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康
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花兒知道了,于是有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鳥兒知道了,于是有了“烏烏私情,愿乞終養(yǎng)”。
奈何幾位大學生知道了,卻以麻木回報資助自己的愛心人士。
難道他真的懂了嗎?漫溯歷史的長河,聆聽古代的泉水奏出的絕唱,那聲音在中華民族的大峽谷中回蕩,向世人闡釋著“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的道理。
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是李密“烏烏私情,愿乞終養(yǎng)”的孝。
出生六月,慈父風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多虧了祖母劉躬親撫養(yǎng),至于成立。面對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他以劉病日篤,辭不就職,常侍湯藥不曾廢離,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祖母的點滴之恩,豈是高官厚祿所能抵之。是故一篇《陳情表》,孝感天地。
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是魏征直言進諫,毫無諱忌的忠。
大唐的凌煙閣上有你的錚錚忠骨,大唐的史冊流傳下你的筆筆諫言。為了政治的清明,為了百姓的安定,為了大唐的繁榮,直言進諫,鞠躬盡瘁,窮其身以報太宗之禮遇。難怪太宗要說:“魏征者,朕之鏡也?!?/p>
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是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大義。
背負著燕太子丹的知恩,一手提著樊於期的人頭,一手緊握“燕國的地圖”——匕首,踏上西去的悲風,向著秦朝大殿,向著秦王的人頭走去……悲壯的熱血灑滿秦人宮庭,沒有后悔,徒有嘆息,嘆息自己沒有能完成使命,以報太子之恩。
而今的長河依舊奔騰,但早已沒有了昔日的悲歌,與聞一多筆下的死水頗有相似。
但未來需要的不是死水,是冽冽的清泉。滴滴水恩,涌泉以報。落紅有情,春泥護花。
評點
內(nèi)容16+表達17+發(fā)展15=48分
文章首尾呼應,結(jié)構(gòu)完整。文章一開始由“花兒”、“鳥兒”自然地引到了材料中的幾位大學生上,并從三個方面“滴水之恩是孝”、“滴水之恩是忠”、“滴水之恩是義”三個方面結(jié)合史實進行了分析,最后再次緊扣題目總結(jié)概括。文章材料較為豐富,但所列舉的歷史材料,與材料作文的要求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