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鋒
我在芝加哥大學教書的時候,有一天,一個朋友跑來對我說:“想不想去納什維爾?”
很多像我這樣的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學生,或者自認為是鄉(xiāng)村音樂迷的,怎么可能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鄉(xiāng)村音樂之都呢?去吧,去一個憧憬已久的想象之地,與漸行漸遠的青春記憶核對一下,看看能夠對上幾分。
從芝加哥到納什維爾,足足8個小時的車程,那天又是風雪交加,連路都看不清。我則一路上大唱“鄉(xiāng)村歌曲”,既是加油打氣,也是醞釀情緒。
我當然唱了約翰·丹佛的《鄉(xiāng)村路帶我回家》,這是80年代紅遍全中國的歌曲。我又唱了《高高的落基山》,這是丹佛1979年在林肯藝術中心唱給訪美的小平同志聽的。我還唱了《安妮之歌》、《乘噴氣機離去》,咦,怎么唱來唱去都是約翰·丹佛的歌?我好像是上了去鄉(xiāng)村音樂之都的路,才突然驚奇地發(fā)現(xiàn)自己號稱鄉(xiāng)村音樂迷,卻僅僅熟悉一位鄉(xiāng)村歌手的曲子。
傍晚時分,我們駛進了風雪中的納什維爾,我下車問路,被問的納什維爾小伙子熱心得不得了,滔滔不絕講了一大通,越講我越糊涂,因為他一口東南部的鄉(xiāng)音,我最多只能聽懂五成。我們只好還是自己去摸索。等到停好車,發(fā)現(xiàn)停車場對面就是一個音樂廳。
此乃天意,我們長途朝圣,一不小心就撞進了鄉(xiāng)村音樂的老巢。這個鄉(xiāng)村大劇院每周末舉辦的鄉(xiāng)村音樂會都要向全美直播,從1925年到今天,從未間斷,號稱全球歷史最悠久的電臺直播節(jié)目。那天正好是星期六。我去過的音樂廳應該很不少了,可是這個傳說中的鄉(xiāng)村大劇院還是讓我大開眼界。第一感覺是挺陳舊簡陋的,清一色硬邦邦的木頭椅子,有的地方漆都磨掉了。觀眾大多手上拿著可樂、啤酒和爆米花,很像中國農(nóng)村的趕集廟會。演出開始,氣氛就更加火暴。歌手們在演唱的間歇,還要插科打諢,同臺下打成一片。最古怪的是舞臺的左邊擺著一張桌子,坐著一個播音員,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繃著個臉,人家每唱完一支曲子,他就立刻插進來,用機器人一般的刻板語調播一段廣告。
第二天,我們去了“鄉(xiāng)村音樂名人堂”。如果說納什維爾是鄉(xiāng)村音樂之都,這名人堂就是鄉(xiāng)村音樂的神廟,里面供的都是鄉(xiāng)村音樂史上的菩薩,按照貢獻或名氣的大小,給予一定的空間。小角色只有很小的角落。像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就占很大的一間房,連他那鍍金的跑車和金絲鑲嵌的演出服都陳列在里頭。說來也慚愧,我還真從來不知道貓王竟然是鄉(xiāng)村音樂歌手,有沒有搞錯?不過,納什維爾是他的老家,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我們死活也找不到約翰·丹佛的名字。在鄉(xiāng)村音樂名人堂竟然沒有我們視為鄉(xiāng)村音樂化身的約翰·丹佛的位置,這怎么可能?滿腔的懷舊熱情,到此化為滿腔失落,滿腹狐疑。
過了一段時間,我去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有一回碰到哈佛大學出版社社長林賽先生。林賽先生是個資深鄉(xiāng)村音樂迷。我說起在鄉(xiāng)村音樂名人堂找不到約翰·丹佛的事情,林賽先生聽了哈哈大笑。他說,第一,他個人極度不喜歡約翰·丹佛,他的歌太甜太膩太媚俗。第二,約翰·丹佛唱的不是真正的鄉(xiāng)村音樂,要是鄉(xiāng)村音樂名人堂把約翰·丹佛收進去,這鄉(xiāng)村音樂可就徹底完蛋了。
看來我們當年是搞錯了。不過也很難說。到底什么是“正宗”的鄉(xiāng)村音樂,美國人民可以有他們的看法,中國人民就不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了嗎?后來我又找了約翰·丹佛的歌重新聽,還是覺得感動,還是覺得好聽。還是覺得里面充滿了濃郁的“鄉(xiāng)村味”。就算是搞錯了又怎么樣呢?就像馮至先生的詩里吟唱的那樣:只要你聽著我的歌聲落了淚,就不必探出窗兒來問我“你是誰”。
(宋海燕摘自《新民周刊》圖/畢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