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瑞卡·古特
世界上差勁的人多的是,唐寧教授擔心他是其中的一個。
唐寧是美國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他擔心自己不夠好,因為根據他的研究,大多數能力差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差勁。
實情正相反。表現差勁的人通常對自己的能力有無比的信心。這是他與研究生克魯格(現在任教于依利諾大學)得到的結論。
“我開始懷疑,也許我有許多事都做得很差勁,可是自己卻不知道,”唐寧教授說。
能力差的人對自己反而非??隙ǎ@是福氣。為什么呢?因為做事與自知之明,需要同樣的本領。因此能力差的人遭到了雙重損失:事做不好,又不自知。唐寧與克魯格剛把研究結果發(fā)表在12月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上。他們寫道:“他們不僅下了錯誤的結論、做出錯誤的選擇,還難有自知之明?!?/p>
他們提出的“自我評量技巧不足”,可以解釋許多人為什么堅持重復說那些一點兒都不好笑的“笑話”,為什么有些人在股票市場上愈玩愈輸愈想玩,以及毫無政治頭腦的人卻喜歡在宴會上評論選戰(zhàn),夸夸其談、大放厥辭。
唐寧教授說,有些大學生也展露了同樣的盲點:考試考壞了的人,會到他研究室詳細解釋他們寫在試卷上的答案,他們認為自己的表現棒得不得了,要求教授重新評分。
唐寧與克魯格做過一系列研究,測驗他們的“差勁理論”。他們發(fā)現,在邏輯、文法與幽默測驗中得分最差的四分之一,有高估自己表現的強烈傾向。所有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都與實際得分正相關。但是得分最差的一群,評估自己時扭曲得最厲害。例如邏輯測驗得到12分的學生(滿分為100),猜測自己會得62分,并對自己的實力打下68分。同樣的,文法測驗得10分的學生,自認有67分的實力,預測能得61分。
至于幽默測驗,以專家評量的水準衡量的話,得分最低的學生對自己的能力也最高估。不過由于幽默難有客觀判準,所以他們得到的結果不太容易做出一貫的解釋。
另一方面,唐寧與克魯格發(fā)現最有能力的人,有低估自己的傾向。他們認為,那是因為那些人并不知道別人的表現,所以假定別人都做得不錯。舉例來說,要是讓他們“批改”別人的文法卷子,他們就會修正對自己的評估。相對而言,成績差的人,即使批改過別人的卷子也不會修正自我評估,有些甚至向上調升了給自己打的成績。很明顯,“能力不足的人,也看不出別人的能力?!?/p>
那么訓練能不能幫助差勁的人認清自己呢?唐寧與克魯格發(fā)現在邏輯方面,訓練的確有幫助。
美國開國元勛杰佛遜說過:“智者知道自己所知有限?!碧茖幣c克魯格的研究證實了。
他們的研究,與其他人也符合。舉例來說,許多人認為自己在許多方面能力都超過一般人。而從統(tǒng)計學的觀點來看,一個人兼有那么多超過常人的本領,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種自我認知的膨脹現象,愈是困難的測驗,愈容易發(fā)現。
唐寧教授同意,許多人表現得差勁卻不自知,原因其實很多,譬如說,回饋不明確。在面對明確的失敗結果時,一般人很難認知。例如揮桿打高爾夫球,要是球落入樹叢中,你很難把它吹噓成偉大的成績??墒俏覀冏鲈S多事,不是沒有回饋,就是回饋不明確。即使說了一個糟糕的笑話,大家基于禮貌,仍然可能做出“會心”的微笑。
大概對“不自知”看得太多了,所以唐寧與克魯格難免憂心自己獻丑。他們的論文是這么結尾的:“這篇報告也許邏輯有瑕疵、方法不嚴謹、論述不清晰,可是我們向讀者保證要是本文有不夠完美的地方,我們絕不自知?!?/p>
[摘自臺灣《講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