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詩抒胸懷 詩歌唐朝

      2008-06-26 09:47莫礪鋒
      走近科學(xué) 2008年7期
      關(guān)鍵詞:終南山魏征做官

      莫礪鋒,南京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南京大學(xué)中國詩學(xué)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政協(xié)常委

      今天我們談?wù)摰氖翘圃娭黝}的第一大類,叫作詠懷詩。

      什么叫詠懷詩?一言以概之,就是寫詩人的懷抱,寫他心中的感想、情感、精神活動。

      中國的詩歌從本質(zhì)上講都是抒情詩,主要是寫詩人自己的一些情感,一些感想。顧名思義,詠懷也是唐詩中最重要的主題。我們看一看唐人的詠懷有哪些特點呢?

      唐代出現(xiàn)最早的一首優(yōu)秀的詠懷詩是魏征寫的,題目叫《述懷》,就是講述我的胸懷。這首詩寫的時候,唐代還處于開國戰(zhàn)爭之中。魏征寫什么呢?寫他跟著唐太宗打天下中的艱苦緊張生活的感受。

      這首詩比較長,最后兩句是“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fù)論”。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意氣。我們現(xiàn)在把意氣變成貶義詞,說“意氣用事”。古人說意氣就是意志和氣概。他認(rèn)為人生最重要的是這個,我跟著唐太宗打天下,至于將來的功名富貴,都是次要的。

      魏征在詩中表達(dá)的這種胸懷,后來實現(xiàn)了沒有呢?應(yīng)該說實現(xiàn)了。大家知道,魏征是唐太宗的一個忠臣,魏征病重,唐太宗去看他,唐太宗把自己年幼的小女兒帶到他的病床前,許配給魏征的兒子。說我今天希望你看一看你未來的兒媳婦。應(yīng)該說這個君臣關(guān)系在封建時代是非常難得的。那么,魏征在《述懷》這首詩中說的 “人生感意氣”,定下這樣一種傾向,基本上也是后來唐詩中詠懷主題的一個主要傾向(圖1)。

      (1)詩言志, 魏征應(yīng)該算是歷史上有所作為的一名賢臣

      唐詩在初唐時期還處在積累階段,到了盛唐時期才發(fā)展到頂峰。盛唐時期有山水田園詩和邊塞詩兩大詩派,這兩大派的詩人在他們的詩歌中,又各自表現(xiàn)了怎樣的志向呢?

      邊塞詩派,是寫戰(zhàn)爭,寫邊疆生活的;山水田園詩派,是寫田園生活的。毫無疑問,邊塞詩里都充滿著一種積極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氣概,哪怕是在西域非常艱苦的自然條件,非常緊張的軍旅生活,詩人依然表現(xiàn)如此。邊塞詩人岑參在西域那么艱苦的環(huán)境,農(nóng)歷八月天就下雪了,寒冷的天氣對于中原人士來說,是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的??墒轻瘏⒃谠娭惺窃趺幢憩F(xiàn)的呢?他說“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如果沒有一種高昂的氣概,沒有為了保家衛(wèi)國不怕吃苦的那樣一種精神,是不可能寫出如此充滿樂觀主義精神的詩句的。

      山水田園詩派,照理說應(yīng)該體現(xiàn)一種比較淡薄的感情,好像跟積極有為奮發(fā)向上的精神距離比較遠(yuǎn),但也不盡然。山水田園詩派,尤其在盛唐時期它蘊含的那種精神力量跟邊塞詩人是差不多的。他們基本沒有做過官,真正稱得上隱士的一個大詩人是孟浩然,他在詩中同樣表達(dá)著一種志向,一種人生理想。

      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年,孟浩然到長安去看好朋友王維,王維是翰林學(xué)士,晚上在宮里值班,王維偷偷地把孟浩然帶進宮去,讓他看看。正巧碰到了唐玄宗,王維當(dāng)然沒法隱瞞,說這是我的朋友孟浩然,是一個布衣。唐玄宗一聽,說這個人我知道,是一個有名的詩人。然后叫孟浩然朗誦自己的詩。孟浩然的詩里有兩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說我這個人因為才能不好,圣明的君主把我拋棄了,不讓我做官;我經(jīng)常生病,朋友也不來看我。這本來是一句普通的抒情詩,唐玄宗聽了就不高興,說你又沒來考試,也沒有來找我,我根本不知道,怎么能怪我不給你官做呢?

