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磊
馮林主編的《中國家長批判: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訪談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討論的話題。在這本書的討論會上有學者從文化理想與文化批判的角度慷慨陳詞,他們的話我覺得很正確也很空洞。放言暢談一些永真的命題是容易的,而要理解真實的問題則是困難的。宣揚永真的命題是布道,而理解真實的問題才是學術。在學術焦慮得不到緩解的時候,我們難免會對過份洋洋自得的布道有些煩言。比如,一位學界前輩到處鼓吹人和自然要和諧。要做朋友,但問題是在發(fā)展欲望如此無涯。發(fā)展條件又如此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怎樣才能實現(xiàn)與自然的相對和諧,怎樣才能遏制落后國家必然被轉嫁的惡性工業(yè)化對環(huán)境的巨大破壞,倒并非是我們天性惡劣,不想同自然做朋友。說到家長問題,魯迅的《我們怎樣做父親》針對的是當年的情形,再誦來回應我們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勢就有些隔膜了,言不及物就是言不及義,盡管發(fā)言者常常義形于色。當問題本身已變得很深刻的時候,再唱泛泛的高調(diào)就是一種膚淺。
我首先就對這本書中的首篇訪談有些腹誹。孫云曉先生說:"我在一篇文章里曾經(jīng)說過,我希望未來的孩子都能有一對翅膀。一只是自由的翅膀,一只是快樂的翅膀。這里所說的自由,不僅僅指身體上的解放,還包括心靈的釋放。其實教育本質上是人的解放,而不是人的枷鎖。冰心先生曾對我說過一句話,她說要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由地生長。我很贊同。"煹4頁犖乙埠茉尥,但贊同這些有什么意義呢。艾斯特拉貢說"我快樂",弗拉迪米爾說"我也是",但盡管都快樂了,他們?nèi)匀灰粼谠?因為他們要等待戈多。真實的關系仍在延續(xù),真實的邏輯仍在運轉,僅唱些自由與快樂的贊歌于事無補,不能使我們前進半步,徒然顯示思想與學術的蒼白無力。誰不知道自由比不自由??鞓繁炔豢鞓泛媚?。我們可以相信家長決不會無端地逼迫孩子,他們有他們的不得已;校長與老師也不會無故地壓迫孩子,他們有他們的不得已。我作縣域文化調(diào)查,驚悉不少縣的第一中學簡直像是集中營,但家長包括學生本人并無反感,他們甚至還很尊重那里的老師,因為他們能保證升學率。試想鄉(xiāng)下的文化資源如此地匱乏,縣中學如果不采取高強度的學習方式如何能同大城市競爭。當然你可以說片面追求升學率是不人道的,但讓鄉(xiāng)下孩子失去受教育與被選拔的機會就人道了嗎。當然你還可以說高考制度有問題,但"文革"中采用的推薦制度不是問題要大得多嗎。更多的大學還辦不起來,高等教育精英化的趨勢還無法改變,這種背景下用盧梭的教育理念去責備學校和家長不僅是一種奢侈,而且會造成惡性干擾。理想化的方案往往會帶來最不理想的結果。
也不可將批判的予頭對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孔老夫子不應該為我們今天的現(xiàn)代壓力。為后發(fā)國家現(xiàn)代化趕超的歷史命運負責。當成年人以超負荷的工作甚至以心理疾患與過勞死為代價去滿足五光十色而又飛速變化的現(xiàn)代生活的要求時,你可以想象孩子們能那樣輕易地"減負"嗎。如果你無法中止社會的現(xiàn)代化進程,你怎么可以擺脫這一進程對教育的規(guī)定性呢。如果比爾·蓋茨繼續(xù)領導世界潮流,我們還有多大的機會去實踐盧梭的《愛彌爾》呢。
我并不是說對目前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弊端就只能束手,我是說先得覺悟到歷史的悲劇性與客觀性,然后再來探討改進的可能性。我特別反對那種廉價的浪漫主義及其背后輕薄的樂觀主義,這些"主義"往往會妨礙"問題"的解決,它們帶來的操作上的輕舉妄動會造成不可補救的損失。意在"減負"的"素質教育"成了一種新的。額外的負擔,意在教育公平的就近入學制度導致了更大的不公平,其情其景令人扼腕,其中的緣由值得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