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維強
徐志摩,浙江海寧硤石人,他的故居位于海寧市硤石鎮(zhèn)菜市弄32號。民國年間建的中西合璧的兩層小樓,帶小花園。
前兩年,一部《人間四月天》的電視劇,使徐志摩又一次風(fēng)靡江南江北。
徐志摩,生于1897年1月15日,卒于1931年11月19日。譜名章垿,字森,小字幼申(一般用“又申”),留美時改字志摩。寫作時曾用南湖、云中鶴、黃狗等筆名。現(xiàn)代詩人,文學(xué)活動家。
徐志摩本意并不是要成為詩人。他留美,先就學(xué)于克拉克大學(xué)歷史系,后入哥倫比亞大學(xué)研究院經(jīng)濟系讀研究生,兩年后,離美赴英,原要追隨哲學(xué)大師羅素,不遇,遂在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xué)院跟從哈羅德·拉斯基讀政治學(xué)博士(徐志摩第一個夫人張幼儀的哥哥張君勱嘗言:“學(xué)政治,在英國?!保?,但很快徐志摩被在英國的中國師友激起了文藝的熱情……以后竟然放棄初衷而入于文藝一途,一生活動,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發(fā)生了重要的關(guān)聯(lián)。
徐志摩,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他文學(xué)天賦高,仗義疏財,性情通達,朋友遍天下。胡適贊美徐志摩“其一生是愛之象征,以愛為宗教,以愛為上帝!”葉公超說他對于任何人任何事,從無絕對之怨恨,甚至于無意中亦未曾表示一些憎嫉之神氣。陳通伯說朋友里缺不了徐志摩,徐志摩是“我們的連索,他是粘著性的,發(fā)酵性的”。徐志摩生于硤石鄉(xiāng)紳之家,衣食無憂,懷抱一顆人間的同情之心。他對凌叔華講過這樣的話:
我想我們力量雖則有限,在我們告別生命之前,我們總得盡力為這丑化中的世界添一些子美,為這賤化的標(biāo)準(zhǔn)墮落的世界添一些子價值。
這是徐志摩一生的理想、信念和行事的自注。
王森然寫的《徐志摩先生評傳》里留下了徐志摩的音容笑貌:
先生在北大不穿西服,或者以為中國服,比洋服詩意較多?!恐辽险n……并不提黑皮包,僅僅散抱幾本書于懷內(nèi)。先生嘗口銜紙煙進教室,放腳于椅上或坐于書桌上講書,在其藹善面孔與疏朗音調(diào)中時時流露詩意之靈感,剎那間,和諧而寧靜渾圓的空氣,充滿全室。有時使人感覺似在明月下花園中聽老者講美麗故事之神情。講至痛快淋漓之際,將眼鏡摘下,徐徐用手帕拂拭,擦凈后再戴上。曾有一次因拭眼鏡而述其幼年近視之故事:九歲時(一九 ○七)隨其父至上海,為其配眼鏡,晚間向空中一望,驚奇至絕,原來乃第一次發(fā)現(xiàn)太空中有無數(shù)光明閃爍之星星!先生一生喜悅怒放奔騰之雪萊,贊美雋永犀利之大衛(wèi)斯。蓋先生日常講話與作品,兼此二人之特質(zhì)而有之也。
徐志摩一生與陸小曼、林徽因的愛情故事,也是人間至美至情至性的故事,這給向無近世愛情傳統(tǒng)的傳統(tǒng)中國文化里,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愛意。正如當(dāng)時英文《中國評論周刊》七卷十一期上溫源寧的一篇文章里說的:徐志摩在愛情中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就像雪萊,他愛的是理想美人的幻象。
民國20年(1931年)11月19日,他為趕去北大上課,為了不耽擱學(xué)生的學(xué)業(yè),從南京搭乘郵機北返,臨行前一天晚給林徽因留字:“定明早六時飛行,此行存亡不卜……”(林徽因看到留字,心中放不下,終于打電話給徐志摩,徐志摩說他哪能隨便死,“我還要留著生命看更偉大的事跡呢?!保?,不料竟成讖語:郵機在濟南黨家莊附近的開山失事……