      這兩句詩說明什么呢?說明孟浩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做隱士,他也非常希望有機會為國家做事,希望人生能夠是一種奮發(fā)有為的積極狀態(tài)。所以,真正的隱士在唐代是很少有的(圖2)。

      (2)真隱還是假隱,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們的詩流露了真情

      有一個成語叫“終南捷徑”,終南就是終南山,是長安南邊的一座大山,捷徑是指進入官場的捷徑。終南捷徑這個成語產(chǎn)生于唐代,成語的主人公叫盧藏用。他的名字很有意思,作為一個人才,又要藏起來,又要被重用,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盧藏用早年隱居終南山,他有學(xué)問,久而久之名聲很大了。大家都傳說有一個很高尚的人隱居在終南山,不肯出來做官。朝廷知道了就派人來請他,盧藏用馬上就做官去了,后來官還做得不小。

      司馬承禎是一個真正的隱士,他是道士,隱居在浙江的天臺山。朝廷召他,他到朝廷見過皇帝后要回天臺山去。盧藏用送他到宮外,遠(yuǎn)遠(yuǎn)地看到終南山,盧藏用指著終南山說,這座山里的景色非常好,你何苦非要千里迢迢回天臺山呢?你住在這里就可以了。司馬承禎就諷刺他,說在我看來,終南山不過是做官的一條捷徑。所以“終南捷徑”這個詞就傳下來了。后來,凡是讀書人說到終南捷徑,實際是諷刺假隱士,說你歸隱的目的還是要做官。但在唐代,終南捷徑這個詞并沒有多少貶義。

      從這里可以看出,唐朝詩人希望人生能夠奮發(fā)有為,甚至走終南捷徑,這種在后世被諷刺的行為,也成了唐朝詩人為實現(xiàn)人生志向,從而可以選擇的途徑。

      唐朝有一個大詩人,也是通過走終南捷徑進入仕途的。他就是大詩人李白。

      李白真的在終南山隱居過。李白一生隱居的山比較多,比如陜西終南山,河南嵩山,山東徂徠山,江西廬山等。這4座山地處東南西北,相距很遠(yuǎn)。本來隱居就是要安安靜靜地過與外界比較隔絕的生活,李白干嘛要從這座山跳到那座山呢?原來他隱居在山里,就是等著朝廷來請他去做官。他隱居是為了進入仕途,求得一個官職(圖3)。

      (3)李白

      果然,朝廷發(fā)現(xiàn)了李白,下詔請他到長安。李白很高興,馬上就不隱居了。他寫了一首詩,里面有兩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難道是住在草野里的人嗎,我本來是應(yīng)該做官的,仰天大笑出門去長安了。

      為什么唐代的詩人都想做官呢?古代知識分子除了做官,幾乎沒有其它報效國家的途徑。李白在很多詩里對自己的志向表達(dá)得很清楚,他真正希望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身居高位為國家做貢獻。等到國家治理好,天下太平后,就真的隱居了。他希望學(xué)習(xí)春秋時的魯仲連,魯仲連是齊國的一個高士,當(dāng)國家有危險時挺身而出,幫國家解救危難。危難解救后,國君要獎賞他,他卻逃走又去做隱士了。

      李白有濟世安民的理想,但在現(xiàn)實中卻屢遭挫折,那么,他的詩歌還能表達(dá)出他的志向嗎?

      李白的詩比較多的是寫他的失意狀態(tài),他被召到長安,但唐玄宗并沒有請他做宰相治理國家,僅僅是叫他寫詩。叫他寫什么詩?寫來干什么呢?寫詩歌頌楊貴妃怎么美貌,李白就感到很失意。李白的可貴之處在于他雖然失意,但不失志。在他的詩中,經(jīng)??吹胶孟癖容^悲觀,但馬上又樂觀了,好像沒有希望了,然后馬上又有希望了。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上天生了我這么樣一個人才,肯定是有用的,否則生這個人才干什么?千金散盡,我的黃金用完了也不用愁,它還會來的。這表達(dá)了他自己的一種人格,一種高度的自信心,對未來充滿著一種希望。

      正由于此,李白那首最有名的詩就叫作《行路難》。這個行路難當(dāng)然不是走路難,而是找不到前程在哪里。他說:“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闭找话闳讼?,都悲觀到這個程度了,路都找不到了,但接下來他馬上說:“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薄?傆幸惶?,我會意氣風(fēng)發(fā)地非常順利地實現(xiàn)我的人生理想。失意始終不失志,這恐怕是李白詩中最重要的一個特征。

      正因為如此,李白才始終有充沛的精神力量去努力。他甚至蔑視權(quán)貴,蔑視功名富貴。他是一個平民布衣,政治上地位很低,但在他看來,帝王將相也沒什么了不起,不需要向他們卑躬屈膝。他覺得人間的榮華富貴都是短暫的,他在詩中寫道:“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yīng)西北流”。

