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
文學樣式的規(guī)范總被作家和讀者通過默契而共同遵守。這樣,關于文學體裁的意識便有了慣例性。然而,當我讀到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王宏甲的長篇報告文學新作《中國新教育風暴》(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時,卻多少有一點讓我以前的報告文學體裁期待心理受挫。它在報告文學這種文體的其他要素與特征上沒有什么改變,但在結構上增加了一個像網(wǎng)絡超文本一樣的“相關思索”鏈接。這種“相關思索”內容附加在前面一大章篇幅之后。在表達方式上有議論,也有記敘。從體裁小類別上看屬于隨筆。按理說,報告文學作品中早就有夾敘夾議、先敘后議、先議后敘的形式。它允許事實、形象和思想的靈活結合。那么,《中國新教育風暴》的這種“相關思索”鏈接究竟與以前的報告文學作品里的那種議論形式有何不同呢?這也正是我要對此進行辨析的地方。
其一,以前的報告文學中的議論,從來沒有單獨標出題目獨立成段的。要么前面緊連著敘事的部分,要么后面緊跟著敘事的部分,要么被夾在敘事部分當中。其二,這種“相關思索”是前面一大章內容相關的知識性或哲理性思考,而不是以前報告文學中只針對敘事部分的議論。如“相關思索”的一些標題顯示:“把孩子從負螺旋狀態(tài)解放出來”、“永遠不要對自己的孩子失望”、“誰支撐著你的信心”、“不知引導著求知”等。
這種新形式究竟如何定義呢?筆者不禁聯(lián)想到網(wǎng)絡文學的超文本范式?!俺谋尽边@一概念是美國人尼爾森于1965年首先提出來的。他在《文學機器》中對“超文本”的理解是:“非相續(xù)著述”,即分叉的、允許讀者做出選擇、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閱讀的文本?!杜=蛴⒄Z詞典》也有對超文本的解釋:“一種不是以單線排列、而是可以按不同順序來閱讀的文本,尤其是那些讓這些材料(顯示在計算機終端等)的讀者可以在某一特定點予以中斷,以便使一個文件的閱讀可以用參考其他相關內容的方式相互連接的文本或圖像?!敝哉f《中國新教育風暴》這部報告文學作品有點像“超文本”,是因為它也以“鏈”的方式打破了原來報告文學的線性形式,可以讓讀者在一大章閱讀之后稍微中斷,從而參考“相關思索”內容。它的特征是多線性或超線性,即由線性結構轉向鏈接性結構,由剛性結構轉向彈性結構,由封閉結構轉向開放結構。而以前的報告文學文本,則是作者根據(jù)創(chuàng)作意圖,按照章節(jié)、頁碼順序自然展開,讀者根據(jù)線性文字排列方式一頁一頁往下看。當然,《中國新教育風暴》這部報告文學作品的樣式,我們只能說它帶有一點“超文本”的特征,畢竟它只是對“超文本”范式的一種簡單的模仿。像真正的網(wǎng)絡超文本,讀者可隨意點擊文本中的一個詞語,就能出現(xiàn)一個相關的窗口,以及讀者與作者的互動性寫作等功能,這些在目前的紙質文本中都是無法實現(xiàn)的。
那么,這種仿“超文本”報告文學樣式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筆者以為,它與我們這個大時代的審美心理直接相關。一方面,由于電子媒介如廣播、電影、電話、電腦、電視和互聯(lián)網(wǎng)使得我們的各種感知功能得到延伸,我們內心需求信息的欲望得到空前的膨脹和滿足。而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紙質文本的線性結構所提供的信息,在這些富有魔力的電子媒介面前,已全然失去了它原有的崇高地位。因而,現(xiàn)實迫切要求紙質文本必須在信息量和文本接受方式上有所革新。
其次,在文學生產(chǎn)中,作家作為自由創(chuàng)造的生產(chǎn)者,他在接受文學樣式規(guī)范制約的同時,又有根據(jù)自己情感表達的需要對文學樣式進行選擇的自由。而且,當原有的文學樣式與他的情感體驗內容不具有匹配關系時,他就有可能創(chuàng)造性地對文學樣式進行改造、重建。細讀《中國新教育風暴》,我們能體會得到作者王宏甲對傳統(tǒng)教育的切膚之痛和深沉的情緒體驗。文中他特意以“誰幫助了我的孩子”為標題,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進行了發(fā)自內心的批判,而對“探究性學習”則由衷地熱烈歡呼??梢韵胂蟮玫?,原有的報告文學寫作規(guī)范不能淋漓盡致地讓他表達對傳統(tǒng)的與新型的教育的情感態(tài)度,才有了這部報告文學作品中“相關思索”鏈接來延伸他的繼續(xù)思索。
最后,如文學樣式演變的一個常見規(guī)律:不同樣式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也是這種仿“超文本”的報告文學樣式出現(xiàn)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網(wǎng)絡超文本文學的優(yōu)點是有目共睹的。它雖然還不能被文學圈內的大多數(shù)人士所認可,但總有一些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作家,出于種種原因和考慮,對不同樣式進行試驗性的融合,給原有的文學樣式注入新鮮血液,帶來青春與活力。比如在這之前“詩體小說”、“散文體長詩”、“散文詩”、“詩劇”等的出現(xiàn)。而王宏甲所做出的貢獻,正與這些新的文學形態(tài)的創(chuàng)造者的功績相仿佛。
責任編輯 樹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