一個浪漫主義的詩人,死于飛行的太空,也算死得其所吧?——只是徐志摩實在太年輕了,才活了35年。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作別西天的云彩
……
浙江省社會科學(xué)院越文化研究所周靜女士在她的近著《逝水人生——徐志摩傳》(杭州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里堅稱與其說徐志摩是“理想主義”,不如用“少年氣質(zhì)”來命名更確切——“……他那最寶貴的少年氣質(zhì),那是一種對事與物無差別的善意”。
這個一生都未脫“少年氣質(zhì)”的天才詩人,他的人生旅程,從海寧硤石出發(fā),從中國到美國到英國,又回到中國……而在這一路旅行中,杭州也曾是他一個主要的駐腳處,他以35年的人間生涯而留下來的日記,居然有兩部是關(guān)于他在杭州的:1911年的《府中日記》,1923年的《西湖記》。
《府中日記》原由同濟大學(xué)教授陳從周先生(生于1918年11月27日,卒于2000年3月15日)保存。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是陳從周太太蔣定的舅舅,又是陳從周嫂嫂徐惠君的叔叔,故陳從周與徐家有著“雙重戚誼”(參見陳從周《記徐志摩》,載《陳從周天趣美文》,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2001年5月,海寧鄉(xiāng)賢虞坤林先生前往陳從周先生寓所晤其長女陳勝吾女士,陳勝吾女士得悉虞坤林正在編輯《徐志摩先生來往書信》,遂拿出陳從周先生生前保存的徐志摩早年日記兩冊(即《府中日記》和《留美日記》)供參考。虞坤林征得陳勝吾女士同意復(fù)印了一套。虞坤林歸而整理,與徐志摩的其他幾部日記合為一冊,取名《徐志摩未刊日記(外四種)》,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于2003年11月出版。這是《府中日記》的第一次公開面世(參見2004年4月27日“中青在線”轉(zhuǎn)載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黃涓文章《失蹤近一世紀(jì)徐志摩日記現(xiàn)身》)。
這部《府中日記》是徐志摩從故鄉(xiāng)海寧的開智學(xué)堂畢業(yè)后到省城杭州府中念書時寫的日記。日記起訖時間為:1911年2月18日(農(nóng)歷正月二十日)——7月17日(農(nóng)歷六月二十二日)。共計五個月零二天。記錄這部日記的本子,是徐志摩正月二十一日(即徐志摩抵杭州的當(dāng)日)“夜間到清河坊商務(wù)印書館”購得的“學(xué)堂日記”(參見《府中日記》正月二十一日所記,載《徐志摩未刊日記(外四種)》),“上面印有中外名人格言、詩句、日月、星期。假日有自修課程、游覽地方、親朋問候諸目;開學(xué)后則有受課細目、預(yù)記項目等,頗為仔細實用”(見關(guān)佩貞《徐志摩日記失而復(fù)得》,轉(zhuǎn)引自周靜《逝水人生——徐志摩傳》)。這部日記頗能見出當(dāng)年學(xué)校的風(fēng)氣,徐志摩的少年氣質(zhì)、抱負、才華,乃至徐家的育子方法。
杭州府中,即后來杭州高級中學(xué)的前身。她的創(chuàng)始人是光緒年間的杭州知府林啟。當(dāng)時學(xué)校位于大方伯巷。
這部《府中日記》開篇有一段文字:
惟年辛酉,又申既畢業(yè)于高小學(xué)堂矣,其將奚適乎?聞之人曰,滬地學(xué)校多務(wù)名,不若杭州之為實。且學(xué)校在租界,則車水馬龍不面無[有]分心之虞,固不若杭城之為愈也。遂謀肄業(yè)府中校。去歲曾倩[請]燕孫君代為報名,俟考期定后赴考可也。同往者有沈、張二君,則此行亦不虞寂寞。
日記整理者虞坤林加注云:燕孫即潘應(yīng)升,硤石鎮(zhèn)人,此時已在杭州府中念書,故有請他代為報名一事。沈、張二君,即同鄉(xiāng)沈拱垣(字叔薇)及張仕章,同赴杭州府中念書?!拔┠晷劣稀碑?dāng)為筆誤,應(yīng)是“辛亥”。文中“[]”符內(nèi)字,系整理者更正處。