      漢水發(fā)源于陜西,一路向東南流去,到了漢口匯入長江。漢水當(dāng)然不可能向西北流,李白言下之意就是功名富貴不會常在,常在的是什么?是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同樣在這首詩里,李白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謝空山丘”。屈平就是屈原,屈原被楚懷王放逐,很是悲觀失望,跳江自殺報國了。時間到了現(xiàn)在,楚王的宮殿早已經(jīng)不存在,而屈原的作品《離騷》、《九歌》,卻像日月一樣,光輝永不消滅,這才是有價值的東西。

      李白的舉動有一個非常為大家矚目的特點,就是蔑視權(quán)貴。傳說李白離開長安后,一天,他喝得醉醺醺的,騎著一頭毛驢,不知不覺地就闖到華陰縣的縣衙門里??h官正在坐堂,一看一個人騎著毛驢闖到衙門里來,就把他拿下了。問他何人,為什么闖到衙門里來?

      李白回答了16個字:“龍巾拭吐,御手調(diào)羹,力士脫靴,貴妃捧硯?!?

      什么叫“龍巾拭吐”?用繡著龍的皇帝的手絹擦拭嘔吐到身上的臟物。傳說李白在長安時,有一次唐玄宗叫他去寫詩,他喝醉了酒,吐了,唐玄宗就掏出龍巾幫他擦拭。

      “御手調(diào)羹”,皇帝的手是御手,下面的人端出一碗湯羹給李白醒酒,可能湯羹太燙了,唐玄宗就用調(diào)羹把它攪涼了給他喝。

      “力士脫靴”,力士指高力士,高力士何許人也?高力士的權(quán)勢跟清代的大太監(jiān)李蓮英差不多,但他的地位實際比李蓮英更高。唐玄宗時候高力士在朝廷里炙手可熱,連東宮太子,就是后來的唐肅宗,都要稱他為兄長,公主、駙馬要稱他為爺。面對權(quán)勢熏天的高力士,李白也不放在眼里。李白喝得醉醺醺的坐下來要寫詩,便指著高力士說,你,來給我把靴子脫了。高力士只好上去給他把靴子脫了。

      “貴妃捧硯”,楊貴妃捧著硯臺,侍候李白寫詩(圖4)。

      (4)這16個字說得可能有點夸張,但恰恰是李白性格的真實反映

      有人說這體現(xiàn)了李白的狂傲。我卻覺得,它實際上體現(xiàn)了李白的獨立人格:一個人即使是平民布衣,也有自己的尊嚴(yán),這個尊嚴(yán)即使在帝王將相面前也不能打折扣。他以平等的心態(tài)看待這些人,來跟這些人交往,他才可能有這樣的舉動。

      后人說到李白經(jīng)常有很多誤會,王安石說李白的詩不好,為什么呢?十首里面有八首寫酒、寫女人,太頹廢。其他一般讀者覺得李白的詩確實寫酒太多,他在一首詩里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每天喝300杯酒,不得了啊,是個大酒鬼。其實李白那些詠懷詩的最大價值,就在于體現(xiàn)了一個平民的人格尊嚴(yán),這在封建時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講到李白,我們當(dāng)然就會聯(lián)想到唐朝的另一個偉大詩人杜甫。李白是唐朝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給人的印象是狂放不羈;杜甫則是唐朝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代表,給人的印象是謹(jǐn)慎持重。他們好像在各個方面都是對立的。那么,他們在詩中詠懷也是風(fēng)格迥異嗎(圖5)?

      (5)杜甫

      實際上不是這樣。杜甫跟李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們兩個人是相輔相成。正因為這樣,他們兩個人才能成為好朋友。

      杜甫和李白相差11歲,但是兩人一見面就成為知己,交往非常和諧。杜甫跟李白交往時還比較年輕,那種狂傲態(tài)度,那種奮發(fā)的精神,跟李白一模一樣。杜甫20多歲時就寫出了登泰山的那個名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兩句詩不僅是寫一個空間,最主要的是寫一種精神狀態(tài),他在精神上面占有一個很高的高度,體現(xiàn)了他對人生一種奮發(fā)積極的理想。

      當(dāng)然,后來杜詩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我們說的詠懷,寫得最多最好的跟李白有一點不一樣。杜甫到長安以后非常窮困,這個窮困不僅是經(jīng)濟上的,也指精神上的。他沒有出路,他在長安整整10年,希望能夠得到一個機會做官,為國家做事,但始終沒有實現(xiàn)。杜甫同樣失意不失志,詩中依然表達(dá)了他那種偉大的胸懷,那種高遠(yuǎn)的理想。

      但跟李白不同的是,杜甫在這些詩中說得比較實在。

      這里有兩個例子。

      他39歲寫給韋濟的一首詩,詩中有幾句非常有名:“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意思是紈绔子弟都過得很好,我這樣有學(xué)問、有操守的讀書人,反而耽誤了終身,一點沒有前程。但接下來他又說:“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純”,希望我們的君主變成堯舜那樣的明君,這樣天下就太平和諧了。這也是他追求的一種理想。

