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 鶯
人們大都認為心、腦、肝、腎等臟器與健康密切相關,腸道卻是一個似乎被遺忘的角落。殊不知,腸道的健康同樣是性命攸關的。諸如癌癥、心腦血管病、中風、老年癡呆等,皆與腸道健康密切相關。
好端端的怎么突然成了病人了?而且病得不輕:動脈硬化、高血脂、腦血栓、中風、老年癡呆、癌癥……檢查病因也是一筆糊涂賬。不過現在人們終于有所覺醒:腸內污染可能是造成這些嚴重疾病的主要嫌犯之一。而且,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早衰、易疲勞、皮膚粗糙、老年斑等等這些惱人的問題,皆與腸內“吸毒”有關。這是一種不易知覺的體內污染。
按說,腸道是生命力的策源地,構成人體大廈的“一磚一瓦”都是從這里進入人體并被輸送到人體各個組織、器官的。但是人們也發(fā)現,許多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物質,也正是從這里“混入”人體內部的。
我們常常憂心于食品的化學污染——農藥、化肥、添加劑等等,以及環(huán)境惡化、藥物濫用等外源性毒素對健康的威脅,但其實,人體內的內源性毒素更為危險。而人體的內源性毒素,大部分便來自腸道。
內源性毒素,包括體內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以及腸道廢物經腸內細菌分解所產生的毒素。在健康的腸道中,糞便被迅速排出,不至于產生太多足以影響健康的內源性毒素。但是,當飲食不正常、運動不足、精神壓力、疾病、藥物等導致腸道健康失衡時,內源性毒素就會積累,而且運送至全身,破壞免疫系統(tǒng),引發(fā)包括癌癥、動脈硬化、老年癡呆、過敏癥等多種病變。
腸道健康也與人體的老化息息相關。醫(yī)學研究充分表明,老化從腸道開始,腸道的老化加速全身的老化。
由于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工作方式的改變,過多攝入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運動量減少,生活壓力增高,現代人的腸道健康問題已日益凸顯出來。最足以顯示現代人腸道健康迅速惡化趨勢的,是結腸癌在惡性腫瘤死亡排名表上已經由10多年前的5~6位上升到第三位。在某些地區(qū)甚至上升到第二位。同樣,與腸道健康密切相關的乳腺癌,也由第4~5位上升到第2~3位。
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它的正?;蚴д{,對人體的健康和壽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著名科學家梅契尼可夫認為,如果大腸內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調,有害細菌產生的毒素被腸壁細胞吸收后會引起慢性中毒,導致人體的衰老。這便是“自身中毒”學說。
腸內疾病是萬病之源,腸內健康是健康之本。
其實,我們的祖先對腸道健康的重要性很早就有精辟的論述,唐朝醫(yī)圣孫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記述:“便難之人,其面多晦?!睗h朝大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寫道:“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
腸道是人體免疫“長城”
腸道長約7~8米,好像人體防御的萬里長城,蜿蜒崎嶇,威武雄壯,頑強地抗擊著有害細菌的攻擊。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全身淋巴結60%~70%分布在腸道內,腸道免疫系統(tǒng)所產生的免疫球蛋白,占人體所生產免疫球蛋白的60%。腸道免疫系統(tǒng)的精致度也超乎想像,它能夠精確地排除病原菌,辨別有益菌及食物。
所以說人體內的免疫力70%集中在腸道內,主要由腸黏膜表面的一層上皮細胞及緊密相連的一層以“雙歧桿菌”為主體的正常生理性細菌構成。正是這一層菌膜形成了人體內的第一道生物免疫屏障,它依靠粘附在腸黏膜細胞的有利位置,對大量進入腸道內的有害菌、致病菌進行生物阻抗,并分泌大量蛋白因子、多種生物酶及多種化學物質,直接或間接殺滅有害細菌及多種致病菌,并參與降解腸道內許多致癌物質,如亞硝胺、硫化氫、吲哚等毒性極強的致癌物質,同時牢牢地固守在陣地上,不讓其他有害菌占位、生存。
醫(yī)學研究指出,有益菌可以在腸內產生醋酸等有機酸和乳酸,造成腸內的酸性環(huán)境,有利于自身的成長,同時控制有害菌的生長。
