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項獨立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需要自覺性和主動性,提高寫作能力歸根結底要靠內(nèi)在的動力,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興趣就是解決寫作動力問題。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xiàn)作文創(chuàng)新?筆者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淺見。
一、教師引導創(chuàng)新,激發(fā)習作興趣
1.鼓勵學生寫生活札記。一開始,筆者并沒有要求他們寫什么內(nèi)容,他們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沒有約束,學生覺得有東西可寫,或記短小見聞,或偶發(fā)感想。為了給學生們打開思路,筆者特意為生活札記開設了20個欄目,如:美麗一瞬、家庭記事、心靈獨語、友情傳遞、讀報有感、新聞點擊、世事雜談、人生感悟、網(wǎng)絡文學、雅俗時尚、知識經(jīng)濟、心理健康等。札記交上來,趁熱打鐵,改完后立即拿到班上講評,寫得好的札記讓作者自己念,并讓其他同學進行評析。因為是來自身邊同學的作文,具有可比性,于是有些學生就想:他們所寫的那些事我也經(jīng)歷過,為什么我就沒想到呢?下一次,我也要爭取念自己的作文。這樣,學生從中產(chǎn)生了寫作興趣。
2.注意用心命題。文章的題目猶如一篇文章的眼睛,透過它可以洞悉文章的靈魂。新穎獨到的題目,可以使讀者耳目一新,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邦}好一半文”,正是對擬好題目的精辟概括。除了生活札記外,筆者也經(jīng)常布置學生寫作命題作文。筆者認為作文題目命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學生的寫作興趣。所以題目要讓學生感興趣,能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激情,給學生一吐為快之感,這樣學生就樂于寫。題目還要和時代生活密切相關,這樣學生有東西可寫,寫起來也會得心應手,如高一新生入班后,筆者為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愛好、特長等,就讓學生寫一篇介紹自己的文章,命題時筆者不讓學生寫《自我介紹》或《向你介紹我》這類題目,而讓學生寫《這就是我》這個題目,學生不但樂寫,而且還能寫得生動、有個性;新千年到來之際,高中生們無限憧憬,心情無比興奮,筆者抓住契機讓學生寫一篇“跨越世紀”的命題作文,命題時筆者沒讓學生以《新世紀暢想》為題來寫,而是根據(jù)新世紀“知識經(jīng)濟”的特點命題為《站在世紀之交的門檻上》和《21世紀,想說愛你不容易》,兩個題目供學生選擇。同學們撫今思昔,思緒萬千,思路很快被打開了……
3.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為了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筆者努力扮演以下幾種角色:(1)一個有鑒賞力的熱心讀者。教師成為學生習作的熱心讀者,學生在寫作時心目中就有了一個對象,一個可以傾訴、懇談、交流的對象;就有了一種情境,一種被人注目和期待從而能激發(fā)興趣、情感和表現(xiàn)欲的寫作情境。(2)一個有深度、有文采的思想者。教師只有把學生的思想引領到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境地,使他們感受到思想的光華和魅力,才能更加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從而使他們的寫作出現(xiàn)“質”的飛躍。(3)一個能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知心朋友。作為老師,對學生習作中反映出來的種種情緒,不能熟視無睹、置之不理,而應或鼓勵、或贊賞、或撫慰、或疏導、或交流,這樣學生就愿寫、樂寫。(4)一個能給學生寫出示范文章的寫作愛好者。在進行命題作文指導中,筆者不揣鄙陋,常常親自下水示范,或將自己發(fā)表在報刊上的同類文章介紹給學生。這樣做,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創(chuàng)作的欲望,使他們產(chǎn)生了要勝過自己老師的念頭。
二、改革教學模式,激發(fā)習作興趣
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模式經(jīng)歷教師命題,作前指導,學生習作,教師批改、講評等環(huán)節(jié),這種程式化的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特別是經(jīng)過作前指導這個環(huán)節(jié)后,學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且過去的作文教學,教師大都沿襲教材的單元體例,滿足于每學期的定額作文,重行文、輕過程,重講評、輕操作,每次作文只剩下“知識——行文——講評”的簡單循環(huán),從認識始,到認識終,既砍去了行文前面向生活的一系列準備活動,又割斷了行文后反復修改的再實踐機會,作文在學生那里,每篇都成了單純的應試,行文處于突擊狀態(tài),講評成了作文的結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自己作文的不足,至多停留在抽象的認識上,怎么可能有實際能力的提高呢?基于此,筆者作了如下三點改革嘗試:
