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地
上期講到宋文帝以“圍魏救趙”之計鏟除心腹之患,繼而開創(chuàng)了“元嘉蠱世”。宋文帝統(tǒng)治南朝時期的元嘉之年(424~455),正是北魏崛起并統(tǒng)一北方之時。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shù)民族為主,在中原地區(qū)建立比較穩(wěn)定強大、持續(xù)時間較長的封建王朝,北魏是如何維系其政權(quán)的呢?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政權(quán)。拓跋部原來居于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著游牧生活,后南遷至云中(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等地。公元386年初,拓跋珪在云中盛樂宮稱王,是年四月,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亦稱后魏、拓跋魏、元魏,為北朝第一個王朝。398年十二月,拓跋璉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稱皇帝。經(jīng)過多年征戰(zhàn),北魏消滅了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等割據(jù)勢力,于439年統(tǒng)一了北方,南北朝對峙局面正式形成。
北魏統(tǒng)一北方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同時為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較為安定的環(huán)境。南北對峙格局形成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與南方中原漢族文化產(chǎn)生了大融合、大碰撞,其間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正是這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孝文帝拓跋宏(467~499)為北魏的第7位國君。490年,24歲的拓跋宏親政,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漢化改革。為了消除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隔閡,進一步拉攏漢族地主、士大夫,加強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鞏固北魏政權(quán),孝文帝決心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遷都洛陽在北魏朝廷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動,許多鮮卑貴族堅決反對遷都,如何才能成功遷都,以推行自己的宏偉計劃呢?
一日上朝,孝文帝宣布要南征,大臣們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發(fā)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孝文帝沒有明確表態(tài)就宣布退朝。
孝文帝真的是要南征嗎?眾所周知,孝文帝文武全才,擅長詩賦,其傳世佳句“白日光天無不曜,江左一隅獨未照”正體現(xiàn)了他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不過孝文帝此次提議卻并非是真的要南征,他是在聲東擊西,以達到遷都洛陽的目的。
“聲東擊西”是三十六計的第六計,屬勝戰(zhàn)計:敵志亂革,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此語在軍事上是說,敵人因情志混亂、憔悴而造成了錯失叢雜、危機四伏的處境,我則借機時東時西、似打似離,進一步造成敵人的錯覺,出其不意地一舉奪勝。
“聲東擊西”是制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后乘機殲敵的策略。孝文帝則把這一計謀用在政治上,本來決定“進攻乙地”(遷都洛陽),卻不顯出任何進攻的跡象,而佯裝要“進攻甲地”(出征南朝),使“敵方”(反對者)無法推知自己的意圖,被假象迷惑,作出錯誤判斷。
眾大臣果然被迷惑了。孝文帝下朝后回到宮里,單獨召見拓跋澄,說出了自己的真正意圖:“今日之行,誠知不易。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任城意以為何如?”主要是說,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F(xiàn)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可。這次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lǐng)文武官員遷都中原。
接著孝文帝又向拓跋澄講明漢化、遷都對北魏統(tǒng)治的重要性,使拓跋澄醒悟過來,轉(zhuǎn)而支持他的遷都行動。
得到了這一重臣的贊同,孝文帝開始了他“聲東擊西”的實際行動。493年,孝文帝親率步騎兵30萬人,攜文武百官一同隨駕親征,渡過黃河進駐洛陽。九月的一天,秋雨連綿,文武大臣的心情也十分沉重。孝文帝此時全副戎裝,下令三軍出征。大臣穆泰翻鞍下馬,跪在拓跋宏馬前,叩頭諫止進軍,隨后眾大臣也都紛紛跪下,請求皇帝不要南征。孝文帝怒斥道:“朕傾全國之師,揮軍南下,已為天下共知,今若無功而返,豈不被天下人恥笑?我意已決,誰再阻止,定斬無赦?!边@時支持孝文帝遷都的大臣說:“陛下出師平城時,并未曉諭天下是為了南下攻伐,今大軍已到洛陽,依臣之見可否告諭天下,陛下此行乃是為了遷都洛陽,然后再圖班師平城?!蓖匕虾曷犃T,換了口氣說:“這次南征興師動眾,不可勞而無功,不能南征便遷都,眾卿贊成遷都洛陽的請站在朕的左側(cè)?!?/p>
這些王公大臣幾十年來反對遷都,但是現(xiàn)在面臨南征與遷都的選擇,他們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遷都。此后孝文帝派拓跋澄回平城作說服工作,終于在494年正式遷都洛陽。
孝文帝遷都后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如改穿漢服、改說漢話、改為漢姓等。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為“元”姓,所以又被稱為元宏。
孝文帝遷都洛陽及其推行的漢化改革,加速了鮮卑和北方的封建化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使北魏政權(quán)得以鞏固。
歷史回眸:鮮卑拓跋部之所以能夠從一個落后的塞外游牧部族,成為統(tǒng)一中國北方達一個多世紀的統(tǒng)治者,除依賴其驃悍的騎士武功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能夠廣攬各族賢德智能之士,效法有著悠久歷史的華夏文明,善于把拓跋部族勇于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與漢族先進文化結(jié)合起來,兼收并蓄,廣采博取,創(chuàng)立了具有多元特色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軍事等各項制度,以適應(yīng)當時中國北方胡漢各族雜居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民族融合,取得了南北朝各國所不及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