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節(jié),寧夏地區(qū)的隆德城鄉(xiāng)總會舉辦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使節(jié)日的隆德熱鬧非凡。在內(nèi)容多樣、異彩紛呈的民俗活動中,極具地域特色和觀賞價值的要數(shù)高臺和元宵花燈、高蹺、馬社火等。
高臺
每年正月,隆德人民有扎高臺、鬧新春的傳統(tǒng)。一臺臺內(nèi)容新穎、形式多樣、裝飾艷麗的高臺,在鑼鼓聲中游街走巷,給節(jié)日里的人們增添無窮的樂趣。
高臺源于一種祭神活動。先民們對一些自然現(xiàn)象缺乏正確的認識,對大自然造成的災禍難以抗拒,為了生存,他們乞求支配大自然的神不要降災給人間,便事事向神祈禱、膜拜,他們用新面捏成人及飛禽走獸的模樣,置于供桌上,并請陰陽巫師念經(jīng)祈禱。后來,人們又結(jié)團聚群,將面捏的人、獸抬上供桌,敲鑼打鼓,走村串巷,所過人家,都要鳴炮焚香,恭而迎之。
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民間藝人將供桌改制成“高架”,由10歲左右的小孩扮成戲劇人物,穿上戲裝,濃妝艷抹,代替面捏的人物,并根據(jù)劇情,用道具、花木、亭榭諸物巧妙裝飾,給人以真實、奇巧、玄妙之感。固定在高空架上的人物造型,頗具雕塑之美。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文化藝術的繁榮,高臺的制作工藝和造型也更臻精巧細膩,越來越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和內(nèi)容情節(jié)的展現(xiàn),而且在裝飾技巧上也有了很大提高。用優(yōu)質(zhì)鋼筋做芯子,用拖拉機或汽車運載,極大地提高了安全性。還有用轉(zhuǎn)盤做的旋轉(zhuǎn)高臺,表演時,人在車上撥動轉(zhuǎn)輪,整個高臺就旋轉(zhuǎn)起來了,這時各種人物造型翩翩飛舞、惟妙惟肖,煞是好看。
高臺的內(nèi)容多以戲曲片斷為題材,如《盜仙草》、《西游記》、《三國演義》、《白蛇傳》等,總體上離不開揚善抑惡、祝愿吉祥的內(nèi)容。
高臺是一種造型藝術,比較強調(diào)主觀感受和意念表現(xiàn),它的造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其造型奇異、獨特、美觀,形態(tài)逼真,動作驚險,有的翩翩起舞,有的飄飄欲仙,具有獨特的魅力。
元宵花燈
六盤山下的隆德人民素有制作燈籠的習俗。每逢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制作花燈,在燈籠上畫上龍鳳花草,寫上吉祥話語,掛在大門口、院子里、房屋中,預示著前景光明、吉祥如意。
每年元宵節(jié),隆德縣城都要舉辦規(guī)模盛大的花燈晚會。夜晚的街道被姿態(tài)迥異的花燈裝飾得姹紫嫣紅,各種絢麗多彩、造型新奇、清晰透亮、千姿百態(tài)的花燈匯成了一條花團錦簇的燈河。有精妙絕倫的四季長壽燈,有栩栩如生的老壽星燈,有多姿多彩的龍鳳燈,有玲瓏剔透的宮燈,還有造型奇特的九蓮燈,別具一格的五谷豐收燈……說不盡、看不完的燈在微風中搖曳、閃亮,景中有情,趣味無窮。
表現(xiàn)生活中真善美的意念造型手法,是隆德花燈的特征?;糁谱魅〔挠诳陀^現(xiàn)實,又不拘泥于現(xiàn)實生活,而是通過豐富、合情的想象和虛擬、夸張、變形等手法,再現(xiàn)自然物態(tài)。隆德、花燈有300多種,如寶蓮燈、三蓮吐翠燈、大型四季長壽燈、八垂紅羅轉(zhuǎn)燈、宮燈等。