這段話字跡不像出于徐志摩手筆,虞坤林從行文語氣上推測為徐志摩之父徐申如所寫。
這短短一段文字,至少可透露兩個信息——
一是滬上學(xué)?!岸鄤?wù)名”,即所謂好弄“新名詞”、好翻“新花樣”,這也不自今日始,近百年前就有公議。至于杭城學(xué)校今天是不是“為實”,輿情似無定論,但當(dāng)年恐怕還是為民間所肯定的。
二是徐家乃至當(dāng)年一般較為開明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自理能力的養(yǎng)成教育。徐申如說“同往者有沈、張二君”,未道及有家長陪同前往省城入學(xué)。徐志摩寫的1911年正月二十一日的日記里也只說:“……偕沈拱垣君赴車站,吳嘯廬君及張仕章君先在,遂買票赴杭……”。吳嘯廬,名清,硤石米業(yè)小學(xué)教員。三個十三四歲的孩子(徐志摩那年14歲),離開故鄉(xiāng)到省城念書,路上陪同者僅一小學(xué)教員,車票都是自己去買的。而今日報刊屢屢報道大學(xué)生入學(xué)都要父母一起陪了去,其家庭對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真不可同日而語了(回憶上個世紀(jì)80年代初我考上北京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從浙江嘉興坐火車去北京念書,路上同行的也僅有去北京出差的我家的一位鄰居。那時我們同學(xué)考上大學(xué)去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杭州、金華等地念書的,幾乎都自己前往,極少有家長陪同的,哪知今日會演變成這樣的風(fēng)氣)!
徐家是海寧世家,徐申如也是目光遠大、理財觀念極新、創(chuàng)業(yè)本領(lǐng)極強的海寧大富翁,他除了承繼先人留下來的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還開辦了硤石第一家錢莊、投資滬杭甬鐵路……家業(yè)不斷興旺。但縱然有錢,他也不嬌寵徐志摩。從《府中日記》可知,徐志摩到杭州念書,尋舍租房等事,都由徐志摩自己料理,如正月二十一日所記“預(yù)記事件:明日擬租顧姓市屋……”,當(dāng)天徐志摩則寓居同升棧。
《府中日記》記錄了徐志摩的功課、課外書閱讀、社交以及游山玩水等等,頗有趣味。
在功課方面,《府中日記》除了記錄當(dāng)時的課程之外,還記錄了各科考試的命題,如“文課”作文題《西湖風(fēng)景多矣,春日晏游更饒樂趣。試各舉其所最賞心者》、《茅容殺雞供母而與客以蔬食論》(見“三月三十日”日記),徐志摩做了前一個題目;“修身”課的考題是《〈易〉言自強,〈老子〉貴柔弱,試言二者之得失》(見“四月十一日”日記);“歷史”課考題是《秦啟嶺南至漢初而絕,武帝復(fù)收入版圖,試綜舉而著之篇》(見“五月廿四日”日記);“算術(shù)”課考題有三:一,自某國輸入貨物一宗,按則例應(yīng)納稅25%,但其中已損壞20%免稅,尚須納銀四百六十二元,問原價若干?二,雞犬共頭五十,共足一百六十,問各若干?三,有ABC之三角形,BC為AB之五倍,AC為AB+BC之3/4,周圍長1890丈,問各邊長若干?(見“五月廿四日”日記)……硤石東山中學(xué)教師、海寧鄉(xiāng)賢顧永棣先生《寫在徐志摩未刊日記之前》一文(載《徐志摩未刊日記(外四種)》)評說當(dāng)時的這些試題道:“……試題是綜合性,思考性的,很能啟發(fā)學(xué)生的才智,培養(yǎng)學(xué)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這些考題對當(dāng)今教育工作者應(yīng)該是有啟迪作用的?!鳖櫹壬墙逃ぷ髡?,三句話不離本行,我很同意。但我還要補充的是,僅僅取這樣的題目還不夠,還要有允許學(xué)生獨立思考的氛圍和空氣,不然的話,題目是取出來了,答案或結(jié)論卻還是“統(tǒng)一”的,則無論如何談不上培養(yǎng)學(xué)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談不上啟發(fā)學(xué)生的聰明才智。
