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羅
哀牢山中,紅河南岸,云霧深處是我夢牽縈繞的故鄉(xiāng)。白霧深處那時隱時現,星羅棋布的寨子是我的哈尼山寨。我從云霧山中走來,今天我又回到了云霧山中。
太陽有太陽的追求,月亮有月亮的向往。我童年的夢是一個銀白色的夢。童年的夢已經留在了銀白色的云霧里,留在了這白霧繚繞的哈尼山寨里。留在了童年快樂的時光里:手拉手跳著《小蜜蜂舞》,寨頭寨尾田頭地腳去玩耍,太陽出來玩到日頭落山坡。拿來粗糠學開溝,拿來灶灰堆梯田。木頭頭當娃娃背在背上,木頭娃兒沒有眼睛鼻子,不會聽話不會開腔,竹片片當砍刀插在腰上,竹片刀兒沒有刀刃沒有刀背,不會切菜不會砍柴。手握橫笛倒騎牛背的日子多么快活,鳳尾草兒蓋起窩棚,棚里傳出草笛聲聲,草笛聲聲響遍山坡。
聽哈尼老人們說,白云是白龍姑娘用來遮住森林的白紗,云海是白龍姑娘掛在山梁上的衣裙。
相傳,紅河岸邊住著一位美麗的龍女,她的黑發(fā)像輕紗一樣垂在肩上,眼睛像星星一樣明亮,牙齒像珍珠一樣閃光,渾身上下像玉石一樣光亮——人們親切地稱她為白龍姑娘。她的美名像一陣風似的傳遍了紅河兩岸,傳到了魔怪黑沙的耳朵里。魔怪黑沙妄想霸占白龍姑娘,它通過野蜂、野兔去說媒不成,妄想動用武力搶走白龍姑娘,這時,森林里有一只善良的布谷鳥把這個消息告訴給了白龍姑娘。白龍姑娘率領著蝦兵蝦將,和魔怪展開了殊死的戰(zhàn)斗,直殺得魔怪們尸橫遍野,血流滿山,血水染紅了的河水,從此,一條清幽幽的河水變成了混濁的紅河。從那以后,為了遮住森林中魔怪們貪婪的眼睛,白龍姑娘把脖子上的紗巾拋上山坡,紗巾變成了遮住森林的云霧,把衣裙掛在山梁上,衣裙變成了蓋住山梁的云海。
??!又喝到家鄉(xiāng)的水啦!最難忘的是家鄉(xiāng)龍?zhí)毒9旁捳f得好,“吃水不忘挖井人”,家鄉(xiāng)的水井沒有人挖過,是天生龍王爺給的,清幽幽的泉水汩汩有聲地從山肚子里涌出來。人們?yōu)榱烁兄x龍王的恩德,才用青石雕刻成了龍嘴,讓泉水從龍嘴里奔流出來,在每年農歷二月要殺兩只雞來祭祀龍?zhí)端縿邶埻鯛?,聰敏的祖先們真是一舉兩得,既可以取悅了龍王爺,又可以給自己接水用水帶來方便,殺了雞自己吃了還可以補補身子。
家鄉(xiāng)的龍?zhí)端獢导滓膬裳埤執(zhí)端退⒌木叛埤執(zhí)端钣忻?。每次回家都要先到龍?zhí)端畞矶分烀烂赖呢澙返暮葌€夠,每次離開家鄉(xiāng)前也要跑到水井來喝個夠。這么甘甜的龍泉水,千百年來從不干枯過,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父老鄉(xiāng)親,是真的要感謝龍王爺嗎?真的會有龍王爺嗎?我不好去明確回答這個問題,只要去看一看鄉(xiāng)親們的生活就不難找到答案,你瞧,鄉(xiāng)親們熱愛自己的家園,他們把甲寅后山的樹林保護得這么好,有了茂密的樹林才會有這么旺的泉眼。他們懂得怎樣去呵護好自己賴以生存的樹林和環(huán)境,知道怎樣與自然界和睦相處,不管有沒有龍王爺,他們還是愿意與龍王爺和樹林和睦相處下去。記得小時候,經常跟著阿爺到紅河縣甲寅后山放羊。有一天,我們家的那頭牯子牛讓我給放丟了,我和阿爺找牛一直找到鐮刀月亮掛得老高老高的時候才下山。
