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娟
在傳統(tǒng)詩人看來,盛唐取隋而代之,主要是由于隋煬帝的窮奢極欲,而京杭大運河的開鑿正是隋煬帝滿足私欲的見證。唐詩中有不少吟詠這一歷史題材的作品,李益的《汴河曲》和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其二)》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兩首。
李益的邊塞詩非常有名,但他寫起詠古詩來也毫不遜色。《汴河曲》就汴水春色、堤柳楊花與隋宮的荒涼頹敗作對照,“無限春”和“已成塵”對比強烈,重在“引古惜興亡”。柳絮和春風(fēng)本是令人心情愉悅的美好春光,但汴河堤柳綰結(jié)著隋代的興亡,今昔盛衰對比,讓人感慨。那隨風(fēng)飄蕩、漫天飛舞的楊花,仿佛正是隋代豪華消逝的一種象征,也是給窮奢極欲、耗盡民膏的當(dāng)代統(tǒng)治者的暗示和警戒,所以才有“愁殺人”的無限感慨。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
隋家宮闕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
風(fēng)起楊花愁殺人。
皮日休的《汴河懷古》以議論起筆,從“隋亡為此河”的眾口一詞的論調(diào)切入,接著從反面設(shè)難,予以辯駁,又不悖情理。他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看開鑿運河的:隋煬帝連通京杭大運河,有利于繁榮經(jīng)濟;但其目的是為了坐龍舟到揚州去玩,就使運河成了窮奢極欲的象征。本詩以議論為主,在立意的新穎、議論的精辟方面自有獨到處,不失為晚唐詠史詩中的佳品。
汴河懷古(其二)
(唐)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
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
共禹論功不較多?
1. 上述兩詩都以“汴河”為題材,但所寫的重點不同,抒發(fā)的感慨也不同,請分別作簡要分析。
2. 上述兩詩各采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方式?請分別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
1. 李詩重在敘寫汴河春色和隋宮的荒廢,抒發(fā)對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吊古傷今之意)。皮詩看似為汴河洗刷“罪名”,實則巧妙地對亡國之君進行了強烈的斥責(zé)。
2. 李詩以描寫為主,觸景生情;皮詩以議論為主,欲奪故予,角度獨特。(意思答對即可)
中學(xué)生天地·高中學(xué)習(xí)版2008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