      杜甫對自己是怎么定位的呢?他44歲時寫了一首《詠懷五百字》,也非常有名。他說“杜陵有布衣”,我是杜陵這個地方的一個老百姓。請注意這一句,因為杜甫寫這首詩的那一年,是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前一年,這時社會的矛盾已經(jīng)積蓄,天下快要大亂了,其他人都沒有覺察,杜甫覺察到了。但就在他寫這首詩的前面一點點時間,杜甫正好得到了一個小官職,就是太子?xùn)|宮里的一個軍需官。這個官的官階很低,叫作從八品下,也就是比七品知縣還要低。他在這首詩里,首先強調(diào)自己的平民身份,然后對自己做一個定位。他認(rèn)為自己應(yīng)該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他說“竊比稷與契”,希望自己成為古代的稷與契一樣的人。稷就是后稷,是舜那個時代的一個大臣。稷擅長農(nóng)業(yè),教百姓種莊稼,后來成為周王朝的始祖。契是禹那個時代的一個大臣,他協(xié)助大禹治好了水患。后來成為商王朝的一個祖先。杜甫就是希望像稷與契那樣,為國家做貢獻。后來明末清初有個人叫王嗣,他評價這兩句詩說:稷也好契也好,他們的特點就在于對天下,對百姓的一種責(zé)任感,以天下為己任。這是對杜甫詠懷詩的真正內(nèi)在意義的一種解釋,說得非常好(圖6)。

      (6)失意不失志,是唐代詩人的崇高情懷

      杜甫的詠懷詩同樣表達(dá)了一種積極奮發(fā)的精神,是唐朝當(dāng)之無愧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但后人對杜甫仍然有誤解,那么,后人對杜甫最大的誤解是什么呢?

      最大的誤解是說他是一個愚忠的人,說他一心忠于皇帝。杜甫是時時刻刻想著朝廷,想著皇帝。蘇東坡對杜甫的人品有一句著名的評價,說他“一飯未嘗忘君”。每一頓飯都想著皇帝。

      杜甫晚年流落到湖南,夏天里他吃到一樣?xùn)|西,叫作“槐葉冷淘”。就是用槐樹葉榨出的汁,和在面里做成的一種涼面。杜甫當(dāng)時寫了一首詩,說哎呀,不知道皇帝乘涼的時候,能不能也嘗到這個味道?杜甫是想著皇帝,但他并不是一味地愚忠,他是寄希望于皇帝,希望皇帝能夠變成堯舜禹那樣的好皇帝。

      在封建社會,大家除了盼望出現(xiàn)一個好皇帝,還有什么希望?所有對百姓、對國家有利的事情都要通過一個好皇帝才能體現(xiàn)出來,沒有一個好皇帝一切都是空談。應(yīng)該說,歸根結(jié)底,憂國憂民才是杜甫詠懷詩里最本質(zhì)的內(nèi)核,最本質(zhì)的一種精神。

      我想我們讀唐詩,讀其中的詠懷主題詩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作為現(xiàn)代人,怎樣鍛造一種健全的人格?應(yīng)不應(yīng)該有自己的尊嚴(yán),有一種獨立的人格?對天下、對國家,是不是負(fù)有一種責(zé)任心?我們也許做不了很多事情,但應(yīng)該有這份關(guān)懷。這恐怕是我們讀唐詩應(yīng)該從中受到的一種人格上的熏陶。

      古人跟今天不一樣,古人有他的局限性,但在某些方面,比如他的一些價值認(rèn)定和理想的追求,我們今天仍可以受到好的熏陶,可以繼承,這是我們讀唐詩,讀詠懷詩最應(yīng)該注意的。

      猜你喜歡
      終南山魏征做官
      中國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兒王”
      說說做官
      唐太宗與魏征
      魏征身后的落寞
      說說做官
      終南望余雪
      東山再起
      終南山:隱士的天堂
      李世民為何砸了魏征的墓碑
      終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區(qū)
      介休市| 邵东县| 沧源| 靖远县| 上栗县| 建水县| 南雄市| 娄底市| 阿克陶县| 理塘县| 台北市| 铅山县| 渭源县| 巢湖市| 海盐县| 鸡西市| 甘南县| 进贤县| 金平| 宁南县| 丹巴县| 柞水县| 泗阳县| 盱眙县| 和顺县| 白水县| 乐昌市| 固镇县| 自贡市| 沅陵县| 北安市| 四平市| 贞丰县| 体育| 乌拉特前旗| 马龙县| 定襄县| 兴文县| 凤城市| 德昌县| 城固县|