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永輝
一、文言文翻譯常見失誤
將文言文譯成現代漢語是高考的必考項目,不少同學在這方面存在誤區(qū)。
1、脫離語境
文言文翻譯常見的考查方式是翻譯文中加橫線的語句。有些同學沒有掌握“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翻譯原則,不善于跳出該文句本身去關注全文和整體意思,不善于把握該文句與上下文的聯系,常常曲解句意。
2、漏譯和增譯
漏譯是指原文中該譯的詞,特別是關鍵詞沒有譯出;增譯是指不從原文實際出發(fā)而憑空添加某種意思。無論是漏譯還是增譯,都不符合文言文翻譯中“信”的基本要求。
3、以今釋古
文言實詞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古今異義。有些同學不了解或不甚了解這一特點,習慣于用現代漢語的常用意義去解釋文言中的同形異義詞,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4、不明句式
這里所說的句式是指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如果不能準確把握文言句式的特點,翻譯就極易誤入歧途。
5、不懂修辭
文言文中運用修辭手法(比喻、借代、互文、用典等)的現象屢見不鮮。同學們若不懂修辭,拘泥于直譯,很可能誤解甚至曲解原意。
二、文言文翻譯方法
把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關鍵要掌握三點:
1、把句子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去理解它的含意。如果只注重翻譯句子的本身,而不顧及全篇及上下文,很容易造成對句子的誤解。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師說》)這句話,如果脫離了上下文,很難把它理解成“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
2、全面而準確地把握句中的關鍵詞及文言句式特點。翻譯文言句子的關鍵在于譯好關鍵詞。值得注意的是,“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雖沒有列入考試范圍,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習文言文就可以不學習文言句式。閱讀文言文,除了要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外,還應了解文言句式的特點。翻譯句子是不可能離開句式的。
3、掌握翻譯的原則和方法。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信”“達”“雅”。“信”即要真實地表達原文句的意思,也就是要逐個對照落實;“達”即要規(guī)范而明白曉暢地進行翻譯;“雅”即用詞造句講求精美,文筆要求優(yōu)美。從高考要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來看,只要做到“信”和“達”就可以了。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可概括為“對、加、留、刪、調”這五個字。
“對”,就是嚴格地按照原文的詞義、詞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把文章譯成現代漢語。如《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可直譯成“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p>
“加”,有兩種情況。一是指在單音詞的前邊或后邊加字,使之成為雙音節(jié)的詞或短語。如“古之學者必有師”中“古、學、必、師”等單音詞,就分別譯成“古代、求學、必定、老師”等雙音詞。二是指增補原文省略句中被省略而現代漢語中不能省略的部分。如《曹劌論戰(zhàn)》中“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個句子可譯為“(第)一(次)擊鼓,(士兵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衰減了,(等到)(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竭盡了?!弊g文括號里的詞語,都是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增補的。如果不增補這些詞語,譯文就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不能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
“留”,就是保留某些不必翻譯的詞語。文言文中某些專用名稱,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國名、年號等,可以保留不譯。另外,文言文中古今同義的詞,現代漢語中仍常用的成語,譯文時也可保留不譯。
“刪”,就是在不影響文言翻譯的前提下,刪除原文中的某些詞語。這些詞可以是發(fā)語詞、音節(jié)助詞,也可以是某些連詞、語氣詞等。
“調”,就是按現代漢語規(guī)范,調整文言倒裝的語序。如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等。另外,還有一些不調整就難以理解的句子,翻譯時必須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