《府中日記》記錄了徐志摩在府中看課外讀物的一些情況。如正月廿二日(徐志摩到杭城的第三天)所記與沈、張出游清河坊,購回“《新三國》、《新西游記》各一”,并在當(dāng)天的日記里簡要記錄了讀后體會:“閱《新西游記》三冊,頗具諷意,此書非無益小說可比,以有言外旨也。”正月廿四日記“晚膳后,閱小說數(shù)頁……”正月廿五日記“晚膳后,……閱小說?!ń枧司≌f書三冊)?!倍仑ザ沼洝伴啞睹窳蟆菲獭薄6仑ト沼洝伴啞段骱蟆?、《民立報》”。三月初五日記“閱小說《三名刺》一冊”。四月初一日記“閱《魯濱孫飄流記》數(shù)頁”。四月初五日記“今閱報章……”。四月初七日記“向三年〖級〗生江世澄君借得《小說月報》二冊閱。載有各種小說,若《香囊記》則言情也;《汽車盜》則偵探也;《薄倖郎》則哀情也;其中情事曲折動目,至膳時始釋卷”。尤其值得書上一筆的是,徐志摩在日記里數(shù)次記錄閱讀謙本圖的書,還在這部《府中日記》之后以十幾頁篇幅抄錄其中四篇北美游記:《尼亞哥拉》,《仙都——加利佛尼亞》,《落機山之奇觀》,《大湖》。謙本圖的書漢譯全稱為《謙本圖旅行記地理讀本》,這部書由美國謙本圖(F.G.Garpenter)著,孫毓修譯述,商務(wù)印書館1908年5月初版,1911年2月再版。14歲的徐志摩不僅閱讀這部書,還手自抄錄其中華章,這既表明少年徐志摩的世界情懷,少年徐志摩的眼界,似也可稍窺當(dāng)日新興的美利堅新大陸在中華國民心目中的地位,似也可稍窺當(dāng)日中華國民對新大陸所代表的一種自由、進步、剛健有為的精神的向往。
少年徐志摩并不安分于課內(nèi)知識的學(xué)習(xí),他在府中的同學(xué)郁達夫,后來寫的《志摩在回憶里》一文中說徐志摩和徐志摩表兄沈叔薇:
他們倆,無論在課堂上或在宿舍里,總在交頭接耳地密談著,高笑著,跳來跳去,和這個那個鬧鬧,結(jié)果終于會出其不意地做出一件很輕快很可笑很奇特的事情來吸引大家的注意的。
而尤其使我驚異的,是那個頭大尾巴小,戴著金邊近視眼鏡的頑皮小孩(維強按:即指徐志摩),平時那樣的不用功,那樣的愛看小說——他平時拿在手里的總是一卷有光紙上印著石印細字的小本子——而考起來卻總是分?jǐn)?shù)得的最多的一個。
少年徐志摩可以輕輕松松地對付功課,所以周靜的《逝水人生——徐志摩傳》也說“很難得出結(jié)論說他(維強按:指徐志摩)是一個刻苦勤勉的學(xué)生”。徐志摩可能不是一個刻苦勤勉的學(xué)生,但他肯定是屬于有比較強的自制力和比較好的自我反省能力的孩子,他在三月十四日所記的日記可以為證:
……多日戲嬉無所事,置讀書于度外。今日上課反覺倦而不振,閑之為害也。功課多失落,同學(xué)告余曰,今禮拜六,地理小考之期也,下禮拜三考歷史之期。余聞斯言,不覺嗒焉若喪。蓋自開校至今,地理、歷史兩科曾未嘗寓目焉,今考期已迫,其將奈何!嗣今以后,茍能攻心于各科學(xué),少事嬉戲,則又何患乎。又申其勉旃。
徐志摩功課可以拿第一,天賦和余力使他能參與課堂以外的社會文化活動,關(guān)心課堂以外的大事小事。三月廿二日日記稱:
昨聞四年級中合購一球,今日一年級中亦以招股,組織一球會,以余與徐元琳、徐鐘琳、張士章諸君為發(fā)起人。徐鐘琳兼會計員,不及一刻而認(rèn)股者以及五十一股……
班級球隊建立,則踢球、比賽……虞坤林《整理后記》(載《徐志摩未刊日記(外四種)》)據(jù)此云:這也“初步表現(xiàn)出他(維強按:指徐志摩)的組織能力(可稱為社交能力強)”。如果說徐志摩日后在現(xiàn)代中國文化界于組織社團、編輯雜志諸事有很強的粘合能力,是不是可以從他念書府中組織球會一事見出端倪呢?
