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萌
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與西方的外來音樂不斷交流碰撞,推動了“手風琴”這一樂器在歐洲的誕生——它是將中國的古老民間樂器“笙”的活簧結構原理作為基本發(fā)音原理制造的;也造就了產生于近代的中國手風琴藝術——它是在借鑒歐洲及世界手風琴文化的同時,在以儒道兩家的美學觀點為準則的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十八世紀下半葉,中國笙傳入歐洲,隨即便在歐洲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手風琴的前身樂器但它們大都未能成形便被淘汰了。真正用手拉的風琴是由德國人布期(Friedrdch Buschman,1805—1864 )在1822年創(chuàng)制的,后經奧地利人德米安(cyrillus Demian 1772—1847)在布斯曼琴的基礎上,集當時手風琴的各種前身樂器之大成,成功地改良創(chuàng)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被定名為Accordion的手風琴。直到今天,在歐洲和美洲仍然沿用Accordion這個名稱。
手風琴的種類和規(guī)格很多,從結構、形態(tài)上看,大致可分為四類,即全音階手風琴,半音階手風琴,鍵鈕式手風琴和鍵盤式手風琴。全音階手風琴的結構非常簡單,相當于口琴增加了風箱;右手部分有十來個鍵鈕供演奏曲調,右手部分有兩個和弦鍵鈕擔任伴奏;在同一鍵鈕上,推拉風箱發(fā)出不同高度的兩個音(與口琴發(fā)音相似);琴上沒有背帶,完全靠雙手托琴;全音階手風琴的最大缺點是不能轉調,如若變調則需另換一架琴演奏。1870年 Beloborodov 制造了第一架二排半音階手風琴,并于1888年成立了一個手風琴樂隊。1883年柴可夫斯基在他的“交響樂第二樂章”中使用了4個手風琴,而1890年 Sterligiv 制造了一個被稱為“改革”的3排半音階手風琴。手風琴家們開始演奏更多種類的樂曲,而其中較流行的兩位表演者為 Nevski 和Beloborodov。半音階手風琴首先是為轉調帶來了方便;左右手兩部分的鍵鈕數(shù)量都有所增加,加之此琴推拉風箱發(fā)音高度不同,所以這種琴音域很寬;半音階手風琴也無背帶,仍靠雙手托琴演奏。鍵鈕式手風琴(亦稱新半音階手風琴)裝上了背帶,這對雙手來說是一大解放;另外推、拉風箱發(fā)音高度一致,這樣使風箱的變換和運用也獲得了很大的自由;鍵鈕式手風琴左手部分的鍵鈕數(shù)量大大增加而且排列相當科學,因此沿用至今。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開始出現(xiàn)了鍵盤式手風琴,從此手風琴便分成鍵鈕式、鍵盤式兩大類,二者并行發(fā)展。鍵盤式手風琴左手部分其結構與鍵鈕式手風琴完全一樣,只是將右手部分的鍵鈕改為鋼琴式的鍵盤??赡苁怯捎阡撉俚脑?,這一改進使手風琴這件歐洲民間樂器迅速在全世界得到最廣泛的普及。透過上述幾種手風琴結構類型的變化,大致可以看出手風琴發(fā)展過程中所經歷的幾個主要階段。當今鍵鈕式手風琴主要是在蘇聯(lián)以及北歐一些國家中流行,在其它國家和地區(qū)流行最廣泛的還是鍵盤式手風琴。
現(xiàn)代手風琴不僅可以擔任伴奏、獨奏,參加重奏、合奏、協(xié)奏,而且可以單獨演奏古典各派音樂大師們的大型音樂作品的原作。隨著手風琴這種樂器的不斷完善和演奏技巧的迅速發(fā)展,手風琴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引起了眾多作曲家們的重視,為手風琴專門寫作的作品越來越多??傊谝话俣嗄甑臅r間內,手風琴由原來的雛形發(fā)展成現(xiàn)在這樣完善精美的樂器,其發(fā)展速度是相當驚人的,在樂器發(fā)展史上也是少見的。
今天,手風琴在世界各國的普及、推廣,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對她進行研究、學習?,F(xiàn)在,很多國家都能生產高質量的手風琴,并經常舉行各種演出、比賽活動。有的國家還設置了教學科研機構,不斷培養(yǎng)專門人才,駕駛科學研究,這是世界手風琴藝術得到空前發(fā)展的主要原因。在當代,手風琴不僅在專業(yè)樂壇上,而且在大眾音樂文化生活中也占據(jù)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早在1931年,德國便在特洛辛根市建立了一所手風琴專業(yè)學校。到1948年學校進而改為洲立手風琴學院。在英國,則把手風琴做為發(fā)展音樂教育事業(y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1936年建立了“英國手風琴演奏者學院”,為發(fā)展英國的音樂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使英國成為手風琴音樂創(chuàng)作最為繁榮、文獻資料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F(xiàn)在國際音樂組織建有國際手風琴協(xié)會,并經常舉辦國際性的手風琴比賽。在西方一些著名音樂校里都建立了手風琴系,在一些普通大學里,也設有手風琴專業(yè)。
