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振
今天的讀者,可能不一定喜歡周作人的散文,它的結構那么散漫,敘述那么拉雜,語言那么清淡,似乎吊不起閱讀的胃口,連香港司馬長風先生對周文的“拉拉雜雜”、“散漫無邊”,也頗有微詞。但在二三十年代,周作人的散文卻極受推崇,胡適說他平淡的話語包含“深刻的意味”,郁達夫說他的漫談“句句有分量”,鐘敬文說他的文體“幽雋淡遠”,許欽文說他的小品文“娓娓動人”,廢名說他的文章“最能耐讀”,朱光潛說他“清淡的小品文”并世無兩,可以稱得上好評如潮了。這些說法就其小品文而言,不是沒有道理的。
周作人早期的散文多“浮躁凌厲”之作,如《碰傷》等,這類散文主要受英國作家斯威夫特的影響(斯威夫特在他的作品中幽默、辛辣地嘲弄著他所處的世界)。不過,隨著時局的變化、年歲的增長、心境的移易,受英美隨筆、靄理斯學說、日本文化的影響,后來便力主平和沖淡,恬靜閑適了。其構思重在平凡小事物身上找出其天趣、物理,采用那種近乎“無結構”的自由體,下筆從容舒徐,語言素白耐嚼,有著平和、沖淡、閑逸的情調(diào),形成幽遠、明凈、清雅的意境,讀來給人一種溫厚而又淡泊,綿恬而苦澀的感覺,的確別是一家。讀讀《故鄉(xiāng)的野菜》,我們對這些就會有直接的感受了。
這篇作品與《烏篷船》都是周作人小品文的代表作,它通過對故鄉(xiāng)幾種野菜的介紹,描繪了浙東鄉(xiāng)間的民情風俗,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懷想和對童年的眷戀。文章的結構幾無“匠心”可言,先闡釋“故鄉(xiāng)”,再介紹“野菜”。
周作人抒情不故作驚人之筆,第一段出語極平淡,淡淡的筆墨掩蓋起濃濃的鄉(xiāng)情。表面看,作者對浙東故鄉(xiāng)似乎真的沒什么“特別的情分”。一是表明他的故鄉(xiāng)觀念是淡漠的(凡住過的地方都可算故鄉(xiāng));二是聲言故鄉(xiāng)在念想中是輕淡的(正如鄉(xiāng)村里的鄰舍一樣)。其實,他是“冷中有熱”,把很在意的事說得似乎很不在意,把很有情的事寫成似乎頗不經(jīng)心,這一點要聯(lián)系到下文作者對故鄉(xiāng)風物的津津樂道來思考,一聯(lián)系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對故鄉(xiāng)的親近之情和懷念之情。
下面開始寫野菜,要寫好有兩個難題,一是這些野菜必須扣住“故鄉(xiāng)”二字,打上“故鄉(xiāng)”的烙印;二是介紹的對象都涉及到形、色、香、味,很容易給人重復單調(diào)之感。作者是如何處理這兩個難題的呢?他把野菜的介紹和浙東民俗、兒時活動結合起來寫,從而解決了第一個難題。選擇不同的側重點,并注意摭拾相關材料縱橫比較,從而解決了第二個難題。解決這兩個難題,需要很寬的知識面:民俗的、百科的、中國的、外國的……作者中外書籍讀得很多,故而行文時能左右逢源,隨手征引,卻毫無半點賣弄炫耀的意思,顯得妥帖自然,平易親切,我們讀之無意間增進了知識,并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先看對薺菜的介紹。由妻子說西單有薺菜賣,引起對故鄉(xiāng)薺菜的追憶。從采集寫到傳說,采集場景是描寫重點。在交代浙東人春天“隨時采食”之后,作者寫婦女小兒紛紛操剪挎籃,蹲地搜尋,寫小兒唱起關于薺菜的歌謠,寥寥幾筆,就把采集者出場的形貌、勞作的狀態(tài)、尋求的神情、采得的喜悅,特別是孩子們在園地上戲耍的樂趣,逼真生動地寫了出來,這些描寫既富于生活情趣,又極具地域特點。后面寫傳說,介紹吳地風俗,三月三,男女戴薺菜花,其繁盛連桃李也自愧弗如(點薺菜花的耀目),或置灶徑上“以厭蟲蟻”,或簪髻上“以祈清目”(點薺菜花的用途)。這幾處引用意不在炫博,而在于與浙東民俗相比較,突出浙東的特點:“不很理會這些事情”,采薺菜全為了食用,這就呼應了前面的“春天常吃”、“隨時采食”等處,扣住了“故鄉(xiāng)”二字。
對黃花麥果的介紹,又是一種方法。沒有具體寫采集情況,先來一段生態(tài)說明,從學名、種屬到葉的形色、花的型色,一一用簡明的語言道出,具有百科全書或博物志的嚴謹性和科學性。這段文字使文章別具趣味,但并不能顯示出野菜的地域特征,于是,作者又把筆觸伸向民俗,接著寫黃花麥果糕的制作及繭果的用途。“采”“搗”“去”“和”“作”幾個動詞,精練地說出糕的制作過程,民俗特征漸顯。帶有濃厚方言色彩的兒歌的插入,勾畫了孩童“吝嗇”的心理,從側面贊美了糕的好吃,又進一步強化了鄉(xiāng)土氣息。文章又用較多的文字介紹了浙東用繭果作供的獨特風俗,從繭果形狀寫到得名猜想,寫到多年不見,順勢又用日本風味的“草餅”與黃花麥果糕加以比較,含蓄地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愛意和對兒時生活的眷戀。“不再見黃花麥果的影子了”,“不復是兒時的黃花麥果糕了”,這些句子中所包含的悵惘意緒是不難看出的,這種悵惘,正見出故園情深。
上文提到掃墓,下面又從掃墓的話題寫到紫云英。在點出它的俗名之后,具體寫它的用途,寫花的美麗及藥用價值。紫云英除了用作肥料,還可食用,給作者兒時留下深刻印象的自然是食用,“采取嫩莖瀹食”,點食用方式,“味頗鮮美”,言其味特色,“似豌豆苗”,突出“嫩”和“鮮美”,雖是白描,情感卻深。寫黃花麥果的花型花色,是靜態(tài)說明;寫紫云英的形色,則變?yōu)閯討B(tài)描述。畫面遼闊而美麗,遠看,“一片錦繡,如鋪著華美的地毯”;近看,“花朵狀若蝴蝶,又如雞雛”。這些描寫把紫云英整體色彩的絢美,花朵形狀的可愛,歷歷如繪地展示在讀者面前,不是觀察仔細,斷然寫不出的。即使寫這樣美麗的景致,作者也沒有用華麗的詞藻,沒有絲毫的夸飾,只是出以“非常好看”、“尤為小孩所喜”這樣的淡語。寫花又插入白花可以治痢的傳說,這無可稽考的知識得之于鄉(xiāng)間,“故鄉(xiāng)”二字隱含其中。文章又引用《俳句大辭典》里的話,說明紫云英在日本也習見,女性尤愛采摘。但她們采來是食用還是簪戴呢?沒有交代。這段征引,目的無非是強調(diào)紫云英的可愛,再就是為浙東的民俗提供一個參照,以突出野花之用的故鄉(xiāng)特色。文章結尾部分扣住掃墓民俗,用簡練明凈的筆墨,寫常玩紫云英花球的調(diào)皮小孩,聽到上墳船的鼓吹聲或發(fā)現(xiàn)篷窗下的紫云英花束(還有杜鵑),就帶著好奇和新鮮的沖動去追看“船里的姣姣”,生活情趣非常濃郁,浙東的風土人情可見一斑。
