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佐希
文言文閱讀是中國高考獨特的風景,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更是考生掌握的難點。雖然如今分省命題難易不一,總體上講,文言文閱讀在取材上一般都選用較為接近口語的淺顯形式的文言文,既非冷僻,又非過熟。文言文命題原則上可以分為三大塊。第一塊是詞義辨析,包括實詞的詞義、虛詞的詞義及用法;第二塊是句意理解,主要是斷句和翻譯,包括文言的句式、古今異義等;第三塊是文意分析,主要有篩選信息、歸納要點、概括中心等。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板塊入手來體味文言。
一、文言詞義巧辨析
文言詞義辨析,包括實詞的詞義、虛詞的詞義及用法。
2000版《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要掌握100個文言實詞,其實,在文言文考查中,未必就只限于這100個實詞,實詞的考查往往與選文有關,選文中關鍵實詞對理解文章至關重要的或容易搞錯的,便是考查點。
相對來說,虛詞考查比較穩(wěn)定,限定的18個虛詞,各省高考幾乎都在這個范圍內(nèi)命制。18個必須掌握的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命題方式
文言實詞命制一般選擇4個較為常見的文言實詞,放在上下文中,要求考生分辨對它們的解釋孰正孰誤。
文言虛詞一般采用給出四組8個例句,每組內(nèi)部兩兩比較、考查異同的方式。為了降低難度,同時也想把考生在中學學過的已有知識與現(xiàn)在面臨的新問題串連起來,在用來比較的8個例句中,一般有4個例句是從中學課本中選來的。這樣做便于考查學生對知識進行遷移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答題規(guī)范
實詞和虛詞的辨析,最好的方法是把所在句子翻譯出來。
實詞最好把所給的解釋放回原句中對應翻譯,這個時候簡單一點的錯誤都可辨析出來。難度大一點的,會出現(xiàn)幾個句子翻譯都順暢的情況,要判斷誰是誰非,最好回到文中,根據(jù)上下文來對應落實。有了上下文的參照,就可以發(fā)現(xiàn)有的意義不可取了。
虛詞本來是沒有實義的,通過翻譯,根據(jù)上下文意可以很快判斷虛詞的用法。
●技能升華
[實詞詞義判斷法]
1.字形推斷法(形訓法)
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且形聲字占80%以上,“形旁”給我們推斷詞義帶來有利的條件。常見形旁的詞義指向: 形旁從“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詞義與五行有關, 從“刂(刀)、弓、矛、戈、斤(斧)、殳”者與兵器有關, 從“馬、牛、羊、豕 、犭、鳥、蟲”者與動物有關, 從“讠(言)、辶(走)、忄(心)、彳(行)”者與人的行為有關……
高考曾出現(xiàn)的“袖空牒竊印”中的“牒”,就是形聲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為“片”,本義就是“木片”。眾所周知,古代發(fā)明紙張之前人們都把字寫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為“文件、文書”之義,因此凡是以“片”為形旁的字如“版”、“牌”、“牘”等都有“文件、文書”的意思。有從字形去分析判斷的意識,問題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2.語境推斷法
高考考查的實詞90%以上是具有多義性的,因此在翻譯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斷。如1993年六省一市高考試題13題要求選擇文末“子訪得之”的“訪”字的意思:
A.咨詢B.探望 C.尋求 D.訪問
聯(lián)系上下文內(nèi)容,李衡臨終告訴兒子,自己生前曾購置有“千頭木奴”,只有“尋求”一義合適,其余三個義項均不合文意。
3.課文遷移法
試題中出現(xiàn)的一些實詞解釋,其實課文中已出現(xiàn)過,可聯(lián)系課文相應遷移。如:1994年高考“揚州辟從事吏”同課文的“連辟公府不就”中的“辟”;1997年高考“飛騎因番請見,先涕泣不自勝”同課文的“沛公不勝杯杓”中的“勝”。
4.成語印證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聯(lián)系成語,加以印證,對判斷文言詞義會有很大的幫助。如課本出現(xiàn)的:勢拔五岳掩赤城(出類拔萃,超出);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又如高考題中曾出現(xiàn)的一些詞語:在官清恪,未嘗聞私(恪守不渝,謹慎而恭敬); 或妄嗔怒(輕舉妄動,胡亂)。
5.對句判斷法(語言結(jié)構(gòu)推斷法)
古人行文常講究對稱,處于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我們可據(jù)之進行判斷。例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磅汀迸c“小”對應,從“足”即推斷為小步、半步。
又如1991年高考18題“頑魯者亦當矜憐”中的“頑魯”義:
A.愚笨而魯莽 B.固執(zhí)而粗魯 C.頑皮而愚蠢 D.愚昧而愚蠢
