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敏
看一則廣告語——
“我們站在一起,但不要太近;我們清淡相望,但要長久?!?/p>
因為熱愛和天真,因為原初和淳樸,這樣的語言便有了感染力。
然而,我們在考場上的作文卻越來越老套了:沒有想象力,缺乏童心,喪失了語言的鮮活。一句話,喪失了人的個性,也就提不到寫作的獨特性。
本期“主題閱讀”選了幾則作家或年輕作者回顧童年作文的片段——
老師總是在燈下的;
媽媽總是在補衣服的;
春游總是要寫作文的。
雖然這些冒著熱氣或流著眼淚的文字間偶爾還有些許調侃,但愿同學們讀罷之后,能在莞爾一笑的同時,試著在今后的寫作實踐中,拋開些“寫作技巧”,忘掉些“發(fā)散思維”,注重點“個人情結”,甚至可以像記日記一樣地把生活的零散細節(jié)和個人喜好統(tǒng)統(tǒng)寫進作文,因為最真實的才是最動人的。
董橋先生說寫作有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如初戀之悄悄話,溫馨而甜蜜;
第二境界如熱戀之情濃似火,出語浮浪;
第三境界只能是剪燭沏茶,親切卻只能說得三分。
那么,我們在寫作中,不妨也借鑒一下這些已步入中年的作家的寫作體驗,不要刻意雕琢自己的語言,故作深刻或浪漫,而是像拉家常似地絮絮款談,興許反而能體會到寫作的真諦,獲取隨意天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