彎彎的新月掛在樹梢上,月光很溫柔的灑落在彎彎曲曲的下山小路上,月光白得清涼。哈尼山高,藍天低低,星星離我們很近很近,就像掛在我們頭頂上。我突然看到西北方向,離我們甲寅寨隔河相望的地方,有一大片銀白色的燈光,燈光在白霧山中時隱時現,忽明忽暗。一時間,燈光、天上的星星和鐮刀樣的月亮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阿爺告訴我,那個地方叫迤薩,那是趕馬人在的地方。那地方有高墻大院的房子,那里有白花花的銀子,那白花花的銀子只有像大山一樣剛強的人才能拿到啊。當時,我小小的年紀是不會懂得這些話的。
從那時起,我經常跑到山坡上遙望著那趕馬人在的地方。
清晨,每當紅河谷的白霧升起來的時候,那趕馬人在的地方離我真近,就一步之遙?。“滋?,當河谷的白霧飄向山頂的時候,我讓山上的白云去和河谷白霧對話;午后,一場陣雨剛過,一道彩虹劃破了天空,一座彩虹橋把山這邊和山那邊緊緊相連,我與趕馬人在的地方更近啦!可是,我始終沒能夠到達那個趕馬人在的地方。到趕馬人在的地方去的想法也只能是一種愿望,一個銀白色的夢幻。
山里的孩子,只要有“山間鈴響馬幫來”,都要跟在馬屁股后面跑。我心里癡癡地想,山里的娃娃啊,你什么時候才能夠跟隨馬幫,揪著馬尾巴走在趕馬人中間,走出山谷走出大山。
在我八歲那年,終于等到那么一個早上,表哥帶著我跟隨一隊馬幫,去找一直在外縣工作的父親,走上了離開故鄉(xiāng)甲寅寨子的路。
走出山寨的路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雖然說是要離開山寨了,可是在當時我的心里一點都不激動,我不想走上去綠春縣城的路而是想去迤薩,我心里有一個愿望,要到趕馬人在的地方去。因為在我的西北方向,是我的夢想世界,而現在走上的這條路是一條與我的夢想背道而馳的路。
吃來吃去仍要吃酸竹筍,走來走去仍要轉回井邊。想當年,我就是從這條馬道上走出山寨的。山還是這座山,路還是這條路,井還是這口井,水還是這樣清涼甘甜。記得當時,有一個趕馬哥哥告訴我,“快喝點水吧,過了這架山就喝不到家鄉(xiāng)的水了?!?/p>
1978年1月,我來到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學習。
每當新月升起來的時候,我開始想家啦!掛在天邊的那彎彎的鐮刀月和眨著一只眼睛的星星離我們是那樣的遙遠,沒有我們山上的月亮那樣明亮那樣親近。有一天,記得家鄉(xiāng)的十月年剛過,阿貝從家鄉(xiāng)帶回來六個糯米粑粑,當時把我高興得,那薄薄的、圓溜溜的、白生生的糯米粑粑,像是掛在甲寅后山上的白生生的月亮。我太想家了,我想到家鄉(xiāng)過年舂糯米粑粑時的熱鬧情景。
在北京學習期間,我查遍了學校和北京市所有的圖書館,館內藏書中居然沒有一本公開出版的關于哈尼族的書籍,我感到很吃驚,同時感到很遺憾!我們哈尼族歷史上雖然沒有文字,但是,我們家鄉(xiāng)流傳著那么多優(yōu)美的傳說故事、民歌和歌舞,有《白云的傳說》、《紅河的傳說》、《太陽、月亮和星星的傳說》、《秋千的來歷》,以及兒歌《月亮歌》、《阿咪策》,還有《樂作舞》、《钅芒鼓舞》、《棕扇舞》等作品,說起來比天上的星星還要多,只要地上長有青草的地方,都會有我們民族的歌手在歌唱。我發(fā)誓,一定要把流傳在家鄉(xiāng)的那些散見于民間的優(yōu)秀作品整理出來,介紹到祖國各地、世界各地,介紹給我們的朋友們。我要去寫無文字民族的“無字書”。
后來,我回到了家鄉(xiāng),開始舉辦民間文學講習班,組織力量調查哈尼族民間文學作品。終于在1984年11月編輯出版了哈尼族有史以來的第一本文學集子《哈尼族民間故事》。人世間的事情是,萬事開頭難,自那以后,哈尼族的民間文學書籍像雨后春筍般地一本接一本地出版了,先后有《哈尼族神話傳說集成》、《哈尼族民間故事選》、《哈尼族古歌》、《木人克沙》,其他同志也出版了《哈尼阿培聰坡坡》(遷徙史詩)、《雅尼雅嘎贊嘎》(遷徙史詩)、《斯批黑遮》(祭詞)等數十部。這些書籍從不同角度宣傳和傳播了哈尼族歷史文化,使哈尼山寨不再寂寞,使哈尼族不再陌生,哈尼族的美名,開始走出山寨,傳向四方。
