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華
“課堂上,教師就是教師,學生就是學生!”我曾把這當作處理與學生關系的準則。直到有一天,一節(jié)課改變了我原有的看法。
那天因為咽喉發(fā)炎,我嗓音沙啞。我擔心坐在教室后面的學生,聽不清我的話,于是就走到教室中間來講課。好不容易撐到下課鈴響,我疲憊地揮一下手,示意下課。
幾天后,在批閱學生的周記時,關于那天上課情景的兩篇文章,引起我的注意。一個學生寫道:老師輕輕地走下了講臺,來到了我的身邊,我好喜歡坐在老師身邊聽課?!绷硪粋€學生寫道:“老師在下課時笑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老師在班上笑,感覺真親切!”
學生的幾句話讓我一遍一遍地回味。我這才明白,自己平時真是太過嚴肅了,總是高高地站在講臺上,板著臉上課。我用一條森嚴的界限,把教師與學生截然分開,學生只能是對我敬而遠之。這樣做的結果,使我根本無法跟學生產生深層次的情感交流和共鳴。
從此以后,為了走近學生,上課時我很少站在講臺上,而是走到學生中間。隨著我與學生距離的靠近和接觸機會的增多,我們互相間的關心多了,彼此間會意的微笑也多了。學生上課時不再像以前那樣拘謹,課堂氣氛逐漸活躍起來。我明顯感覺到,我們彼此不僅是師生關系,而且已經形成了親密無間的朋友關系。
現在,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提出問題,熱烈地和我討論。課堂外,學生們越來越喜歡圍攏在我身邊問這問那,甚至有時深夜里也忘不了打個電話來,向我請教問題。和學生們在一起,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做一個教師的快樂。
原來,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堂外,老師與學生都是平等的朋友關系。
真慶幸那天嗓子啞了,讓我有機會走下講臺。我想,講臺本來是教師為學生服務的一個平臺,如果教師自己把講臺神圣化,就會覺得站在講臺上比學生“高”出許多。毫無疑問,這樣一個高高的講臺,一個讓學生只能仰視的講臺,只會成為橫在師生心中的一個難以逾越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