按照一般規(guī)律,分寫之后還得有個總收抒情什么的,但作者把第三種野菜寫完即完,不復多言。
周氏兄弟,文章風格迥然不同,一個如老吏斷獄,下筆辛辣,一個如名士清談,莊諧雜出。《故鄉(xiāng)的野菜》在構思、行文、語言上,都明顯地體現(xiàn)出周作人小品文的特色。我們以“貌甚閑暇”的姿態(tài)讀這種“貌甚閑暇”的文章,才有可能讀進去,讀出他淡語中的深刻、隨便里的雍容和白描里的雋永來。
附:
故鄉(xiāng)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鄉(xiāng)不止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對于我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情分,只因釣于斯游于斯的關系,朝夕會面,遂成相識,正如鄉(xiāng)村里的鄰舍一樣,雖然不是親屬,別后有時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東住過十幾年,南京東京都住過六年,這都是我的故鄉(xiāng);現(xiàn)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鄉(xiāng)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單市場買菜回來,說起有薺菜在那里賣著,我便想起浙東的事來。薺菜是浙東人春天常吃的野菜,鄉(xiāng)間不必說,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園的人家都可以隨時采食,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籃”,蹲在地上搜尋,是一種有趣味的游戲的工作。那時小孩們唱道:“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后門頭?!焙髞眈R蘭頭有鄉(xiāng)人拿來進城售賣了,但薺菜還是一種野菜,須得自家去采。關于薺菜向來頗有風雅的傳說,不過這似乎以吳地為主?!段骱斡[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諺云: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顧祿的《清嘉錄》上亦說,“薺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諺有三月三螞蟻上灶山之語,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侵晨村童叫賣不絕?;驄D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號眼亮花?!钡銝|人卻不很理會這些事情,只是挑來做菜或炒年糕吃罷了。
黃花麥果通稱鼠曲草,系菊科植物,葉小微圓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黃色,簇生梢頭。春天采嫩葉,搗爛去汁,和粉作糕,稱黃花麥果糕。小孩們有歌贊美之云:
黃花麥果韌結結,
關得大門自要吃,
半塊拿弗出,一塊自要吃。
清明前后掃墓時,有些人家——大約是保存古風的人家——用黃花麥果作供,但不作餅狀,做成小顆如指頂大,或細條如小指,以五六個作一攢,名曰繭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蠶上山時設祭,也用這種食品,故有是稱,亦未可知。自從十二三歲時外出不參與外祖家掃墓以后,不復見過繭果,近來住在北京,也不再見黃花麥果的影子了。日本稱作“御形”,與薺菜同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來做點心用,狀如艾餃,名曰“草餅”,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總是日本風味,不復是兒時的黃花麥果糕了。
掃墓時候所常吃的還有一種野菜,俗稱草紫,通稱紫云英。農(nóng)人在收獲后,播種田內(nèi),用作肥料,是一種很被賤視的植物,但采取嫩莖瀹食,味頗鮮美,似豌豆苗?;ㄗ霞t色,數(shù)十畝接連不斷,一片錦繡,如鋪著華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狀若蝴蝶,又如雞雛,尤為小孩所喜。間有白色的花,相傳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辭典》云:“此草與蒲公英同是習見的東西,從幼年時代便已熟識。在女人里邊,不曾采過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罷?!敝袊艁頉]有花環(huán),但紫云英的花球卻是小孩常玩的東西,這一層我還替那些小人們欣幸的。浙東掃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隨了樂音去看“上墳船里的姣姣”;沒有錢的人家雖沒有鼓吹,但是船頭上篷窗下總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鵑的花束,這也就是上墳船的確實的證據(jù)了。
十三年二月
(1924年2月作,選自《雨天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