1.改變程式化的指導模式
從來沒有人懷疑學生作文需要教師作指導。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老師板書命題之后,立即進行指導。從審題、立意、取材到結構,一一明示。題旨唯恐不明,立意唯恐不高,取材唯恐不當,層次唯恐不清。寫什么,規(guī)定框架;不寫什么,反復叮嚀。應該這樣寫,大聲疾呼;不該那樣寫,語重心長。長此以往,學生的作文興趣蕩然無存,思維積極性被束縛,創(chuàng)造性被扼殺。寫出的文章多數(shù)雷同。描寫人物外貌,大多是“水汪汪的眼睛,蘋果似的臉蛋”之類。因此,對某一篇文章的寫作指導,筆者主張“先寫后導”。作文前不講寫法,不讀范文,上課出示題目即放手讓學生去寫,寫完后根據(jù)學生作文的具體情況再“導”。這樣,學生的思維才不被老師的思維所左右,作文才有新意,創(chuàng)造力才能得到培養(yǎng)。對某一類文章的寫作指導,則主張“先導后寫”。例如寫人物描寫類,怎樣描寫人物才能表現(xiàn)人物特點,要先“導”,“導”的方法是將寫作這一類文章的思維規(guī)律、思維方法以及寫作規(guī)律、方法技巧編成知識短文,供學生課外閱讀,教師適時加以指導,讓學生明確某一類文章寫作的一般規(guī)律和方法。
2.把作文批改教給學生
長期以來,初、高中語文教師按滿工作量計算均教兩班語文,有的還要兼做一個班的班主任。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曾感嘆:“教兩個班,每班作文都收上來,就是兩座大山。老師們說,愚公移山,還感動了上帝派神仙把兩座山搬走了??晌覀兠媲斑@兩座山搬去又搬回,真不知何年何月有盡頭”。葉圣陶同情地說:“我當過教師,改過學生的作文本不計其數(shù),得個深切的體會:徒勞無功?!被谶@種認識,筆者在教學中把“作文批改”教給了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筆者讓學生互改作文,教給方法,學生對此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批改中,學生從格式、錯別字、標點、病句到中心、題材、結構、表達方式、語言技巧等諸多方面考察審視,改得有模有樣,眉批尾批恰如其分。教師適時給以指導,對寫作及批語中的優(yōu)點,有一點肯定一點。讓學生有成就感,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以激發(fā)寫作的興趣,每次作文之后,要張貼優(yōu)秀作文和批改中寫的好的評語。
3.引領學生進入第二課堂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學生就其天資來說,都是‘詩人,只要在教學方法上‘打開創(chuàng)作的源,就能使詩人的琴弦發(fā)出美妙的樂聲”。教學中筆者注重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血肉聯(lián)系,通過組織校園文學社團活動,豎起文學這面大旗,高揚人文精神,從內(nèi)心深處激活學生寫作的興趣,突破課內(nèi)外的嚴格界限,形成課內(nèi)外互補延伸,讀寫相長,聽說齊上,面向全體,全面發(fā)展的全新教學模式。其突破口就是發(fā)揮中學文學社團活動潛在的教學功能。為此,筆者在全校范圍內(nèi)組織籌建了“沂河風”文學社,并以社團活動為依托,培養(yǎng)學生習作興趣。具體做法是:(1)舉辦講座,增長學生的理論知識;(2)閱讀名著,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3)課外練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此外,還開展各種口語交際和寫作活動,引進競爭機制,鼓勵創(chuàng)新精神,通過評比、評獎、開詩歌朗誦會、演講、辯論、佳作出專刊、辦展覽、投寄報刊發(fā)表或匯編成冊等多樣化的途徑,把寫作活動延伸到課外,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做出許多有益的嘗試。
至圣先師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的新嘗試,打破了過去語文教學被動、沉悶的局面,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可喜的變化:激活了寫作熱情,培養(yǎng)了寫作興趣;豐富了作文內(nèi)容,提高了寫作速度;學生思維敏捷,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大面積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范增禮江蘇省邳州市鐵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