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芳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xué)(必修)語文第三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課文《項脊軒志》(P96)對“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句中的“東犬西吠”,注釋為“東家的狗(聽到西家的聲音)對著西家叫”。筆者以為,這種解釋是不妥當?shù)摹?/p>
從文意來看,這種解釋顯然是站不住腳的。這一段是緊承過渡段(第2段)而來,“多可喜”承上(第1段),“亦多可悲”啟下(第3段)。這一段是重點寫悲的,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就是“然余居于此……亦多可悲”。
作者寫“悲”,從“諸父異爨”——分家寫起。正由于分家,因而“墻往往而是”,導(dǎo)致了庭院由一個整體分成了若干小塊,這就非常形象地反映了一個大家庭的零落衰敗、分崩離析?!皷|犬西吠”正是這個大家庭分裂后必然出現(xiàn)的一個現(xiàn)象——叔伯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這一細節(jié)描寫,寓情于景,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家庭瓦解、敗落的無限傷感。如果按照注釋來理解,“東”是“犬”的定語,意思是“東家的”,“西”作“吠”的狀語,是指“對著西家”,整個句子解釋為“東家的狗(聽到西家的聲音)對著西家叫” 似乎順理成章。既然如此,那么西家的狗(聽到東家的聲音) 難道就那么“老實”,那樣“友好”,不對著東家叫了嗎?不要忘了古諺所揭示的“一犬吠形,百犬吠聲”的生活常理。很明顯,這個注釋的解釋不合生活邏輯。這個注釋過于機械了,太拘泥于字面意思了?!皷|犬西吠”應(yīng)當從“互文見義”的角度來理解。
所謂互文(互辭)即“參互成文,含而見文”。也就是說上文里含有下文將要出現(xiàn)的詞,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詞,前后兩句詞語互相呼應(yīng),互相交錯,意義上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使得文句更加整齊和諧,更加精煉。它是古詩文中常用的一種的修辭手法。它的結(jié)構(gòu)特征是互省,“文省而意存”。如“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句前部分省去“壯士”,句后部分省去“將軍”,“將軍”與“壯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錯補充。它的語義特征是互補,“互文相足”(錢鐘書語)。如“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詩》),意思是:“(木蘭)向著窗戶,對著鏡子,梳理云一樣的秀發(fā),把花黃帖在臉上?!币簿褪钦f“理”和“貼”這兩個動作是在同一情境中進行的。所以對這類句子,我們理解時應(yīng)注意瞻前顧后,相互補充,相互完善。再如“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王昌齡《出塞》),“秦”和“漢”就是互相補充的關(guān)系。我國在秦、漢時代就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秦”、“漢”雖在字面上分屬“月”、“關(guān)”,在意義上卻是合指的,即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關(guān)塞。又如“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構(gòu)成互文。我們不能機械理解為“主人下了馬,客人在船上”,而應(yīng)當理解為“主人(客人)下了馬,(主人)客人在船”。
同理,“東犬西吠”亦屬此類,需要前后補充而“見義”——前半部分只講“犬”,動作義由后半句的“吠”補出;后半部分只講“吠”,主語義由前半句的“犬”補出。也就是說“東犬西吠”即“東犬(吠)西(犬)吠”的省略形式而已。前面說過,這句話是大家庭分裂后所出現(xiàn)的犬聲相聞而不相往來的真實記錄。不言傷感而感傷寓于其中。因此,無論是從文意的方面來理解,還是從修辭的角度來考慮,準確的解釋應(yīng)當是:東家的狗對著西家叫,西家的狗也對著東家叫。即犬聲相聞之意??磥韺τ诠旁娢闹械倪@類互文句,我們閱讀與理解時萬萬不可忽視。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平潮高級中學(xué))
編輯/李莉
E-mail:lili799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