隆德花燈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美學價值,寓意深刻,拙中透巧,形態(tài)逼真,造型美觀,富有彈性,有強烈的動感,充滿生機和活力。
高蹺
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隆德民間社火中最流行的一種表演形式。每逢年節(jié)都要在街頭村巷演出。
據(jù)說,踩高蹺的習俗在唐代就已盛行,那時的“長蹺伎”就是今天的高蹺,扮相甚多。高蹺表演自由活潑,曲調(diào)優(yōu)美和諧,扮相滑稽有趣,鄉(xiāng)土氣息濃厚,農(nóng)民們非常愛看。
在隆德,踩高蹺俗稱“高拐子”。拐子是木制的,高1.5米左右。踩蹺者往往裝扮成歷史故事中的角色,揮動蠅刷、扇子、綢帕及其他道具而行,以裝扮俊俏、舞姿瀟灑為美。在趕黑驢、撲蝴蝶等節(jié)目中,還要作跳躍、蹉步、翻身、跌叉等動作,其中,最高難度的動作便是二人高蹺舞。
馬社火
馬社火是隆德群眾集體表演的一種社火。每逢春節(jié)和正月十五前后,人們總要盡全村人力、物力,裝扮起來,騎上高頭大馬,走村串巷熱鬧一番。表演者扮成各種戲劇人物角色騎于馬上,手持刀、矛、劍、戟等道具,擺出各種不同的姿勢,造型頗具雕塑之美。馬社火一般配有打擊樂。這種社火古樸明快,英武秀美,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特色。
旱船
用木頭和花布扎成小船模型,用彩綢、花朵做成船艙,用藍布做成船圍,畫上波浪圖案,表示船行水中。船艙中有一位美麗的少女盤腿而坐,含羞不語,民間稱為“船姐兒”。撐船老艄公銀須飄飄,手拿劃板來回奔波。為了增加場面氣氛,特設兩個丑角,即艄公之子傻小子和艄公之女麻大姐。表演時,兩旱船隨著鼓點,疾步穿梭,傻小子手拿撥浪鼓,麻大姐手拿鷹毛扇,來回奔跑和船姐兒逗趣,動作滑稽,憨態(tài)可掬。船姐兒脈脈含情,步子輕盈飛快,駕駛旱船猶如急流行舟。旱船表演常有一個情節(jié)是:起初,船行順利,后來擱淺沙灘,艄公無論怎樣用力劃,仍是紋絲不動,艄公和兒女抬的抬、推的推,終于推到深水之中。再轉(zhuǎn)幾個回合,旱船才算靠岸。
舞獅
舞獅是社火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社火隊必以獅子為前導。在人們心目中,獅子是吉祥威猛的象征,傳說在正月入莊進戶,有“驅(qū)逐疫病”的作用。隆德獅子多為紅色,由二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另一人扮武士,持彩球或其他器杖逗引。在震天的鑼鼓聲中,獅子除了做越障礙(桌)、打滾、吞繡球等動作外,還與武士搏斗,武士踢打、翻滾,獅子撲閃、騰躍,最終被武士制服。
跑驢
跑驢是隆德社火中的主要內(nèi)容,毛驢用竹扎紙糊,分前后兩截系在舞者腰上,如騎驢狀。多扮作回娘家的媳婦,懷中抱著小孩,另一人扮作丈夫趕驢相送。舞時表現(xiàn)毛驢徐行、奔跑、踢跳、倒臥等動作,滑稽逼真,惹人發(fā)笑。
驛丞
驛丞即春官,是隆德民間社火團體的一種文化表演形式。驛丞詞是春官扮演者觸景生情、風物譬喻、隨口呵成的口頭詞。音調(diào)隨鏗鏘的鑼鼓信口而出,高亢嘹亮,通俗易懂,詼諧風趣,給人以升平進取、吉祥如意的祝愿,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本文資料由隆德縣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