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舞臺,更是機會與夢想交織的地方;
這是一個戰(zhàn)場,更是英雄與敗將輝映的地點。
2006,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年份。在這一年里,有多少人抓住了機會,一步就跨越了草根與巨富的鴻溝,搖身而成擁有財富、遠離平貧的新貴族,高燃、李想、戴志康、茅侃侃等都是因為抓住了機會,敢夢想、敢做為,終于脫穎而出,成為新時期創(chuàng)業(yè)的典范。也有人,背道而馳,抓住了機會,又放走了機會,最終反而落于了機會的“陷阱”,嚴介和從發(fā)現(xiàn)BT模式,到利用BT賺足了鈔票,最終又因擴展過快而落入“陷阱”。
看來“機會”也成了一柄雙刃劍,它既能“劍”到成功,也能招來失敗,關鍵就是看運劍者的功力與火候的把握了。
反觀周鴻袆,卻找到了一個恰好的機會展示自己“流氓”的一面。利用“流氓軟件”賺了錢,然后將“流氓軟件”倒手馬云,再反戈一擊“流氓軟件”,周的“道行”可謂深矣,“我是流氓我怕誰”在這里被周鴻袆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所有的機會中,最令人扼腕嘆息的莫過于李一男了。
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曾讓多少人寄予厚望,又讓多少人失望。從他跨入華為大門的第一天起,就被“華為領袖”任正非另眼相看,27天升為工程師,2年成為華為副總裁的升遷速度,也許在未來100年之內(nèi)再也沒有任何一家中國公司能做到了這一點。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日后李一男的出走、另立門戶、業(yè)務被搶單、債權人逼債,最后落得個回歸華為,重新皈依任正非門下的結局。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李一男曾經(jīng)有許多機會擺脫華為的“追剿”,但因一念之差,最終都被李一男放棄,這不能不說是李一男的悲哀,迷失方向也就在所難免。
從陳曉處接過永樂的黃光裕似乎更加春風得意,但是,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秋后算賬”,這多少讓這位國美教父感到了絲絲不快,“原罪”問題一出,國美上下齊心協(xié)力,應付危機,現(xiàn)在總算松了一口氣。但是,面對早期所遺留下來的“貸款”等原罪問題,“黃教父”決不能掉以輕心,突出重圍的機會只有一次。
辛辛苦苦做好了一件嫁衣,正準備披上它炫耀時,卻被別人搶了去,2006年的方興東最窩火,博客網(wǎng)開通了五年,不見起色,新浪一旦搶過接力棒,卻弄得風生水起,熱鬧非凡。甚至一個叫“老徐”的博客流量就讓方興東眼饞:“唉!這么好的機會,我當初怎么就沒有想到呢?”
史玉柱借網(wǎng)游找到了一個卷土重來的機會,孫宏斌借順馳尋求了一個出讓的機會,陳天橋借盒子捕捉到了一個轉身的機會……等等,正所謂“君”為機會來,亦為機會所敗,成也是機會,敗亦是機會,這些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們,共譜了一曲2006年中國商界最復雜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