當(dāng)時中國內(nèi)憂外患,社會和文化正處在一個大變革時期,這是中國社會和文化變革的一個非同尋常的時期。14歲的徐志摩感同身受,不能不形諸筆墨,見諸日記?!敖衤勈澜绱笱菡f家安狄先生來杭”(四月廿八日日記);“向?qū)殤c醫(yī)局乞得入場券兩紙。今日午后四時半系演說‘中國現(xiàn)勢之缺點。明日為‘將來之希望”(四月廿九日日記);“聽美人愛狄演說,一時可驚、可警、可恥、可憎之心齊起于腦中”(五月初一日日記)。在五月初一日的日記里,徐志摩繼續(xù)寫道:
可驚者,所說中國之弱點,一至于此;可警者,聞其奴隸瓜分之說,彼外人與我漠不相關(guān),猶幾聲淚俱下,乃大聲曰,青年之人,爾知愛國乎!我國人聞之而不知發(fā)憤者,無人心也;可恥者,聆其誠實清潔之說,譏我笑我,然我國之人奚有?此事性質(zhì),彼以中國人尊德、誠實、清潔則國強矣。聞其說而羞恥之心不生者冷血也……
這幾則日記所錄,可稍知當(dāng)日杭州與外界交通之風(fēng)氣,也可知少年徐志摩的心志、視野和思維的力度。
在徐志摩其他的幾則日記——如二月廿三日、四月初二日、四月初四日、四月初五日等——都有對時政的扼要記錄和評說。徐志摩最初留學(xué)美英,專攻于政治經(jīng)濟,也未始沒有個人的抱負在里面,這也可從他輪船過太平洋時寫下的洋洋千言《赴美分致親友書》里見出。而他的父親徐申如希望他留洋學(xué)習(xí)的,除了金融,便是政治。這兒顯然有家教在里頭,但也未始沒有徐志摩的個人志向。而這份心志,在他就學(xué)于杭州府中時便已有了很充分的流露。
日記所載也可看出,徐志摩固然有志向,而更具備對人事的觀察力。譬如二月廿六日所記的他隨父親在昭慶寺參加為鐵路所開的會:
十下鐘始開會,到場約一、二千人。公舉史偉深君為臨時議長,所議事為籌款總理諸問題,各股東互相討論辯駁。自開會至閉會絕無精妥之方法,惟舉臨時查賬員四人,父親亦在被舉內(nèi),五時半始散會?!?/p>
一個14歲的孩子,能把這么大這么復(fù)雜的事看得這么清清楚楚,記錄得這么簡明扼要,除了家庭熏陶的因素,就該是他本人的天賦了。而徐申如常帶徐志摩出入這樣的場合,顯見得為父一片苦心,深寄厚望。徐志摩后來在人生事業(yè)諸大事上,有違父教,徐申如的痛心和失望也就可想而知了。
14歲的徐志摩,渾身洋溢著少年人的活力和好動好玩的天性。在他的日記里多有他游玩西湖山水的記錄,他幾乎走遍了游遍了西湖山水。如正月廿六日所記:
……午后無班(維強按:指無課),回寓。三人同至西湖游頑。乘船往游孤山、訪林君之遺跡。時值早春,湖光明媚,梅花燦爛,誠仙人之樂地也。既出孤山,至唐莊,復(fù)至岳墳瞻仰忠臣之遺范,不覺令人肅然。游興未賒,而日已將西下,爰即鼓棹而歸。
寥寥數(shù)語,真如優(yōu)美雋永之小品。
又如四月廿四日所記:
……復(fù)至玉泉。泉長三、四丈,寬丈余。數(shù)千百之魚家其中也。黃者、紅者、青者、黑者為數(shù)最多,而綠、而白則所僅見者也。至長者約七、八尺,魚之奇者,體作三彎狀,無以名之,名之曰彎魚。市饅頭投池中,群魚奔赴,相爭不下,有若世人之趨利者然。其內(nèi)又一小池,面積僅二丈余,蝦蟹游其中,水深不及尺,地流泉之一種也。以足蹴池畔石,水泡自地底而上,狀珍珠然,故名之曰“珍珠泉”?!?/p>