在世界手風琴史上,蘇聯(lián)手風琴藝術的發(fā)展道路是值得注意的。眾所周知,手風琴在蘇聯(lián)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俄羅斯民間樂器。早在上世紀中葉,即在手風琴剛剛誕生不久,這種新生的樂器就流傳到了古俄羅斯。俄羅斯人對這件還不夠完善的樂器的熱愛,是以一種特殊的方法表示的,他們對手風琴掀起了一場改良再造的風潮。一時間,在俄羅斯各地,同時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經過改頭換面的手風琴,意大利手風琴、德國式手風琴、多調式手風琴、雙排式手風琴、改良式手風琴等等。這些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過于狂熱的行為,大概正是手風琴能夠成為典型的俄羅斯民間樂器的重要原因。現(xiàn)在,蘇聯(lián)能生產專供手風琴樂隊使用的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手琴,也生產專供管弦樂隊使用的手風琴,還有大管、大號、低音大號、圓號、小號、單簧管等特種音色的手風琴?,F(xiàn)代蘇聯(lián)生產的最大型號的鍵鈕式手風琴的音域,從大字一組的E1音到小字四組的f 4之間,包托了所有七十七個半音音級,超出了六個八度,這在當今世界樂器王國里也是屈指可數(shù)的。
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fā)展,俄羅斯當代手風琴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它們體現(xiàn)出鮮明的民族特性,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不同風格展現(xiàn)著俄羅斯獨特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正是因為對民族特征的保存和傳承,才使俄羅斯手風琴藝術在世界手風琴領域獨占鰲頭、舉世矚目,并涌現(xiàn)出一大批杰出的手風琴藝術家,例如:偉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和普羅科菲耶夫,古柏多麗娜、倫德葵斯特、佐羅塔耶夫、祖賓斯基……他們?yōu)槭诛L琴創(chuàng)作出了大批優(yōu)秀的作品,尼古拉·柴金為手風琴寫的奏鳴曲和帶有管弦樂隊伴奏的手風琴協(xié)奏曲,引起國際手風琴界的重視。目前,俄羅斯手風琴界,正在為手風琴在管弦樂隊中爭取一個固定的席位而不懈的努力著。
我國的手風琴藝術,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才開始興起和發(fā)展的。從五十年代初期至七十年代初斯,手風琴在我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啟蒙階段,并循著從部隊到地方、從工廠到學校、從城市到農村這樣一條獨特的路線,在我國人民群眾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普及。同時,各級各類師范院校和部分音樂藝術院校也逐步開設了手風琴必修課、選修課和主修課。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我國的手風琴教育事業(yè)和演奏藝術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國內外手風琴學術交流日益增多,專業(yè)手風琴演奏隊伍和教學隊伍不斷壯大。特別是1981年中國音協(xié)北京手風琴專業(yè)組的成立,1983年全國音樂藝術院校手風琴學術會議的召開,1984年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手風琴學會的建立,1989年全國手風琴學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手風琴演奏藝術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為手風琴藝術的繁榮和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隨著手風琴藝術的繁榮,我國的手風琴制造工藝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天津、上海、營口三家手風琴廠已成為我國手風琴生產的重要基礎。其中,天津手風琴廠和上海手風琴廠都成功地研制了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自由低音高級演奏手風琴,分別榮獲國家金質獎章和銀質獎章。然而,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們的手風琴藝術還太年輕,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們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們相信,在我國廣大手風琴專業(yè)工作者和愛好者的繼續(xù)合作努力下,具有中華民族風格特色的手風琴藝術之花,必將在我們社會主義百花園地里,開放得更加芬芳艷麗。
參考文獻:
[1]《西方音樂體裁及形式的演進》,錢亦平,王丹丹 著.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
[2]《簡明牛津音樂史》,杰拉爾德亞伯拉罕著,顧連理等譯.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