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機敏 宋 明
“片”出一片天地
德昌有一廚中奇人,其絕活是將煮熟的豬耳朵連軟骨帶肉切得薄如蟬翼,刀刀如此,片片一樣,因為廚人叫童幫修,涼拌后的這道菜也被稱作了“童耳朵”,這菜在攀西地區(qū)可是很有名。
記者觀看了童幫修的絕活表演,只見他將煮熟的豬耳朵放在案上,左手平整地按在耳朵上面,如果塊小的豬耳朵他便用指頭壓著,他的右手握刀朝左手掌下滑去,并推拉輕切,刀從掌下過,一片耳朵便切劃了下來。他說,這種刀法就叫“片”,這是現(xiàn)在的許多廚師都會的活兒,在烹飪刀法中叫做“批”。那普通的片刀在他的手上,真是出神入化,化普通為神奇,能“片”出一片天地。記者看見,小小的豬耳朵最大能“片”到長約15 cm、寬約6 cm的片子,片上雖然有肉有軟骨,卻薄如蟬翼,厚薄均勻,最薄處極少穿孔,透光并可見人。童幫修在操作過程中氣定神閑,游刃有余。
童幫修的“片”功“薄”讓人驚嘆。不過他說,要“片”好還要選好煮好肉。他雖有絕技,可涼拌豬耳朵銷給普通顧客時,最多只片6~7 cm長,因為這樣食用要方便一些。就是這樣,顧客也覺得這涼拌豬耳朵非同一般。
自己摸索出來的絕活兒
童耳朵的絕活不是祖?zhèn)鞯模膊皇歉鷰煾祵W的,而是自己摸索出來的。
他出生在德昌縣城,十三四歲的時候,他被鋪公路的石頭砸壞了雙股骨,成為二級殘疾??伤膹?,他覺得別人能做到的,他能做到,別人不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他當過木匠、篾匠、鐵匠、鐘表匠,他的腳不方便,可是手靈活,干啥都是一把好手,鐘表修理一干十多年,憑著他的苦鉆精神,他在德昌的鐘表修理業(yè)中名氣不小,靠這手藝養(yǎng)活了全家人。
當初他在餐飲手藝上不顯眼,只是別人家里有婚喪嫁娶事兒的時候,他常作為廚子被人請去操刀炒菜。他感覺自己手藝不錯,別人也覺得他的刀工好,菜的味兒好。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鐘表修理業(yè)不景氣,他家生活陷入困境。母親建議他換行道,放棄鐘表修理,這個建議讓童幫修走上了餐飲之路,走上了致富之路。
1988年,童幫修開起了小餐館,當時滿街都在賣鹵菜,他也一樣賣,沒有特色也不出眾,不過此后有兩件事改變了他的命運。
第一件事就是改“切”為“片”。當時大家切肉都差不多,都是豎刀而切,切的肉多是厚薄不勻,童幫修切的也差不多??珊髞碛幸淮嗡陔娨暲锟匆姛粲芭H獾闹谱鞣椒?,特別是看到燈影牛肉切得那么薄,他心想:“我也可以把豬耳朵切成這樣啊!”于是他在切肉的時候嘗試著像燈影牛肉用“片”法切豬耳朵,可能是他從事鐘表業(yè)多年,擅長精細操作,加上他切菜的基本功,他“片”出來的豬頭、豬耳朵非常之薄,他自己覺得好,顧客更為驚嘆。
第二件事是根據(jù)顧客需要改“鹵”為“涼拌”。當時滿街賣鹵豬頭的時候,他的餐館也跟隨其中,可是有的顧客買了鹵豬頭后,要求他涼拌一下。他突然想到:“既然有那么多的人喜歡吃涼拌的,干脆賣涼拌菜不更好嗎?”他根據(jù)大眾口味賣起了涼拌豬耳朵,很快受到了顧客的歡迎。
就憑這兩點,1990年他的涼拌豬耳朵在德昌縣城出了名,許多人都喜歡他的這道菜。他的朋友改呼他為“童耳朵”,剛開始他非常不高興。他便回敬:“你才是豬耳朵!”后來很多的客人來買涼拌豬耳朵,都喊“來半斤童耳朵!”“買一斤童耳朵!”想到菜名和自己的姓連起來,起初他還有點兒生氣。有人勸他:“王包子”、“潘砂鍋”都是取老板的姓加看家商品稱呼的,稱你“童耳朵”應該高興,說明你做的出名了。想想也是,他覺得這名能帶來商機,便不再生氣了,今天聽著他還覺得挺順耳挺親切的。
他的招牌是用的外公的老字號“茂源長”,當年他的外公在德昌街賣干雜貨,現(xiàn)在他在德昌街賣涼拌豬耳朵,他把外公的商號做出了名,他的母親對他說:“要是你的外公看見了你把生意做大,肯定睡著都會笑醒!”不過,大多的人只知他的店叫“童耳朵”,而不知他的餐館的真正名字是“茂源長”。
絕活,后繼有人
憑著他的一手絕活,以紅油麻辣和香脆為特色的涼拌豬耳朵,輔以蒸鹵菜的特色菜系,童幫修把餐館做大做強了,現(xiàn)在餐館能容納500人就餐,并已有員工30多名?!巴洹背蔀榕饰鞯貐^(qū)有名的特色餐館,許多人專程從西昌、攀枝花到德昌品嘗這一絕。1997年,他的“童耳朵”被德昌縣評為地方名小吃,2003年他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優(yōu)秀個體工商戶。
54歲的童幫修身體差,可生意又好,他受不了累,于是他放手讓舅子管理餐館,舅子跟著他學會了“片”,雖手藝不及他,可童幫修覺得后繼有人了,他放心。
童幫修是一個殘疾人,他憑著堅韌不拔的性格,練就了“片”豬耳朵的絕活兒,“片”出了德昌,“片”響了攀西地區(qū)。
他的一絕算來時間也不長,最多10多年,這讓我們想到,哪怕是最基本最普通的活兒,只要下功夫,就會練成絕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