這一段文字,給我們留下了當(dāng)日玉泉及玉泉魚類之多于今日的一個文字記載。頗有唐人柳宗元記寫永州山水的趣味。而其狀物寫生,也可見出少年徐志摩觀察之細銳和觀察力之強,足見近代科學(xué)精神對他的影響。
徐志摩記游山水,也偶或記述游玩中所歷世態(tài)人情。如四月初九日所記:
……再至西湖,人擁擠甚,幾無容足地,以小洋四角喚得小舟一只,至岳墓,船家乞洋一角作飯資。后游畢而出,船已遠飏,茫茫大湖竟無覓處。噫!滑頭世界果然無一非滑頭矣。彼舟子年逾半百,尚刁狡若是,世情不可問矣。……
我粗粗統(tǒng)計,這部《府中日記》記錄徐志摩自己游湖山的近20處。日記里也未見父親徐申如對徐志摩游山玩水有何教訓(xùn)。也許開明紳士徐申如也是贊同的,作為商人,他肯定不希望徐志摩死讀書。大概徐志摩游玩確實太多,所以日記中有“家中祖母諄諄以少游險陘為訓(xùn)”之句(見五月初五日日記)。
這部《府中日記》記到1911年7月17日(農(nóng)歷六月二十二日)為止。然后是暑假,接下來,到了秋天,辛亥革命爆發(fā),杭州府中停辦,徐志摩休學(xué)回硤石,直到1913年春,杭州府中改名杭州第一中學(xué)重新開學(xué),徐志摩才在中斷學(xué)業(yè)一年半后得以重回校園。
徐志摩第二部記他在杭州活動的日記為《西湖記》?!段骱洝纷钤缃Y(jié)集出版是在民國36年(1947年),由晨光公司付印,陸小曼所編。關(guān)于《西湖記》的寫作日期,陸小曼寫明是“一九一八年九月七日——十月二十八日”。但虞坤林考釋陸小曼所定日期有誤,當(dāng)為“一九二三年九月至十月間的日記”(參見虞坤林“編者按”,載《徐志摩未刊日記(外四種)》)。虞坤林所考定的日期應(yīng)該是對的。徐志摩寫《西湖記》時,已是他留學(xué)歸國的第二年。
如果說,寫《府中日記》時,徐志摩還是一個淘氣的孩子,他對時政的橫議也還帶著少年的激烈、沖動和稚嫩;那么,寫《西湖記》時,他已經(jīng)有了政見和政治的思想了。他在英國曾隨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xué)院導(dǎo)師拉斯基的夫人,到某個選區(qū)為當(dāng)時的工黨領(lǐng)袖麥克唐納挨門逐戶游說拉選票,他的民主政治觀念在那時形成,他把英國的政治模式作為一種理想的國家政體(參見周靜《逝水人生——徐志摩傳》)。1923年的冬天,徐志摩應(yīng)張君勱之約寫了一篇政治宣言式的文章《政治生活與王家三阿嫂》,他在文中說:“英國人是‘自由的,但不是激烈的;是保守的,但不是頑固的。自由與保守并不是沖突的,這是造成他們政治生活的兩個原則;唯其是自由而不是激烈,所以歷史上并沒有大流血的痕跡(如大陸諸國),而卻有革命的實在;唯其是保守而不是頑固,所以雖則‘不為天下先,而卻沒有化石的僵。”(轉(zhuǎn)引自周靜《逝水人生——徐志摩傳》)這恐怕也可看成是徐志摩本人的社會政治思維和社會政治主張的表述。