一旦腸道菌群失衡,有害細菌占了上風,產生很多腐臭的毒素,就會嚴重破壞人的免疫功能。
成人的腸內存活著大約100種左右、共100兆個細菌。研究表明,成人身體的構成細胞數為60兆個,而細菌數量多達100兆個,其數量相當于全世界人口的幾萬倍!細菌數遠遠超過細胞數!據說將這些細菌排成一列的話,可以繞地球兩周有余。
在正常情況下,腸道內有益菌群與有害菌群保持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關系,有益菌以絕對的優(yōu)勢控制著致病菌,使其不得“興風作浪”。如果這個平衡被破壞,有益菌處于劣勢,就會發(fā)生疾病。
世界上最慘烈的“細菌戰(zhàn)”
腸道內的細菌集團像草叢一樣布滿了我們的“九曲回腸”,我們稱之為腸內菌群。主要的菌群包括能幫助我們維持健康的“有益菌群”如雙歧桿菌、乳酸菌群,還有危害我們健康的“有害菌群”,比如大腸桿菌、魏爾希氏桿菌等腐敗菌群。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厭氧菌群。在健康人體內,“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在腸道內是平衡共生的。但是,當人體健康發(fā)生波動時,有害的細菌就會伺機繁殖,產生致癌物質和腐敗物質;對這些物質和有害菌進行分解和抑制作用的是有益菌,有益菌和有害菌在腸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曠日持久的大規(guī)?!皯?zhàn)爭”。
剛生下來的嬰兒腸子里面是沒有細菌的,他出生的那一刻,接觸了外界的環(huán)境,立刻就有細菌進入到他的體內,有很多進入到腸道內,并在那里安家落戶,不斷繁殖。
這些最初進入身體的細菌有“好細菌”,也有“壞細菌”,它們在腸內以極快的速度繁殖,數量不斷倍增,各自占領自己的地盤。只需24小時,細菌的總數就達到了100兆。
這時腸內布滿了細菌,再沒有地方可占,于是好細菌和壞細菌之間的戰(zhàn)爭開始了。在這場戰(zhàn)爭中,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大約是100兆,伴隨著人的一生,持續(xù)幾十甚至上百年。世界上任何一場戰(zhàn)爭的規(guī)模都不能與之相提并論。
在這場戰(zhàn)爭中,如果有益菌占壓倒性的優(yōu)勢,腸內就能保持新鮮的狀態(tài),腸道運動就活躍。在此獨領風騷的是雙歧桿菌。在許多有益菌中,雙歧桿菌稱得上戰(zhàn)役主力軍,是能將有害菌唏里嘩啦打敗的勇敢善戰(zhàn)的驍將。所以,腸內是否生存有大量的雙歧桿菌成為健康的關鍵。
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以高度密集的形式存活于小腸下端,在大腸尤其活躍,數量更多。這些有益菌能防范有害微生物存活于大腸,預防小腸受害菌侵襲。
那么,當人體免疫功能受到損傷時,如何修復人體的生物免疫屏障?20世紀90年代初,在
日本東京召開的國際雙歧桿菌研討會上,各國專家們一致認為應當把“雙歧桿菌”的多少作為衡量一個人健康水平(免疫力強弱)的標準,并強調:每個人都應充分補充“雙歧桿菌”。
“腸道年齡”警訊頻傳
腸道內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于是,科學家提出了“腸道年齡”的新概念。所謂“腸道年齡”,實際上就是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腸道內菌群勢力分布變化的階段反映,并作為一種反映體質狀況的健康指數。通過腸道菌群之間的平衡程度,人們就可以判斷腸道是否有老化現象。
就人類而言,嬰兒出生的第5天,腸內便充滿了雙歧桿菌等從事腸道清潔衛(wèi)生的有益菌群。斷奶以后,從轉入成年人飲食開始,擬氣桿菌等中性的厭氧菌逐漸增多,最終達到90%,而有益菌群則劇減至10%。此后,這種格局將貫穿整個成年期,不會有大的改變。但是,在步入老年期的55~60歲這一年齡段,有益菌群數量再度減少,致使那些莢膜桿菌、梭菌、大腸桿菌及腐敗性細菌乘機大肆生長繁殖,興風作浪,產生有害毒素,腸道內硫化氫、氨、酚、靛基質等有毒物質增多,被吸收入血液后,就會對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造成危害,引發(fā)多種疾病,使人體過早衰老。
