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山西人現(xiàn)在的性格,只是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集中顯現(xiàn)
韓石山,作家,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山西人跟土地房子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秉性,“一方水土一方人”,這雖然是一句俗話,但說明了土地和人性的關系。
柳宗元是山西人,他寫過一篇《晉問》,問山西到底是什么樣的地方,山西人到底是怎樣的人,連續(xù)寫了幾篇。其中說山西是“表里山河”,東有太行山,西有黃河,中間有呂梁山。兩個山脈幾乎都是從南貫穿到北。這種環(huán)境決定了相對封閉的地域。
“表里山河”的下一句就是“備敗而已”,是指山西這個地方是打敗仗之后可以守的地方。中原大戰(zhàn),閻錫山大敗,一退回娘子關便安然無恙,足以自保。
上世紀30年代前期,中國社會不安寧,這兒打仗,那兒鬧災,憑了這表里山河,山西成了全國的“模范省”。解放后到文革中,山西一直是個出典型、出經(jīng)驗、出干部的地方。而到了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力度加大,山西就只能每況愈下了。
其實山西人的特點沒什么特異的,他所具有的性格是中國人都具有的,只不過在有些地方表現(xiàn)的極端些,這有原因。為大家所不關注的是,山西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堯都平陽,舜都蒲版,禹都安邑皆在山西,這說明早在夏朝以前,山西的農(nóng)業(yè)文明就很發(fā)達。
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文化在山西、陜西這樣的地方最先發(fā)達,影響也最為持久。所以很多山西人現(xiàn)在的性格,只是傳統(tǒng)中國文化表現(xiàn)得集中的顯現(xiàn)。
山西雖然不富,但在以往它是個非常適合生存的地方,山西土地寬廣,人煙稀少,在太行山和呂梁山之間是平原。而像山東、河南則經(jīng)常受黃河決口的侵擾。所以一到災年,會看到很多山東河南人到山西逃荒。
古代以來,哪些人能代表山西人的特征?富裕的人能代表,主要是晉中和晉南的富人。富人有能力形成文化層面的意識,而貧苦百姓終日是要為生計而奔波的。富人的生活和處世能夠成為當?shù)氐谋砺省?/p>
像經(jīng)商有錢了后一定要還鄉(xiāng),富貴不還鄉(xiāng),如錦衣夜行。回家后就要置辦產(chǎn)業(yè)。山西歷來重視蓋房,舍得在這上面投資。房子同時也是地位的證明,顯要身世。這對中國人都是如此。
山西人節(jié)儉非常出名,一方面是為了備荒、備災,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攢錢以炫耀。山西不同于沿海,老百姓想發(fā)財只能靠攢。再加上山西人不愿意借錢,所以要干點什么事只有拼命攢錢,而他們認為蓋房子、買地是最可靠、安全、有效的攢錢方式。
也有人買房子為投資,但不普遍,像到外地買房子最醒目的煤礦行業(yè)的人,他們的利潤是非常高的,他們買房子不是可笑,是聰明的,存到銀行還擔心貶值。買了就讓他閑著,也不需要賺那點租金。
而且山西人跟所有中國人一樣,都是“向下”的,父親要對兒子負責,兒子能不能好,父親起很大作用,對孩子一定要從念書供到娶媳婦。山西人在這點上表現(xiàn)更極端。比如孩子結婚,是無論如何要給他攢出一套房子來的。不然,心里會覺得對兒子有愧。
現(xiàn)在山西往外走的趨勢非常大,沒有考上大學的人也往外走,考上的更不愿意回來。但本地的老百姓,并沒有分享到很多煤礦經(jīng)濟帶來的利益。在山西,下煤窯的多是外地人,本地人把下煤窯看作“賤業(yè)”,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下煤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