《西湖記》寫于1923年9月7日-10月28日,是他慈愛的老祖母病逝后所記,主要活動的地方則在硤石、杭州和上海。在上一年的11月初,徐志摩已違父教,在《新浙江·新朋友》上兩次登報刊布《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通告》。他心中早已深深愛戀著思念著的是林徽因,林長民的長女,一個在他留學(xué)英國時就已走進他心中的容顏清麗、個性活潑、才氣逼人的女孩。但林徽因這時已跟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戀愛了,“他想離林徽音(即林徽因——編者按)更近,但事實上,林徽音離他更遠了”(周靜《逝水人生——徐志摩傳》)。而跟陸小曼相識相戀,則要等到1924年。1923年的秋天徐志摩在感情上是波動非常大的,歸國后人生事業(yè)的無起色,也使他感到焦慮。而疼愛他的老祖母的病故,更令他觸景生情,悲痛萬分。所以《西湖記》里有這樣的話:“今天的十月十五日——今天呢?老祖母已做了天上的仙神,再不能親見她鐘愛孫兒命里命定非命定的一切——今天已是她離人間的第四十九日!這是個不可補的缺陷,長駐的悲傷。我最愛的母親,一生只是痛苦與煩勞與不懌,往時還盼望我學(xué)成后補償她的慰藉,如今卻只是病更深,煩更劇,愁思益結(jié),我既不能消解她的愁源,又不能長侍她的左右,多少給她些溫慰。父親也是一樣的失望,我不能代替他一分一息的煩勞,卻反增添他無數(shù)的白發(fā)。我是天壤間怎樣的一個負罪、內(nèi)疚的人啊!”(《西湖記·十月十五日回國周年紀(jì)念》,載《徐志摩未刊日記(外四種)》)
但跟朋友們在一起時,徐志摩還是快樂的。他與胡適結(jié)為知交,也是在這一年的夏秋,在杭州的西湖山水間。有人講過這樣的帶點兒玩笑的話:胡適是沒有說不清的道理,徐志摩是沒有表達不清的感情。10月13日的日記里徐志摩寫道:“與適之談,無所不至,談書、談詩、談友情、談愛、談戀、談人生、談此談彼:不覺夜之漸短。適之是轉(zhuǎn)老回童了,可喜!”胡適在1923年的夏秋養(yǎng)病小住于西湖邊煙霞洞,正與表妹曹佩聲(誠英)作婚外之戀?!段骱洝酚泴懪c朋友的交游花去了不少的筆墨,今揀與杭州相關(guān)者稍作摘錄。譬如10月1日,與任叔永(鴻雋)、沙菲(陳衡哲)、朱經(jīng)農(nóng)、汪精衛(wèi)、胡適、曹佩聲、陶知行(行知)等同游海寧斜橋觀潮,晚歸杭州——
過臨平與曹女士看暝色里的山影,黑鱗云里隱現(xiàn)的初星,西天邊火飾似的紅霞。
樓外樓吃蟹,精衛(wèi)大外行!
湖心亭畔蕩舟看月。
三潭印月聞桂花香。
堪稱很美妙的筆記文學(xué)。
《西湖記》描寫西湖和西溪的文字,也頗可一觀。譬如10月21日所記的,其中寫湖心亭——
我們第一天游湖,逛了湖心亭——湖心亭看晚霞看湖光是湖上少有人注意的一個精品——看初華的蘆荻,樓外樓吃蟹,曹女士貪看柳梢頭的月,我們把桌子移到窗口,這才是持螯看月了!夕陽里的湖心亭,妙;月光下的湖心亭,更妙。晚霞里的蘆雪是金色;月下的蘆雪是銀色……
其中寫阮公墩——
阮公墩也是個精品,夏秋間竟是個綠透了的綠洲,晚上霧藹蒼茫里,背后的群山,只剩下輪廓!它與湖心亭一對乳頭形的濃青——黑青,遠望去也分不清是高樹與低枝,也分不清是榆蔭是柳蔭,只是兩團媚極了的青嶼——誰說這上面不是神仙之居?