對中老年人來說,由于腸道的張力和推動力逐漸減退,牙齒缺損,咀嚼食物咬不爛,加上吃的過于精細,運動量小等原因,致使胃腸道的消化、蠕動功能差,極易引起便秘,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過長,大量毒素被人體吸收,同時菌群生態(tài)發(fā)生改變,有害菌群增殖而影響健康。如果經常吃高蛋白及高脂肪類食物過多,可促使膽囊向腸道排泄膽汁增加,某些細菌將部分膽汁轉化為二次膽汁酸,這些膽汁酸是一種促癌物質,和其它致癌物質共同刺激腸壁,易引發(fā)大腸癌。另外,早已有研究表明,動輒便秘的女性最易患乳腺癌。同樣是由于腸內“吸毒”導致的。
一個健康人的腸道年齡與其生理年齡相差不大,但現在許多養(yǎng)成了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生活習慣的人,他們的實際腸道年齡與生理年齡產生了很大差異。近年來,都市年輕人因“腸道年齡”老化引發(fā)的“未老先衰”趨勢非常明顯,甚至連10~20歲的年輕人腸道年齡也已呈明顯老化趨勢,而女孩子尤其是白領女性的情況尤其令人擔憂。有些人雖然只有20歲,但按她們的腸道年齡推斷,稱其60歲也毫不為過。究其原因主要來自飲食中的偏食等不良習慣,比如不科學的減肥、節(jié)食、酗酒、抽煙、過度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一些中老年人,由于飲食失調,肉類攝食過多,加上抑郁情緒的影響,也會導致腸道內的菌群平衡失調?!澳c道年齡”老化后常見的疾病包括急慢性腹瀉、腸易激綜合征、便秘等。長期便秘、腹瀉及腸易激綜合征會導致面色晦暗,皺紋增多,不知不覺中讓人的面容呈現“老態(tài)”。許多正值花季本當是花容月貌的城市少女,臉上卻布滿了與她們的年齡極不相稱的晦暗氣色,其青春氣息已遠遠不如面如芙蓉的農村少女。
據了解,在感冒、腹瀉、便秘、消化潰瘍、肝硬化等病人身上,均可發(fā)現其腸內的有益菌減少而有害菌卻相對增加的現象。
30歲男人的腸道危機
一個忙碌的30歲男性白領的24小時通常是這樣度過的——8~10個小時坐在電腦前;2個小時左右坐在沙發(fā)里看電視、報紙;3個小時左右在各種交際場合杯籌交錯;剩余的時間本來已經不多,還要留出一大部分交給睡眠。吃得多,動得少,壓力大,腸衰老。
久坐,高熱飲食,缺乏運動……現代生活方式對男人的健康危害,已經構成巨大威脅。專家提醒:久坐不動和高脂肪飲食習慣聯合導致了直腸癌的高發(fā)。
然而,許多男人一提起排毒,就是一臉的不屑,他們認為排毒是女人的專利,男人不用養(yǎng)顏也無須排毒。殊不知,男人,特別是中年以上的男人,恰恰是更需要排毒的一群人。
40歲的男人們正在經歷著嚴峻的考驗,記憶衰退、臃腫不適、精力不濟、食欲不振、面色無華……這是身體代謝不暢、毒素積累的表現。一旦毒素積聚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堵塞你的血管,進入你的血液,損害你的器官,你的健康就會隨之崩潰!要注意的是,這一情況還有日益年輕化的趨勢。男人在三四十歲就因腦中風而入院的事隨處可見。而年輕男性中由于工作的壓力過大而患神經衰弱、便秘的人也比比皆是。
腸道毒素是美麗殺手
本來是可以“素面朝天”的妙齡少女卻不得不靠脂粉來裝點容顏。危害最大的“美麗殺手”其實也是腸道毒素。中醫(yī)有“五臟六腑皆顯現于面色”之說,枝繁葉茂才能開出美麗花朵,人體豈能例外?人體內部各個臟器的健康才可能造就賞心悅目的美麗面容。
健康的腸道是美麗容顏的根本。日本紅十字醫(yī)院對2000名19歲~26歲容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的“問題女性”做了調查,結果絕大多數女性的腸道年齡早已超過了實際年齡,其中一位22歲的妙齡姑娘的大腸早已衰老不堪,竟達65歲。這就好比一株木質層已經開始老化腐朽的植物,何言青春長駐的美麗容顏?
關注腸道健康也許是求美人群惟一可靠的求美手段。醫(yī)學專家指出:現代人日益熱衷的食物歐美化是殘害大腸、損害容顏的“兇手”之一。長期單調的飲食方式也不容忽視。營養(yǎng)學家發(fā)現,在現代都市里,有相當大比例的人群為了應付目前快節(jié)奏的生活進程,多以高脂肪、多糖和高糖的肉制品及糕點為主要食譜,而蔬菜的比例則相對偏低。心理學家的研究則表明,在現代人群中,很大部分在心理、生理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壓力,這種曠日持久的負壓狀況,對腸內菌群的平衡狀態(tài)也大有殺傷力。這些都是摧殘美麗容顏和健康的“殺手锏”。
所以,要健康長壽,就要做“腸勝將軍”,要及時排掉腸內的廢物、垃圾,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腸內環(huán)境,讓有益菌群占據絕對優(yōu)勢,以保持健旺的生命活力。
責編:張寶盈 E-mail:zhanby9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