孤立地看似乎都講得通,但由于這句話同下面“賢俊者自可賞愛”構(gòu)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賢”、“俊”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義,就很容易能選出D項這一正確的答案。
6.語法分析推斷法
根據(jù)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動詞充當,定語是形容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jù)詞在句中的語法地位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詞義。如《鴻門宴》中“范增數(shù)目項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狀語,后帶賓語,用如動詞,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僅理解為“看”,應該理解為“用眼睛示意”。2000年高考試題13題“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動詞,因此應是名詞,譯為“柴薪”。
除了以上一些常見的方法之外,一些參考書上還列出了“通假推斷法”、“詞語結(jié)構(gòu)推斷法”、“比較推斷法”等 。翻譯文言實詞還要特別注意同形異義現(xiàn)象和通假現(xiàn)象。
●虛詞易混點
雖然虛詞一直是考生失分最多的點之一,但18個虛詞,如能掌握相關例句,一般不是問題。最難的是“而”、“以”、“與”三個虛詞里面最易混淆的用法。
1.“而”用作連詞,表示上下文的各種關系,其中兩個動詞相連,表承接關系和修飾關系的區(qū)分是最令考生頭痛的。
承接關系,是指前后兩個動作有一定的先后,一般可以把“而”翻譯為“于是”、“就”、“接著”。修飾關系,是指前一個動作是后一個動作的伴隨狀態(tài),作狀語,起修飾后一個動詞的作用,可譯為“著”、“地”。如《鴻門宴》中: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顯然,“撞”后才“破”,“而”表承接關系。又如《勸學》中: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摆枴笔菫榱恕巴?,是踮著腳跟望,“而”連接狀語和動詞,表修飾關系。
2.“以”作介詞和連詞都有“因為”的意思,考得細的時候,命題人會從這個角度命題,考生常常犯糊涂。
“以”作介詞,表示原因,是一個句子里面的事。“以”引出一個對象,形成介賓結(jié)構(gòu),表原因,譯為“因為”、“由于”。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以”就是介詞。
“以”作連詞,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如《信陵君竊符救趙》: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顯然這里的“以”是因果復句里表原因,作連詞。
3.“與”作介詞和連詞都有“和”、“跟”、“同”的意思?!芭c”作介詞,是為主語引出一個對象,形成介賓結(jié)構(gòu),如《促織》: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你爸同你算賬?!薄芭c”作介詞?!芭c”作連詞,前后兩個詞是并列的,平起平坐。如《勾踐滅吳》: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爸\臣和爪牙之士”是一體的,“與”作連詞。
●基本測試
指出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
2.不肖人也,不足愛也
3.吾亦望汝副其心
4.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5.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
6.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7.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9.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10.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祭十二郎文》)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12.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13.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參考答案
1.造,到、去。2.愛,珍惜。3.副,符合。4.以,被任用。5.腰,動詞,腰戴。6.與,介詞,和,跟,同。7.與,連詞,和。8.而,連詞,表修飾關系。9.而,連詞,表修飾關系。10.而,表承接關系,可不譯。11.而,表承接關系,可譯為“就”。12.以,連詞,表因果關系,因為。13.以,介詞,表原因,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