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春
孩子剛上小學,家長首先要做的其實倒還不是怎樣教導他們,而是自己保持冷靜的頭腦和一顆平常心。
畢竟是第一次背起書包上學堂,小家伙有可能遇到的挫折五花八門:不會聽講,不愿拿筆寫字,不能完成作業(yè)(甚至根本不記得老師留的是什么作業(yè));動作慢,隨不上大流,老是落在后面做尾巴;上課說話,小動作不斷,甚至離開座位,如入無人之境;害怕老師,害怕同學,不敢發(fā)言,不敢與人交往,甚至拒絕上學:不會收拾書包,不會系鞋帶,不會上廁所,生活自理能力差,遭到同學的嘲笑……遇到這些情況,多數老師會批評。這樣一來,家長就慌了,一慌就可能亂說一氣:
一、“我的孩子不正常,有病”
這種家長第一時間就會認為孩子有病,什么“多動癥”、“自閉癥”、“抑郁癥”等等,有些老師甚至也提示家長:“你的孩子有多動癥吧?去醫(yī)院看看吧。”家長就忙不迭地跑醫(yī)院,吃藥,看心理醫(yī)生,最后的結果往往不佳,因為孩子可能根本就沒病。
其實輕事判斷孩子有病的家長和教師,潛意識里是想把責任推到第三者——“病”身上。這“診斷”讓孩子知道更糟糕,他可以用“有病”為借口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所以,輕易說孩子“有病”是極不明智的,我甚至主張即使孩子真的有點病,也要說他“沒病”,效果反而好。
二、“我孩子小,您得照顧”
第二種家長總是無原則地遷就孩子,埋怨學校。老希望學校對自己的孩子降低要求,老想讓孩子在學校做“特殊公民”。孩子有了這個“后盾”,就會撒嬌耍賴,有恃無恐,變成“討人嫌”,家庭環(huán)境特別優(yōu)越的孩子尤其容易如此。這種孩子屬于“社會化障礙”,完全是家長慣出來的“寵物”。如果不加糾正,將來真正受罪的還是家長自己。
三、“你這孩子可真沒用”
這類父母習慣片面指責孩子“沒出息”、“不爭氣”。其實上學受挫,一年級的小孩基本上沒有責任,怪也該怪家長家教失誤,怪老師缺乏耐心和技巧??墒窃谕ǔG闆r下,家長和老師是不習慣反思自身的,他們最常用的辦法是不斷地批評,斥責、懲罰孩子。大人有病,讓孩子吃藥,當然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
總起來說,在幼小銜接的關口,家長頭腦要清醒,心態(tài)要平和。孩子表現好,不必太高興立馬“升溫”;孩子遇到挫折,也不必惶惶然、急赤白臉。認真對待,分析情況,請教專家,采取措施就是了。雖然上了小學,孩子還是孩子。記?。簡栴}的關鍵永遠不在孩子,而在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
責任編輯:葉亦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