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凌
在西部開發(fā)的大潮中,如何看待歷史上的開發(fā)成就?具體地講,漢唐盛世西部經濟是否曾居全國領先的地位?《光明日報》2000年8月11日頭版題為《歷史的警示》一文,針對“西部經濟在漢唐盛世初不稍遜于東部”的觀點說,“歷史時期中國西部除關中平原和川西平原這兩小塊區(qū)域稍顯富庶之外,經濟大多相對落后于東部地區(qū)”,并以漢、唐建都于關中需要花費巨大人力、物力從東部地區(qū)運輸糧食、布匹到京城,作為“最簡單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歷史證據(jù)”。文章還認為若說歷史時期西部有過輝煌的開發(fā)成就,就是“隨意曲解歷史”,等等。
我以為此論大可商榷。漢、唐前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兩個高峰期,然而它的輝煌與兩代對西部地區(qū)的開發(fā)密切相關。說漢、唐前期(不是全部歷史時期)西北社會經濟一度在全國處于領先的地位有史可征。在西部開發(fā)大潮涌動的今天,承認和尊重這一歷史事實,以教育和鼓舞人民在西部開發(fā)中樹立必勝的信念和決心。
一代盛世的出現(xiàn)是經濟、政治、文化的總體表現(xiàn),漢、唐前期開發(fā)西部,在上述諸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僅以西北經濟而論,可述者就有數(shù)項。一是制度建設,西漢在中國歷史上首創(chuàng)了屯田制度。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西漢政府派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后,為了鞏固這一軍事成果,進而向西域拓展,于是派軍渡過黃河,從朔方郡(今內蒙古伊盟西北)以西至令居(令甘肅永登縣),在有水利農耕條件的地方,修渠開田,常年配備五六萬人屯種①。元鼎六年(前111年),西漢政府設置酒泉等郡后,進一步配備開田官,利用六十余萬兵士邊戍守,邊屯田②,擴大了屯田規(guī)模。不久,又在隴西、金城、河西和西域相繼建立或擴大了屯田區(qū)③。此后,歷代政府繼續(xù)推廣這一制度,到唐朝“諸軍州管屯總九百九十有二”④。其中西北關內、隴右、河西三道就有584屯⑤。漢唐屯田成功,解決了當時非常棘手的西北軍需問題,減輕了內地民眾飛芻挽粟,千里致糧的負擔,為兩代經略西北和西域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二是國營馬牧業(yè)成就。馬是古代國防的主要物資。早在周孝王時,秦非子在氵開渭之間主持國馬繁殖,“馬大蕃息”⑥。秦朝在中央政權機構的太仆寺下設牧師苑官或牧師官,主管西、北邊地的牧馬。漢承秦制,設置了牧師苑和專官,發(fā)展國營馬牧業(yè)。西漢有“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治北邊、西邊,分養(yǎng)馬三十萬頭”⑦。此后歷代官牧不廢。唐初從貞觀到麟德(627—665年)近四十年間,國營牧馬發(fā)展到706萬匹。開元十三年(725年)統(tǒng)計,河隴一帶的牧馬存欄數(shù)仍有43萬匹。這是唐朝軍事強盛的基礎之一,也是其綜合國力強盛的一個側面。
三是手工業(yè)成就。這里只舉代表國家和時代水平的雛形紙、金屬器、木犁耬車制造和絲麻毛紡織技術為例。
雛形紙。東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將書寫用紙的成功樣品奏呈給皇帝。在此之前,紙的發(fā)明還有一段漫長的過程⑧。代表這一發(fā)展過程的雛形紙已在新疆的羅布淖爾、陜西扶風縣、西安灞橋、甘肅天水放馬灘、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古居延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
從當時全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總體水平來看,這些紙不可能是從中原內地運來,而只能是手工業(yè)基礎較好的京師長安及其周圍勞動人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1974年,考古工作者又在甘肅武威旱灘坡附近東漢墓中發(fā)現(xiàn)了公元2世紀后半葉的帶字紙,離蔡倫生時不遠,說明東漢時期造紙術經蔡倫改進后很快就傳到西北,因而西北地區(qū)已經制造和使用書寫紙。到唐代,造紙術經今新疆東部的西州,進而傳到阿拉伯和歐洲,西北先民為造紙術的發(fā)明和傳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金屬鑄造技術。西北是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銅器最早的地方。漢唐時期西北的金屬制造技術無疑是全國領先。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那匹震撼了考古學界的銅奔馬,它三足騰空,左后足踏在飛鳥背上,昂首嘶鳴,似欲追風逐電。