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 楚
中國古人的Party,雖受當(dāng)時(shí)條件的限制而顯得原始古樸,但很多比現(xiàn)代人的更有文化內(nèi)涵。
中國古人頗有閑情逸致,朋友聚會的方式往往別出心裁,隨便找一條溪水開個Party,美其名曰“曲水流觴”;在野外采得一把花草,開上一個Party,叫做“斗百草”。
“流觴曲水”源于周代盛行的每年三月“上巳”(上旬的巳日)由女巫在河邊舉行的除災(zāi)去病的儀式,叫“祓除”或稱“修禊”。后來,古人把修禊與踏春、游春融為一體,便有了臨水宴飲之風(fēng)俗。為了增加樂趣,就讓酒杯盛滿酒順著曲折的溪流漂浮,漂到誰的面前,誰就拿起酒杯一飲而盡,故名“曲水流觴”。這種陽春白雪式的高雅酒令,不僅僅是一種罰酒手段,被罰者還得當(dāng)場吟詩詠懷,故一度備受文人墨客的推崇。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大書法家王羲之與當(dāng)朝名士謝安、孫綽等42人于會稽(今浙江紹興)山陰蘭亭,進(jìn)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曲水流觴”大Party,以此排遣感傷、抒展襟懷。這一天,春日融融,清澈見底的溪水中酒香飄溢,42位雅士端坐在小溪兩側(cè),一邊飲酒,一邊吟詩,借酒抒懷,以文會友。當(dāng)日,共得詩37首,王羲之在酒酣人醉之際,筆走龍蛇,寫下了那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這次“曲水流觴”,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風(fēng)光、最著名的文人Party。
“斗百草”又稱斗草、斗花,起源較早。唐劉禹錫有詩句日:“若共吳王斗百草,不如應(yīng)是欠西施?!笨梢?,春秋時(shí)期吳王和西施就已在宮中玩“斗百草”了。
中國古俗認(rèn)為農(nóng)歷五月為惡、毒之月,須采集百草來解厄,以渡過難關(guān)。百草中包括艾草、菖蒲等,編為人形釘于門上,用以禳除毒氣;掛五色索于兒童頸、臂等處,以求保百歲無災(zāi),稱“百歲索”。
在南方,五月之初人們到郊野采集百草,“斗百草”游戲便很自然地發(fā)生和流行。斗草大多是用車前子草來比較草的韌性,具體玩法是:讓兩草(或花莖)交叉,兩人各捏草之兩頭,用力拉扯,直至一草被拉斷為止,以不斷的一方為勝。
“斗百草”先前多在兒童之間流行。大約在南北朝時(shí)期,“斗百草”在南方已演變?yōu)楣?jié)氣性的風(fēng)俗?!肚G楚歲時(shí)記》中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泵磕甓宋绻?jié),民間百姓除了食粽子、飲雄黃酒、舉行賽龍舟外,還常常相聚一處玩“斗百草”的游戲。唐至五代十國時(shí),宮中也流行起了“斗百草”。民間男女則借“斗百草”的機(jī)會,自由交往,選擇心目中的情人,以定終身大事,以至于“斗百草”成了獨(dú)身男女的集會。
在斗革、斗花時(shí),古代婦女為了增添輸贏的刺激性,還常常取下頭上的寶釵作為賭注相博。唐代鄭谷詩的“何如斗百草,賭取鳳凰釵”、宋王安石的“共向園中尋百草,歸來花下賭金釵”之句,便是其真實(shí)寫照。
除“曲水流觴”和“斗百草”之外,古人還有郊外踏青、“鞭春?!?、觀燈、猜燈謎等富有人文含義的Party,有的迄今仍在民間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