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不能上講臺?
“如果明年還是找不到工作的話,我只能自己創(chuàng)業(yè)了,回家鄉(xiāng)邯鄲開辦一個英語學習班。雖然這和我的理想相去甚遠,但為了謀生,只好如此了?!?006年度“河北十大新聞人物”、被稱為“當代張海迪”的北京大學英語系殘疾女博士郭暉,掌握英語、法語、日語、德語、拉丁語五門外語,多次獲得國家級獎學金,但當她面臨畢業(yè)時,一年內(nèi)向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地的高校投遞了一百多份求職簡歷,均遭到拒絕,理由很簡單——她身體有殘疾。2003年,郭暉如愿考取了北京大學英語系博士。讀博之前,郭暉到邯鄲某大學應聘,學校拒絕了她,說她身體殘疾,而同年,該校招收了一個英語專業(yè)的自考大專生。這讓郭暉傷透了心。
《視野》點評:一個離開,一個走進,恰恰說明中國大學的一些變與不變。我們能期望的僅僅只是,留住該留的人,請進該請的人。
欺世,也在盜名
“以誠為本,長期服務,騙人會被別人罵一輩子!”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舉行之際,兜售作弊工具和試題答案的人又活躍了一段時間。在一個專門提供所謂四、六級考試答案的博客上,居然稱“因為有些人假冒我們的名譽進行欺騙,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名譽”,所以要講誠信。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進行搜索,結果也讓人大跌眼鏡:這些兜售作弊工具和試題答案者不僅利用網(wǎng)上論壇、校園貼廣告等方式開展活動,有的甚至開了博客,從今年初就開始“市場推廣”了。
《視野》點評:人們一直認為情感是天生的,并不需要后天去學習,但我們忽略了,有時情感比知識更需要明察、控制、疏導。
難辦的課堂紀律
“遲到了,我跑著趕到教室門口,小心翼翼地打開教室門,準備關門的時候,突然聽到同學的笑聲,接著老師走了過來……把我趕了出去……我在無助中看到老師絕情地關上了大門。”——上海某高校的李老師自定課堂紀律,規(guī)定遲到10分鐘以上就不準進教室。針對這一規(guī)定,遲到的學生在學校論壇上貼了一份近2000字的“抗議書”,引起一片紛爭。針對爭議,上海大學學生工作部的一位負責人表示,授課教師對遲到學生干擾上課秩序很反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授課教師沒有自己制訂學生管理規(guī)定的權利,而且“不準進教室”的規(guī)定也是不妥當?shù)摹?/p>
《視野》點評:這匹狼的叫囂固然讓人義憤填膺,但誰又是真正把狼放出來傷人的始作俑者?
教師也“翹課”
南開大學選聘出“學生教學質(zhì)量信息員”,信息員將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到學校教務處,教務處則對反映的問題進行核查處理。但是,在一些大學中,學生對教師“逃課”、提前下課的現(xiàn)象已習以為常,有些老師的缺課次數(shù)甚至比上課次數(shù)還多,很少有學校設置專線或組織專門隊伍對教學進行監(jiān)控,也鮮有同學將此問題反映到教務處。北京、武漢、西安等地的眾多高校學生反映,老師忙于項目研究、培訓班、會客,甚至個人公司等事務是缺課、調(diào)課、提前下課的主要原因。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潘懋元教授在分析這一現(xiàn)象時認為:“這是市場經(jīng)濟下的產(chǎn)物,創(chuàng)收是主因?!?/p>
《視野》點評:如果今天還把這事當新聞,本身已經(jīng)說明了我們的大驚小怪。教授給本科生上課,難道不是理所當然、天經(jīng)地義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