銅奔馬通身比例勻稱,豐滿矯健,其生動形態(tài)不亞于任何生馬,是概括當時良馬的一切優(yōu)點而鑄造的“名馬式”,即標種的良馬,是形象化的《相馬經》,它充分反映出當時西北金屬鑄造業(yè)達到的高超水平。唐代西北金屬冶制技藝又有新的提高。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發(fā)掘出兩甕唐朝遺物,包括金銀制的杯、碗、壺、盤、觴、盒、匚也、罐、薰球、鍋、鼎、瓿等205件,種類豐富,造形多樣,各個器物紋飾差別較大。技術鑒定表明,當時在金銀器制作中已使用了扳金、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捶打、鏨刻、鏤空等工藝,而且多數(shù)器物都是綜合應用各種工藝技術制造,加工件很少有軸心擺動的現(xiàn)象,可能使用了簡單的工作機⑨。1987年法門寺地宮出土織金錦用的扌念金線,直徑最細為0016毫米,每米3000轉,可與現(xiàn)代機制線相媲美。蹙金繡、蹙銀繡等,都是當時無與倫比的奇技。
木犁耬車制作技術。武威磨咀子出土的西漢牛犁模型,結構包括犁床、犁捎、犁箭、犁鏵、犁金辟、犁轅和犁衡等,是當時最先進的耕具??脊殴ぷ髡哂诎l(fā)現(xiàn)犁的同時,還在居延屯田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件“木耬車腳”,是趙過在長安發(fā)明“代田法”時創(chuàng)造的三行條播器或三腳耬的實物遺存。這意味著當時西北制造耬犁等先進生產工具的技術,代表國家級水平。
紡織技術。在?、簬绵、聶┰斓确矫?西北工匠也有許多精妙的專長。1959年在新疆民豐縣漢墓中發(fā)現(xiàn)的絲織物和彩色毛毯,其織造技法已和今天的完全相同。有幾件組織細密的花毛織物,使用了緯線起花的織法,是我國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發(fā)明,有別于內地工匠在經線上起花的傳統(tǒng)技藝。唐代西北紡織技術的提高,與紡織原料的優(yōu)化分不開。以細褐為例,當時由西域引入臨洮、蘭州一帶的パ,毛絨很細,是織褐的上等原料,它的繁殖成功和推廣,大大地提高了這一帶毛褐的質量,從此以后,蘭州細褐就成為全國著名的特產。
此外,漢唐時代西北的制陶、刻玉、建筑業(yè)等都有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技藝。
四是民族貿易、地區(qū)貿易和中外貿易的成就。漢唐兩代,西北沿“絲綢之路”的貿易繁榮空前,中國的拳頭產品是絲綢,西域各國的拳頭產品是良馬。絹馬交易自漢以來歷世不衰,是內地與西北、中國與中亞等地最基本、最主要的交易物。唐代中亞、西亞,遠至非洲甘棠國,歐洲東羅馬,南亞天竺(印度)、尼泊爾、1(克什米爾)等國的使臣商人,都通過“絲綢之路”,將本地土產品及珍奇異寶源源不斷地運來內地進貢或銷售。開元天寶時期,長安有胡商四千余人,有的數(shù)十年逗留不歸。涼州“商旅往來,無有停絕”⑩?!杜f唐書·地理志三》記載,吐谷渾、契?、思结等?寄居涼州者五千多戶,一萬七千多人。甘、肅、瓜、沙等州,也有大量胡商。國內東西部貿易極為興盛繁榮,隨著經濟文化交流活動的加強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fā)展,在絲綢之路沿線興起了一批商業(yè)都會和國際貿易市場,如長安、咸陽、鳳翔、平涼、天水、隴西、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哈密、吐魯番、疏勒等。
至于漢唐兩代在西部疆域的拓展及地方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成就,這里不擬細述。它對漢唐兩代人博大襟懷、剛健氣質的形成也起了巨大的滋育作用。
漢唐兩代開發(fā)西部尤其西北的成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它奠定了兩代國家富強文明的基礎。人們知道,戰(zhàn)國秦漢以來,關東(今河南、山東兩省)、河北(今河北省一帶)、關西(今陜、甘及四川成都平原一帶)是中國當時社會經濟最發(fā)達的三個地區(qū)。關西就是“秦地”,它包括今西北大部分地區(qū)及成都平原?!妒酚洝?、《漢書》多處提到秦漢時代這里發(fā)達的社會經濟。如《漢書》云:秦地“其界自弘農故關以西,京兆、扶風、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南有巴、蜀、廣漢、犍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yè)……自武威以西……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其俗風雨時節(jié),谷糴常賤,少盜賊,有和氣之應,賢于內郡……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11?!妒酚洝へ浿沉袀鳌酚涊d與此略同。以占全國十分之三的土地、人口,而創(chuàng)造了占全國十分之六的社會財富,這不就是巨大的物質創(chuàng)造成就!
