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潤常
(上接2005年第11期)
仡佬族現(xiàn)有人口43.7萬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西北部及西部地區(qū)的遵義、仁懷、安順、鎮(zhèn)寧等市縣,少數(shù)分布在廣西、云南等地。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區(qū),大多數(shù)在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那里地形復雜,氣候潮濕。仡佬族人的經(jīng)濟生活以農業(yè)為主,山地種植玉米,平地種植水稻,因此,這兩種作物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糧食。
仡佬族日常主食為苞谷,平壩地區(qū)以稻米為主食,其次是小麥、蕎子、紅稗、小米、高粱等,平時喜吃酸辣食物和糯食,為了祛潮取暖,每餐都少不了一鍋辣椒湯,辣椒有多種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他們把玉米粒磨成細細的面粉,儲備起來,吃時上屜蒸熟,然后攤開弄碎,灑上水,再反復蒸兩次,使玉米粉松軟香熟可口。
仡佬族副食中,極有特色的是辣椒骨。仡佬族在殺了豬之后,將豬肉熏制成臘肉,將豬骨頭加雞肉,攙進大量辣椒粉舂碎,拌入燒酒、花椒和鹽巴,放進壇內密封,過半個月后就成為又香又辣的辣椒骨。吃苞谷蒸粉時離不開它。
仡佬族人喜歡飲酒,他們把玉米釀成酒,在天熱時作為清涼飲料。喝玉米酒,吃玉米粉,佐以辣椒骨,是勞動之余最好的享受;還喜歡食狗肉,但祭祖忌用狗肉,祖宗神位前的桌臺上也禁放狗肉。
每年春節(jié),仡佬人要祭奉祖先,屆時要用幾升米蒸成一個大粑粑,3天之內,是絕對不準動這個大粑粑的。3天后,即正月初三,才能食用它。有的地區(qū)祭祖時,還要做幾個小粑粑放在大粑粑周圍,作為陪襯。黔西一帶的仡佬人還在大粑粑上插豆豉葉(即扁竹葉),表示紀念祖先開荒劈草、插草為標的業(yè)績。
農歷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蟲節(jié)”。這一天,家家飯桌上都擺著幾盤別有風味的菜——油炸蝗蟲、腌酸螞蚱、甜炒蝶蛹、燒炒蚜米泥鰍等。
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是仡佬族祭“牛王”的日子。仡佬族愛護耕牛,將牛視為恩人。有“仡家一頭牛,性命在里頭”的說法?!芭M豕?jié)”這天,所有耕牛都要放1天假,不再做工。這天,要給耕牛吃最好的飼料,并買肉殺雞,做粑粑,備米酒,為牛披紅掛彩,并在牛角上掛上做好的粑粑,然后把牛牽到池塘或水田邊,讓牛從水中見到自己的倒影,邊吃粑粑,邊作自我欣賞,為牛作壽。給牛作完壽,全家人才圍坐桌前,飲酒吃肉,以示慶賀。
仡佬人十分崇敬自己的祖先。他們除了在家中奉祀祖先,在春節(jié)祭祖外,每年全寨人還要舉行悼念祖先的儀式——敬拜神樹,這起源于仡佬族古老的自然崇拜。敬拜神樹的時間各地不同,一般選擇在農歷三月六、六月六,或八月十五。
過節(jié)這天,各家各戶首先要自備米酒、肥豬肉、鮮魚、糯米飯等等,作為“拜樹”的供品,另外還要準備紅紙、鞭炮,然后全家老少到村子里集合編組,以組為單位上山拜樹。拜樹由近而遠,先山下后山上。見樹先放鞭炮,然后選擇有代表性的古樹或粗壯樹朝拜。
拜神樹時,全寨停工1天。祭祀儀式持續(xù)1天,到結束時已近黃昏。大家席地而坐,各家自帶酒相互敬飲。吃過后,要將剩下的酒菜平分成若干份,各自帶回家與家人同吃。
仡佬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腿说郊?,全家人要起立迎接客人。在相互來往中,都會熱情地以酒肉相互款待。有時要請歌手來唱“打鬧歌”,主人也備酒菜、豆腐、臘肉、粑粑等款待鄉(xiāng)親和歌手。
(連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