山還是這座山,路已經不是彎彎的馬道,彎彎的馬道已經被彎彎的盤山公路覆蓋,乘坐的鐵馬也有打滑的時候,150多馬力的鐵馬也難馱動山里人思鄉(xiāng)的情結。哈尼人離家的時候,有火塘上的三腳扯著大腿,回家的時候,有火塘上的三腳幫著走路。
眼前的作夫寨子沸騰了,整個山寨沉浸在一派節(jié)日的氣氛之中,男女老少個個都穿上了節(jié)日的盛裝。所有人的目光都一致的注視著“樂作舞”群和蕩秋場上。我一次又一次地試圖解讀《秋千的來歷》的傳說:
相傳,在人們剛剛學會種莊稼的時候,曾經傷害過田里的泥鰍黃鱔。后來,泥鰍黃鱔們到天神摩咪的家里告狀,他們要求天神摩咪懲罰人類。泥鰍黃鱔們在天神摩咪那里鬧了整整三天三夜,鬧得天神摩咪實在沒有辦法了。天神摩咪終于想出了一個妙計,說道:“好啦!好啦!泥鰍黃鱔聽著,每年到了五荒六月,我用藤子把人吊起來,一個一個地輪流吊他們三天三夜,你們該滿意了吧?”泥鰍黃鱔們聽了一個個高興地走了。天神韋咀騎著大白馬,下凡人間,傳下了摩咪的旨意:每年過苦扎扎節(jié),要架蕩秋、磨秋盡情地玩樂。從此,哈尼山寨就興下了蕩秋千的習俗。
是的,少數民族有關《谷種的起源》、《秋千的來歷》等神話傳說,較詳細的記載了人類在發(fā)展原始農業(yè)的過程中的陣痛,反映了人類在開發(fā)自然開墾農田的過程中與自然界產生的矛盾和沖突,是關于人類原始農業(yè)文明的贊歌,神話史詩是以大型“歌劇”的形式再現了“神話時代”的文明之果,農耕祭祀、習俗活動是傳承農業(yè)文明之果活動的載體和劇場。是我們各民族的祭師和歌手世世代代在這個舞臺上傳播了人類農業(yè)文明的花朵,讓我們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的人們能夠欣賞到原始農業(yè)文明的果實,清晰地看到人類自己所走過的漫長而艱辛的歷程。
小伙子小姑娘們在搶著打蕩秋。蕩秋千的小姑娘飛上天空,如同鷂鷹翻身多利落。攆磨秋的人像春燕一樣快活。磨秋不停地轉在年輪線上,蕩秋一上一下一前一后地來回的蕩著。小姑娘們身上白花花的銀泡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光,好像是鑲嵌在藍天上的星星。蕩秋來來回回的蕩著,從白天一直蕩到黃昏,不斷地來回重復著。不斷地重復著昨天,重復著歷史,重復著人們的某種記憶,是否是對自己艱辛的生活經歷的一種追記,也蕩著人們充滿希望的未來。
銀白色的月光灑在哈尼山寨,山寨沉浸在節(jié)日的氣氛中。彎彎的鐮刀月掛在天空上,游蕩在淡淡的白云里,星光閃爍輝映著山寨不夜的燈火。又是一個不眠的夜晚,節(jié)日的歌聲和笑聲在紅河谷上空回蕩、在云霧山中回蕩。
再見了!我夢中遙遠的山寨!再見了!再見!我親愛的小朋友們!走出山寨,走出山谷,建設家鄉(xiāng),是我們山里人共同的夢想。但是,每一個人的機遇和生活的道路不盡相同,走出去的人要去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留下來的人們也要守望好梯田,呵護好樹林,還要傳承好祖先留下來的“梯田文化”,保護好自家的“無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