己了解不夠多,我怎可能道盡尼采的一切?”沙法朗斯墓強調:“尼采也是人,尼采有的問題,你我都有,只不過他想得深刻,同時一生竭盡所能,全心全力勇敢地和最大的敵人——自己作戰(zhàn)?!鄙撤ɡ仕够灾v故事的方式,娓娓道出困惑的尼采想看穿生命本質,以批判的角度,重新反省傳統(tǒng)的認知與道德觀,所以。必須超脫這些包袱,才能掌握自己的性格、命運。尼采身體力行,不斷超越,攀登思想的“險峰峭壁”,愈來愈高處不勝寒,到最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主人,于是宣判“上帝已死”,在神和自我之間混淆不清,導致精神錯亂。后人感嘆:“想想看,為了護衛(wèi)馬兒們免于馬車夫的長鞭而拚命抱緊馬匹會有什么后果?”即,世界上許多事情,例如日常生活、文學、政治、藝術、科學不同領域中,有不同的邏輯、游戲規(guī)則,認清掌握它們,將理想與現(xiàn)實融為一爐,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像音樂家理查·斯特勞斯和馬勒,對尼采的理性也深深折服,但他們認為,尼采應該“將心靈唱出來”,用音樂方式表達或許更能超脫、升華?尼采本人的理想則是以詩的形式傾訴。
的確,如此復雜紛亂的千頭萬緒,恐怕哲學家本人也經(jīng)常如墜五里霧中,更何況旁人,尼采也承認:“大部分哲學家太專注和自己的思想打交道。所以表達、書寫能力通常比較差?!彼?,這一點尼采算是例外,他將思維有條有理地以文字交代清楚,指引后人一個方向,最后,尼采擁抱他的“馬”(〈超人哲學〉),在塵世中消失,留給眾生無限驚嘆。
[摘自臺灣〈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