唐朝經過一百多年的開發(fā),到玄宗時西北社會經濟也居于全國前列?!顿Y治通鑒》卷216,天寶十二載(753年)八月條記載:“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閭閆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無如隴右。”安遠門是唐長安城西邊北來第二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就到西域即今新疆了。司馬遷、班固、司馬光都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歷史家,他們的著作歷來被看作信史,難道他們對生于斯、長于斯的西北歷史的記載反倒不實?至于漢唐建都關中卻需要從東部地區(qū)運輸糧食布匹到京師,那是極其正常的,試問歷史上有哪一個政權不將全國的糧食百物運往京師?漢唐兩代建都于西部本身不就證明了這里經濟情況良好,可以滿足建都的要求嗎?
漢唐兩代拓展開發(fā)西北的成就,為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廣袤的國土,雄厚的物質基礎,多元繁榮的文化,是漢唐兩代廣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氣吞萬里的雄勇氣慨的物質基礎。它既反映了中華民族蒸蒸日上的精神面貌,又作為一種傳統(tǒng)力量,影響著當時和后人的行為。然而,沒有對西部地區(qū)的開發(fā),就沒有如霞蒸蔚,如日麗天的漢唐盛世,也就沒有漢唐兩代在當時世界上國力強大、經濟和社會制度先進的地位。漢唐兩代之所以能在開發(fā)西部中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一是當時統(tǒng)治者比較能夠妥當?shù)靥幚砀髅褡尻P系;二是有充滿生氣的創(chuàng)新意識;三是對周邊國家和民族實行開放的政策。我們總結和重視這些歷史經驗,是要提醒人們認識西部的落后并不是天設地造、自古已然,而是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和積累起來的。任何物質性成就或輝煌,都是相比較而言和不斷變化的,西部經濟今天是落后了,但它確曾有過輝煌一時的昨天,落后與輝煌是可以轉換的;講歷史決不是要人們亦步亦趨地按古人的辦法去干??傊?筆者認為,目前,影響我國經濟全面騰飛的東西部發(fā)展的差距,是唐“安史之亂”以后直到近現(xiàn)代,隨著民族矛盾沖突的加劇和戰(zhàn)亂,逐漸形成和拉大的,絕非亙古已然的事。正確認識西部開發(fā)的歷史,從中總結有益的經驗,是西部開發(fā)的智慧和力量源泉之一。
① 《史記》卷111《匈奴列傳》。
② 《漢書》卷24下《食貨志》。
③ 詳見拙著:《西北經濟史》第二章第三節(jié),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④⑤ 《大唐六典》卷7。按各道所列屯數(shù)統(tǒng)計實有1139屯。
⑥ 《史記》卷5《秦本紀》。
⑦ 《漢書》卷19上《百官公卿表》。
⑧ 參見傅筑夫:《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第2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9頁。
⑨ 見《新中國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六章第594頁。
⑩ 嘉慶《永昌縣志》。
11《漢書》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責任編輯:倪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