在這一天的日記里,徐志摩比較了北京西山和杭州西湖——
我形容北京冬令的西山,尋出一個“鈍”字;我形容中秋的西湖,舍不了一個“嫩”字。
我曾客居京華5年,西山四季都去游過,冬天西山以“鈍”作形容,徐志摩一字千金。
這一天的日記還記錄了西湖和西溪的蘆花、花塢的景致——
西溪的蘆葦,年來已經(jīng)漸次的減少,主有蘆田的農(nóng)人,因為蘆柴的出息遠不如桑葉,所以改種桑樹,再過幾年,也許西溪的“秋雪”,竟與蘇堤的斷橋,同成陳跡!
在白天的日光中看蘆花,不能見蘆花的妙趣;他是同丁香與海棠一樣,只肯在月光下泄漏他靈魂的秘密;其次亦當(dāng)在夕陽晚風(fēng)中?!?/p>
……
花塢的竹子,可算一絕,太好了!我竟想不出適當(dāng)?shù)奈淖謥碣澝溃徊坏褡?,那一帶風(fēng)色都好,中秋后尤妙,一路的黃柳紅楓,真叫人應(yīng)接不暇!
致力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文獻的收藏和整理的陳子善先生,在給《徐志摩未刊日記(外四種)》寫的序里說:“徐志摩的‘純粹性靈,徐志摩的浪漫主義情懷,以及徐志摩‘濃得化不開的散文筆調(diào),在他這些日記中全部真實呈現(xiàn),袒露無遺?!边@個評語應(yīng)該不是虛言。徐志摩本人是非??粗刈约旱倪@些日記的,日記幾乎成為他每天必做的“功課”。他在《留美日記(1919年1月26日——12月21日)》7月10日所記里有過這樣的表露:
日記竟一荒永荒真不應(yīng)該。人之異于禽獸,以其有智慧,能思想,思想最空淼,亦最奇妙。綜前映后,層出不窮。然非討切記述以雜其緣索,而理其源流,則罔為無所歸宿,精金寶石一等煙云有足惜也。惟學(xué)問少所臻詣,思路必不純潔,故難于著專篇而宜于著隨筆。日記有百利,而無一弊。……
這是徐志摩對日記的認(rèn)識,所以他一生往前走去,一生未停筆日記。不僅徐志摩,現(xiàn)代中國的文化和文學(xué)家,都很看重日記這個體裁,雖然各自的著眼點有所不同。教育家、文學(xué)家夏丏尊說“日記文學(xué),是實際生活的記錄,可以打破一切文字上的陳套”(《文章作法》);徐志摩杭州府中的老同學(xué)、文學(xué)家郁達夫認(rèn)為日記文學(xué)“能使真實性確立”(《日記文學(xué)》);文學(xué)家周作人也認(rèn)為日記文學(xué)“是文學(xué)中特別有趣味的東西,因為比別種文章更顯明的表現(xiàn)出作者的個性”(《日記與尺牘》);文學(xué)史家阿英還區(qū)分新文學(xué)中的日記為記游日記、社會觀察日記、私生活日記和情書日記四大類,加以討論(《日記文學(xué)叢選·序記》);思想家、文學(xué)家魯迅《馬上日記之一》里對日記的言談,是被經(jīng)常引用的,他以為“日記的正宗嫡派”當(dāng)屬“寫給自己看的”那一類,無須擺“空架子”,“可以看出真的面目來”。徐志摩保存和流傳下來的《府中日記》、《西湖記》等日記,確像魯迅所言。而其中所含的教育、文學(xué)、歷史、社會民情、旅游和鄉(xiāng)邦文化等方面的內(nèi)容,我們今日讀來,還覺得意味雋永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